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鮮農產品流通的政府規制,以傳統市場經濟體制的發達國家為代表的歐美模式和以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后發展國家為代表的東亞模式有著明顯的不同特征。日本是東亞模式的代表性國家,其中央批發市場制度,對生鮮農產品流通也具有一般性的理論意義,不能看作是個別國家的特例,也不能看作僅僅是生鮮農產品流通中的一個批發環節。韓國完全移植了日本的這一制度。日本和韓國在政府設立中央批發市場之前,生鮮農產品的流通也是經由各地的批發大市場,和我國目前的狀態類似。雖然政府也不斷對批發市場進行干預、規制,但價格暴漲暴跌、商人囤積居奇操縱市場、業者間惡性競爭的事件仍經常發生,食品衛生也頻出問題,無法保證國民安定的飲食生活。自中央批發市場制度建立后,基本解決了上述問題。
一、日本中央批發市場制度評價
日本各大城市的中央批發市場是由中央政府依據《批發市場法》審批開設,由地方政府建設、管理和運營,具有公益性質。實踐證明是頗為有效率的生鮮農產品流通制度。
中央批發市場是一個能夠迅速出清的典型“市場”,這一微型市場系統,集散貨物、形成價格、結算、提供信息等主要功能俱全。使這個系統有效運轉的是以下五個關鍵環節:
1.無條件委托銷售。這使市場具有公共性、公開性,從而形成公正的價格,防止了批發商投機、囤積居奇,避免價格暴漲暴跌;又為零散的生產者提供了穩定的公開銷售場所,為消費者提供持續、穩定的生鮮食品。
2.競拍交易。由于場內批發商不可以拒絕任何發貨者的委托,而生鮮商品難以貯存,注重鮮度,所以批發商必須在短時間內把大量易變質的商品迅速處理掉。拍賣的方式通過買賣雙方的適當競爭形成公正的市場價格,使市場迅速出清。
3.準入制。維持適度競爭,便于監管。
4.固定傭金制。可以杜絕批發商肆意收取費用的行為,從而穩定了價格。批發市場的法令和規定使市場內分工明確,各方互相制約,市場價格不至于被任何人左右。
5.現款支付。保證銷售貨款迅速確實地支付給發貨者,保護發貨者的利益,使其避免承擔呆賬的風險,從而增強了市場的商業信用,并可以節省中間費用,加快資金周轉。
中央批發市場制度適用于生產和零售集中度較低的市場結構。產地組織、生產者、流通業者、零售業者等交易量都是較小規模時,中央批發市場制度才是最有效率的,買賣集中原理體現的最充分。當生產和零售的集中度大大提高后,出現直采直銷的渠道是必然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央批發市場制度必然消亡。荷蘭以這種古老的拍賣方式可以應對高度發達經濟社會的生鮮農產品流通,足以說明這種方式的生命力。而日本的問題是,當社會經濟大背景發生變化后,公共批發市場的制度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只是一味地放松限制,疲于應對表面問題,破壞了批發市場系統的內在機制。這也可能是政府機構行政化管理的通病。
二、我國借鑒日本中央批發市場制度的可行性
第一,供給方面的條件。我國農業生產的小型分散化,決定了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批發市場在生鮮農產品流通體系中仍將是主渠道。我國是一個二元經濟結構的大國,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差距很大,少數大型企業和大量中小企業并存。拋開農超對接的這一塊流通量,其余的經由批發市場,也足以支撐市場內批發商和中轉批發商的收益。尤其是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批發市場的主渠道地位仍將長期持續。
第二,需求方面的條件。動搖日本傳統的中央批發市場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是80年代-90年代消費者直接購買生鮮食品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日本國民飲食消費支出額中,直接購買生鮮農產品只占20%,加工食品占50%,外食占30%。我國目前消費者直接購買生鮮農產品在飲食消費支出中所占比重平均46%左右,在外就餐占20%左右,這一構成比多年來比較穩定,盡管2010年食品支出額比2003年翻了一番,但構成比并沒有隨著經濟增長而發生變化。經濟欠發達地區生鮮食品支出比重高于發達地區。也就是說,我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不會發生日本80年-90年代出現的生鮮食品消費支出絕對量的減少而導致中央批發市場交易量減少的狀況。
第三,流通技術方面的條件。從日本的經驗可以看出,流通技術的進步會打破商品本身特性的制約,從而使中央批發市場原有的機制受到影響。例如蔬菜水果的保鮮技術可以使其適合庫存,冷鏈的形成使其可以長途運輸,電子化交易可以使其商(流)物(流)分離。
而對于我國而言,生鮮食品流通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冷鏈還沒有形成,盡管隨時可以引進國際先進技術,但在全國普及這些技術并不是短時期內可以做到的。在這之前,流通中采用這些先進技術,成本必定是高昂的,“買貴”也是注定的。避免庫存和長途運輸可以降低流通成本,抑制生鮮食品價格過快上漲。更何況我國經濟二元結構的特征和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面對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和廣大中小流通企業存在的現狀,中央批發市場的無條件委托銷售和拍賣交易正是低成本保證鮮度的快速流通方式。在商品的標準化程度低,信息化程度也低的情況下,商流物流難以分離,信息與商品也無法分離,批發市場的現貨交易對生鮮農產品流通來說是更為合理的方式。
另外,目前保鮮劑的濫用甚至不法保鮮手段的出現,都是人為的食品污染,提高流通速度,有助于規制這些危害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的行為。對于我國生鮮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主體規模小而分散、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的現狀來說,批發市場內的集中食品衛生監管是更為有效率的。
第四,制度方面的條件。我國現階段實行嚴格的市場規制制度,執行這種制度有利于市場秩序的維持。我國是后發展國家,政府以其自身職能替代部分市場機制的使命尚未完成,也不能說已經是一個法制國家,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食品衛生法、消費者保護法等與流通相關法律經常是處于不作為狀態,所以政府的行政監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生鮮農產品流通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和不法行為等造成物價劇烈波動的因素,都可以通過在中央批發市場內的制度來控制。尤其是食品加工企業,采取政府嚴格監管的中央批發市場,有利于食品衛生的監管,以保障食品安全。
三、我國生鮮農產品流通的政策選擇
第一,公益性質毋庸置疑,政策選擇有待推敲。生鮮食品的流通可以說是一項具有公益性質的事業,從各國經驗來看是沒有異議的。無論是發達的傳統市場經濟國家,還是經濟后發展國家,政府都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注。因為生鮮農產品流通涉及食品衛生安全的問題,對后發展國家和地區來說,同時還涉及保障食品供給和抑制食品價格過快上漲的問題。并且政府會注入大量政策資金來實現政策目標。
但政策資金如何使用是個政策選擇問題。是用政策資金來建立一種機制(如中央批發市場制度),然后靠機制引導市場行為?還是直接用政策資金引導市場行為(如臺灣的價格補貼等)?哪個更有效率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對于我國來說,價格直補容易導致尋租行為,政策資金及企業行為監管成本也會較高。
第二,以“地產地消”為原則,省級政府為監管主體。我國目前幾大蔬菜集散地存在過度集中的問題。我國幅員遼闊,買全國賣全國的迂回物流抬高了流通成本。據信息時報報道“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流通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30%。其中,在運送路上腐爛的果蔬每年就有3.7萬噸,而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則控制在5%以內。”我國目前過于集中的果蔬生產/集散地布局需要進行戰略性調整。如果建立省域范圍內的“地產地消”體制,至少葉類菜應基本實現本地供應。這不僅可以節省運輸成本,還可以提高果蔬的鮮度。
我國目前生鮮流通的效率損失主要在物流上,冷鏈的形成固然是必然趨勢,但冷鏈形成的初期階段會加大流通成本。流通技術只有在低成本水平上得以普及,才會進入流通效率全面提升階段。對于經濟二元結構的我國來說,高端企業學習、模仿、引進任何先進的流通技術也許都沒有太大困難,但在全國普及的過程會是漫長的。所以,政府倡導和推進的時機把握很關鍵,過早推進代價可能是高昂的。
第三,全面建設拍賣方式的公共批發市場制度。這里所說的拍賣方式并非是國內有些市場已經嘗試過的一種銷售形式,而是配以準入制、無條件委托銷售和傭金制,并由國家立法,建立起一種市場制度,形成其內在的運行機制。這樣可以盡快建立起生鮮農產品流通秩序,避免政府部門疲于應對人為因素導致的價格大幅度波動和不端市場行為。同時也有利于食品衛生安全的監管。
第四,抓住批發市場,放手“農超對接”。政府流通政策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公益性的批發市場建設和管理上,而不應是“農超對接”。理由是:首先,我國的流通結構與美國“大生產大零售”的結構不同,以“農超對接”的直銷渠道作為主渠道有悖規律。其次,以政策支持大型超市“農超對接”會助長本來就處于競爭優勢地位的大型零售企業的買方壟斷勢力,破壞公平競爭,激化零供矛盾。最后,大型零售企業的產地直采,理論上可以理解為是大型超市的產品開發策略,和自有品牌開發的性質相同,是企業經營決策層面的問題,企業采購規模足夠大時自然會去做,政策支持會抑制企業自身的創新動機。而企業技術創新帶來費用結構的變化(成本降低),才是價格下降的根本前提。
總之,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經濟二元結構的政府主導型的后發展國家,這些都是在借鑒國外經驗時的約束條件。小國的經驗,傳統市場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照搬過來都會水土不服。我國經濟的二元結構需要政策兩條腿走路,要同時考慮先進與落后、高端和低端,不能一刀切。在國外經驗本土化的過程中,應充分估計排斥反應,提高流通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