1972年的電影《深喉》(Deep Throat)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色情片,畫面糟糕、劇情拙劣,歸類情色,實為色情。這部引人爭議的影片雖永遠登不了大雅之堂,卻已經在影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上世紀70年代是美國色情電影的黃金年代,在那個性解放的時代,它的橫空出世是有時代意義的。與《巴黎最后的探戈》不同,因為它既不是出自名家之手,又沒有什么深刻內涵,但卻掀起了比后者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票房轟動。這部內容與小電影無異的劇情片,拍攝成本只有區區兩萬五千美元,上映后卻賺盡三億六千萬票房。
是什么原因讓這樣一部小規模電影獲得如此高的電影票房?說穿了,不過是“出奇制勝,投眾所好”而已。故事講述一名女性因性冷淡而四處求醫問藥,卻始終找不到病根,后來終于被一名男醫生探出癥結——她的“性感帶”長錯地方。和一般女性不同,它位于其咽喉深處,這種特殊的生理結構使她無法在正常的性生活中得到滿足。于是這名醫生濟世救人,一心治其痊愈,幾經親身試驗,終于讓她熟于特殊技巧,重拾人生樂趣。
影片通過這種“軟科幻”的形式來表現所謂的“治療”場景,看起來就像是某種公正化口爆的謬論證據。而且全片焦點在于反復演練這種“治療”過程。影片正面描寫此行為,卻以鐘樓鐘聲、火箭升空、煙花盛放等片段穿插其中,一方面暗指女主角達到的極樂狀態,令觀眾嘆為觀止;另一方面也沖淡色情成分,制造出荒謬的喜劇氣氛。
電影本身并沒什么好談,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對它的反應,毋庸置疑,法院是第一個找麻煩的,紐約和芝加哥地方法院為影片曾經興師動眾進行過多次訴訟。大城市以外的保守鄉鎮則根本不準公映,但這種遮遮掩掩反而為影片提供了絕佳的宣傳,電影院外終日大排長龍。
評論界則褒貶不一,南加州大學教授、影評人阿瑟·奈特認為影片“重新確認了兩性價值觀”,因為“它對婦女的性滿足表示同情,并任其與男性性滿足同等重要。”女權運動者則指出“女主角對于自身問題的關切和影片對于去除其性冷淡所做的努力,反映了制作人對于男女平等的正確見解”。正是在這種似是而非的鼓勵下,《深喉》的女性觀眾群大幅度增加,這種現象在其他色情片中是看不到的。不過反諷的是,影片女主角琳達·拉芙蕾絲卻在日后成為“反色情運動”的積極分子,好萊塢在今年還專門以她的真實經歷為藍本拍成了電影《拉芙蕾絲》(Lovelace)。
《拉芙蕾絲》由紀錄片導演羅伯·艾潑斯坦和杰弗瑞·弗里德曼聯袂執導,阿曼達·塞弗里德領銜主演。著重點是這位乖乖女如何變成色情演員,以及和丈夫兼經紀人查克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劇作上屬于典型的“家-社會-家”的家庭回歸劇。
這部電影可細化為兩部分:《深喉》的成功與社會對它的反應;拉芙蕾絲拍片前后的夫妻關系。后者同《深喉》本身所表達的內容一樣,重新確認了“兩性價值觀”。不幸的婚姻和成人產業同屬男性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為70年代女權運動予以聲援(影片結尾也以字幕形式交代拉芙蕾絲成了貨真價實的女權運動者)。導演有意把角色苦難的一面放在后半段呈現,前后形成鮮明反差,立意雖好,結果卻適得其反。
作為戲中戲的改編,《拉芙蕾絲》的改編確實有一定難度,琳達父母的家庭戲設計得也比較刻意,編導在后半段對如何走出婚姻危機和色情產業的刻畫也缺乏細究。最重要的是演慣了小清新電影的阿曼達·賽弗里德其實也并不適合該角色,情緒變化缺乏層次。盡管如此,《拉芙蕾絲》還是通過這一角色和歷史事件觸及了那個紙醉金迷的時代。在多數人都關注于拉芙蕾絲一夜爆紅的背后,呈現出這位艷星不為人知的個人經歷——承擔的社會壓力、家庭暴力和人際關系,這才是《拉芙蕾絲》重現這段篇章的特別之處。
TIPS:
歷史上真實的琳達·拉芙蕾絲于2002年因一場車禍受傷去世,時年5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