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新起點。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的綱領性文件,回應了社會關切和民生期盼。2萬多字的政策內容中,哪些決定會對你我普通人的生活產生影響?影響又會有多大呢?
啟動“單獨二胎”
《決定》提出: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這是中國人口和生育政策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所作出的重大調整。”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說:“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慮維持低生育水平,又要考慮民眾意愿,還有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啟動‘單獨二胎’是應對人口紅利下降、勞動力短缺等問題的積極措施。”
據北京晨報報道,衛計委相關人士明確指出:其實按照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次的新政應該簡稱為“單獨兩孩”更為準確。如果“單獨家庭”的第一胎生的是雙胞胎或多胞胎的話,那該家庭就不再適用此次的新政了。
農民有望做城里人
《決定》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不放開不合理,全部放開不現實,戶籍政策大門要開,但又要防止一下擠破門。”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歐陽淞說,“‘松緊有別’的落戶制度既能滿足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增強產業發展、增加活力的需求,也有利于緩解大城市人滿為患的現狀。”
漸進式延遲退休
《決定》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說:“‘漸進式’既符合國際慣例,又符合中國國情;既是應對老齡化的措施,又能緩解養老金壓力。以前提‘研究’,這次明確為‘研究制定’,體現了改革的決心,意味著延遲退休進入到實質操作層面。”
關于延遲退休存在較大的爭議,有網站調查顯示,近9成的網民反對延遲退休。有網民提議,我樂意延遲退休,但是前提必須是從此不交養老保險,65歲之后由國家福利養著。
也有不乏對此政策的支持者,“能再干幾年當然好了,我在這個行業已經干了一輩子了,所有的業務都很熟悉,雖然年齡大了,但是并不影響干工作。”某政府機關一位不愿具名的處級干部說,延遲退休能讓年近花甲的老年工作者多發揮余熱。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醫療、教育、科研等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也表示愿意延遲退休,“干了一輩子,也研究了一輩子,年齡大了也到了出成績的時候,讓退休還真有點舍不得。”
對漸進式延遲退休有看法的主要集中在一線的普通工作者。“現在老了,不想再干了,早點退休了好享享清福。”52歲的煉鋼工人鄭先生告訴記者,干體力活不如年青人了,年齡大了也干不動了。
讓“家庭醫生”走進尋常百姓家
《決定》提出: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建立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
“這次改革特別關注加強基層醫療力量,切中了醫療資源‘頭重腳輕’的結構弊病。”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曾益新說,“契約制度一旦建立,醫生便要負責相關家庭的病史、健康教育、慢性病預防、大病早期發現等事務。像家庭醫生一樣的保健、診療在未來是可期的。”
看病難有望改善,
醫生可以多點執業了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制和適應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取消以藥補醫,理順醫藥價格,允許醫師多點執業。
“取消以藥補醫,藥價不就降低了么?這可太好了。”汾陽市民張中杰高興地告訴記者,“不僅如此,《決定》里還說要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就不會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了,老百姓也就沒有那么多怨言了。”在臨汾市人民醫院的骨科病房,記者見到正在用手機閱讀《決定》的鄭文靜,通過了解《決定》鼓勵社會辦醫,她認為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醫療行業,可以產生競爭,一旦醫療費用市場化了,看病就不貴了。此外,民營醫院的增加也可以緩解看病難的問題,“這個決定一箭雙雕,老百姓最關注的看病貴、看病難兩個問題可能同時被解決了,我相信今后醫患矛盾就不會那么突出了。”
《決定》關于醫療改革的部分不僅受到了患者群體的關注,醫護群體也頗為關注。太原市某三甲醫院的住院醫師表示,雖然早在2012年太原市就發文允許醫生可以開展多點執業了,但是一直以來執行起來很困難。“最大問題是院長不批,總得偷偷摸摸的,給病人看病時提心吊膽的,醫療事故的風險也會增加。這下可好了,既然允許醫師多點執業了,希望政府能從規定上減少對醫師的限制。”
某民營醫院的負責人譚先生說:允許醫師多點執業,民營醫院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這對求賢若渴的民營醫院的確是一個利好消息,那些在公立醫院工作的專家或者高級別醫生,可以名正言順地申請到民營醫院執業了。”譚先生還表示,患者在民營醫院可以享受高水平的服務,醫生可以利用空閑時間增加收入,這是一個“三贏”的效果。
高考打破“一考定終身”
《決定》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決定內容一針扎到現行考試體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數決定命運’現狀的需要,也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需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儲朝暉說,“改革將高考從‘指揮棒’變成‘服務器’,從現行以行政為主導的計劃招生轉變為專業為基礎的自主招生,學校和學生選擇權都會擴大。”
據了解,我國過去20年的高考改革,一直在高考科目上做文章,從7門到6門,再到3+X,可應試教育的局面未有改觀,原因在于高校在錄取時還是按單一的分數從高低結合志愿投檔錄取,錄取中每分必究。
當前的這種考試改革,只局限于“變一考為多考,但仍集中錄取”的模式。太谷中學原智生老師說,表面看,這種方式動態考察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但由于在集中錄取中,必須依照分數高低排序依次投檔,依次錄取,而且每個考生只能拿到一張錄取通知書,于是,考生的焦慮和負擔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可能增加。推進一年多次考,應對應多次錄取才有成效。否則,多次考選擇最好的一次成績計入總分進行排序錄取,還是為一次集中錄取服務。
某招生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高考不分文理科,從人的成長來說是有價值的,可以推廣。就教育部門必須把招生自主權下放給學校,那學生在高考時可以根據學校的招生要求,選考相應科目。
生活成本有望降低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
近年來,水、氣、油、電等這些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價格,近幾年來一直漲勢不斷,生活必需品的高價格,最終傳導至每個人的生活之中,老百姓的壓力不言而喻。“現在生活成本很高,房價是一方面的壓力,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價格也讓我們吃不消,比如電費、水費、暖氣費、油價等等。”晉中市民侯先生表示,老百姓很期待水氣油電等行業打破壟斷,降低生活成本。
打破“拼爹”的不公平就業機制
《決定》提出: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說:《決定》強調了政府責任,著力破除“拼爹”等就業不公平制度障礙,更大范圍地促進社會向上流動。高校畢業生是創業的生力軍,整合高校就業創業基金將會形成一個統一的幫扶體系,有助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山西師范大學研究生處就業指導中心的杜輝表示:《決定》強調了政府引導就業創業的責任,有望解決目前“拼爹”“拼關系”“拼錢”等就業不公平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