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商貿服務業是經濟發展高效化、社會分工精細化的產物,是依托電子商務等高技術手段以及現代經營方式、組織形式、管理觀念而發展起來的服務業,是以金融保險業、信息傳輸和計算機軟件業、租賃服務業、科研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房地產業及居民社區服務業為代表的產業,既涵蓋新興商貿服務業,也涉及傳統商貿服務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立足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商貿服務業緩步前行的發展模式己經成為落后地區發展的“短板”。為盡快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提高這一“短板”的“高度”,提升區域經濟增量,為其他產業發展搭建更優質的平臺,應深入探討欠發達地區現代商貿服務業可持續發展問題。
一、欠發達地區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環境分析
1.區位環境分析
(1)區域定位。我國地處歐亞大陸東南部,自北向南有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5個氣候帶。地貌類型復雜,由西向東形成了三大階梯:第一階梯是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階梯從青藏高原的北緣和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之間,海拔1000米-2000米;第三階梯為我國東部地區,海拔低于500米。獨特的氣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國森林、草原、濕地、荒漠、農田、城市等各類陸地生態系統發育和演變的自然基礎,也是導致生態系統敏感性高的根本原因,而我國欠發達地區基本分布在生態脆弱性較高的敏感區。就土壤侵蝕敏感性而言,黃土高原、西南山區、太行山區、漢江源頭山區、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脈、橫斷山地區等為極度敏感區,燕山、川西、滇西、秦巴山地、貴州、廣西等地為高敏感區;就沙漠化敏感性而言,準噶爾盆地、克拉瑪依沙漠邊緣、吐魯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等地為極度敏感區域,疏勒河北部、柴達木盆地南部、呼倫貝爾高原、河套平原、陰山山脈以北等地為高敏感區;就士地鹽漬化敏感性而言,羅布泊、黑河、渾善達克沙地、西遼河河谷平原等為極度敏感區;就石漠化敏感性而言,遵義、貴陽、六盤水、百色、廣西等地為極度敏感區;就凍融侵蝕敏感性而言,青藏高原為極度敏感區,阿爾泰山、天山、祁連山脈、昆侖山脈、橫斷山脈、大興安嶺等地為高敏感區。可見,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欠發達地區大多為生態高地,這些區域同時具有極為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洪水調蓄等生態功能,因此其經濟社會發展應以確保生態系統功能正常發揮為前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通達程度。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滯后是導致其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原因之一,但其對很多區域發展的制約作用在逐漸縮小。比如,甘肅省地處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交匯地帶,位于黃河中上游,是連接歐亞大陸橋的戰略通道,是中國大陸架的地理中心,是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具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獨特區位優勢。天然的中心區位優勢為甘肅省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提供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支持,而這正是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所需要的。物流有利于促進物流業的發展,資金流有利于促進金融業的發展,信息流有利于促進信息業的發展,人流有利于促進旅游業的發展。非中心地區無法比擬的便捷條件,決定了甘肅省不僅要為本省提供優良的現代商貿服務,還可擴展到周邊地區乃至國際市場,潛在市場需求無限。這種地理優勢是甘肅省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良好的基礎條件。
(3)物流發展。近年來,欠發達地區物流業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例如,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甘肅省會蘭州作為西北物流區域中心之一歸入全國重點發展的九大物流區域,將蘭州市劃為21個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之一,成為十大物流通道中兩大物流通道(東部沿海與西北地區物流通道、西北與西南地區物流通道)的必經之地。2010年,甘肅省社會物流總額達到12399.63億元,全社會貨運量達到2.91億噸,貨物周轉量達到1607.25億噸公里,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的貨物運輸量分別占總運輸量的82.91%和 16.98%。甘肅省從事物流的各類企業近3000家,從業人員30多萬人,占甘肅省總就業人數的1.34%左右。目前,由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管道運輸方式組成的立體物流運輸網絡己初具規模,物流信息化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己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數字化信息資源體系。甘肅省物流業發展擁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而物流基礎設施水平的不斷提升是其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的堅實基礎。
2.政策環境分析
(1)西部大開發。我國欠發達地區大多位于西部,但西部大開發這項長期計劃實施以來,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中,國家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可謂前所未有。2012年2月公布的《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提出,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要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與體制環境,努力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和水平;要完善金融組織體系,支持金融機構在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壯大地方金融機構規模實力;要加快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積極發展現代運輸方式和第三方物流,建設大型物流樞紐,發展全國性、區域性與沿邊口岸物流中心;要大力發展信息咨詢、人力資源服務、科技服務等服務業;要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深挖文化內涵,打造富有西部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要重點培育一批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要大力發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將使欠發達地區現代商貿服務業從中獲益。
(2)經濟新區建設。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近年來國家著力扶持欠發達地區經濟新區建設,如設立關中——天水經濟帶,成立蘭州新區,批準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等。以甘肅省為例,2010年下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大力支持蘭(州)白(銀)核心經濟區率先發展,著力推動平(涼)慶(陽)、酒(泉)嘉(峪關)經濟區加快發展,全面促進武威張掖河西走廊綠色經濟區,以金昌、白銀等為重點的循環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等組團的協調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出要加快推進甘肅省國家高速公路建設,開工建設安西至星星峽、永登至古浪等國家高速公路,加快推進蘭州、天水、酒(泉)嘉(峪關)、平涼等公路運輸樞紐及物流園區建設,積極推進蘭渝鐵路、西(安)平(涼)鐵路建設,加快推進蘭州集裝箱中心站建設和蘭州鐵路樞紐改造。在資金支持方面,提出要向甘肅省傾斜,中央預算內投資以及其他中央專項資金要加大對甘肅省的投入力度,統籌考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中央投資補助。
(3)地方政策鼓勵。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在充分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各欠發達地區也從自身實際出發,制定了相應的地方配套政策,以鼓勵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以甘肅省為例,《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服務業,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著力培育和發展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不斷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水平;要按照“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加快蘭白經濟區建設,推進河東地區融入關天經濟區,促進河西地區發展;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優勢,推動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產業強省轉變;要專門設立“省長金融獎勵基金”,以獎勵對地方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金融機構,促進金融業發展,以便為服務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要制定《甘肅省“十二五”物流業發展規劃》,以促進物流業快速發展,推動服務業快速增長。
3.經濟環境分析
(1)后發優勢明顯。經過長期發展,我國由東向西呈明顯的階梯狀分布,東部地區遙遙領先,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就中部和西部欠發達地區而言,兩者在投入和環境污染等指標方面差別不大,期望產出效率不足是導致西部地區較中部地區更為落后的主要原因。整體而言,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發展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層面上。然而,近年來,由于西部欠發達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顯示出了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所以自1995年以來,西部地區發展的后發優勢顯著,加之環境效率大幅提升,欠發達地區并未出現以生態換效益發展的現象。就發展趨勢而言,東中部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近年來呈下降趨勢,中部地區的波動幅度比東部地區小,特別是2009年和2010年,受金融危機與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中東部地區全要素生產率出現負值。盡管西部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上存在明顯差距,但其全要素生產率始終位于前列,強勁的發展勢頭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顯示出了極大的發展潛力。借助欠發達地區目前的發展動力,現代商貿服務業己經贏得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經濟環境。
(2)工業帶動力弱。在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中,二、三產業比重不合理,產業鏈條短,工業發展輻射范圍小。以甘肅省為例,經過長期發展,甘肅省工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處于絕對落后地區。2010年,甘肅省工業總產值為4882.68億元,增加值為1112.3億元。與上海、廣東、江蘇、陜西等省市相比,2010年甘肅省工業增加值是廣東省當年增加值的6.33%、江蘇省的5.89%、上海市的18.46%、陜西省的40.75%,僅占全國的0.74%。在五個地區中,2010年工業增加值排第一位的是江蘇省,占全國的12.55%,其次是廣東省、上海市,分別占全國的11.68%、4%。此外,甘肅省2006-2010年的工業增加值明顯低于江蘇、廣東、上海等發達地區。當較發達地區的工業產值迅速提高時,甘肅省工業產值的提高不明顯;當受金融危機影響,較發達地區工業產值迅速下降時,甘肅省工業產值卻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降,可見甘肅省工業基礎較為脆弱。由于現代商貿服務業需求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工業,而甘肅省落后的工業對現代商貿服務業的帶動力十分有限。
(3)收入拉動效應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直接影響現代商貿服務業的需求量。欠發達地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顯著低于發達地區,決定了其對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的帶動力比較微弱。以甘肅省作為欠發達地區的代表,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2005年-2010年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遠低于上海、廣東、江蘇等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從增長趨勢上看,甘肅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顯低于全國平均增長速度,這必然會導致甘肅省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2010年,甘肅省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9895.35元,其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7.41%,比上年降低0.37個百分點;農村人均純收入3424.7元,生活消費支出2941.99元,其中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4.71%,比上年提高3.43個百分點;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309.8萬人,貧困面為14.9%,比上年末降低3.78個百分點。可以看出,甘肅省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國處于較低的水平,且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例較大。收入對現代商貿服務業需求的拉動作用較小,需求潛力明顯不足。
(4)市場競爭激烈。市場競爭是產業升級換代與結構優化的重要動力。欠發達地區的現代商貿服務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它必須快速成長。就國際環境而言,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嚴重阻礙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游離于金融領域之外的現代商貿服務業由于抗風險能力較強,所受影響較小。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持續蔓延和深入的背景下,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都注意到了現代商貿服務業巨大的發展潛力,紛紛加入競爭。同時,在新的國際產業轉移浪潮中,面對一些附加值較高。發展潛力較大的商貿服務業的國際產業轉移,各個國家都想抓住機遇發展本國現代商貿服務業,不斷提供各種優惠措施和保障機制,改善配套設施,優化發展環境,吸引轉移目光,努力營造“拼質量、增數量、強服務、斗綜合實力”的發展氛圍,這不可避免地使欠發達地區承受著國際經濟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就國內環境而言,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現代商貿服務業的國內競爭也日益加劇。《廣東省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要重點發展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9大行業,重點建設4個現代服務業對外合作平臺,培育10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100個重點項目和100個骨干企業。《上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要新增5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正式成立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北京市在《現代服務業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提出,要圍繞科技服務業、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加強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集成創新,建立并完善現代服務業技術支撐體系、科技創新體系、產業發展支撐體系。面對這樣的局面,欠發達地區應當圍繞自身特色優勢和需要,積極發展現代商貿服務業,吸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稀缺資源融入區域發展環境。
4.人文環境分析
欠發達地區人文環境特色顯著,優勢明顯。如地處東亞與中亞結合部的甘肅省是我國中東部腹地通往西域的過渡地帶,是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混流的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黃金地帶和樞紐地段,融絲路文化、敦煌文化、黃河文化、伏羲文化、藏傳佛教文化等為一體,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帶,是我國早期文明最輝煌的地區之一。同時,甘肅省也是文物大省,文物保存最為集中,品級最高,擁有豐富的文物古跡、遺址名勝,世界文化遺產有兩處,即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麥積山。甘肅省還是我國乃至世界上古城遺址最多、時代序列最齊全、類型最復雜、出土文物最多的省份,僅河西地區就有漢唐古城120處之多。2008年推出的《絲路花雨》被譽為我國民族舞劇的典范,曾訪問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文化產業還被納入“十大戰略工程”予以重點發展。甘肅省的文化不僅具有兼容的地理優勢,而且獨具民族特色,有利于走特色文化之路,發展特色現代商貿服務業。
二、欠發達地區現代商貿服務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探討
欠發達地區的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戰略,必須是基于區域優勢和發展機遇進行選擇的結果。因此,筆者認為,當前欠發達地區應將聚焦戰略與特色戰略有機結合起未,推進現代商貿服務業的可持續發展。
1.聚焦戰略
所謂聚焦戰略,就是將欠發達地區的人力、財力、物力集中于重點區域和重點商貿行業,帶動中心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
(1)聚焦戰略的空間選擇。欠發達地區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的聚焦地區應當選擇核心城市,如省會城市、中心城市等。借助核心城市在物流、金融、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形成增長極,全面輻射毗鄰地區,依托點——軸——面的擴散效應,打造經濟區。以甘肅省為例,可以依托蘭州、酒泉、嘉峪關、天水、張掖、平涼等中心城市的綜合運輸樞紐職能,整合物流資源,建設區域性現代物流基地,著力建設以蘭州為主,以酒泉、嘉峪關、天水、平涼、慶陽、金昌、武威、張掖為輔的西北地區物流中心,建設臨夏、隴西兩個物流節點,形成包括物流核心圈、物流通道、物流樞紐、物流聚集區的現代物流布局體系,建設一批特色物流中心,最終形成主干線貫通、支線流暢、覆蓋甘肅省、服務西部、面向中亞西亞、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的多層次、全方位、多功能物流產業新格局。
(2)聚焦戰略的行業選擇。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滯后表現在諸多方面,如附加值低、技術效率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其中平臺建設乏力是當前制約欠發達地區發展的瓶頸之一,為此加快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搭建服務平臺極有必要。首先,壯大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業作為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保障性行業,不僅是生活性商貿服務業不可缺少的主要內容,也是生產性商貿服務業重要的組成部分。發達的交通運輸物流業可以有效降低生產企業的運行成本,提高區域物流資源配置效率,增強市場反應能力,強化企業市場核心競爭力。其次,強化金融保險業。欠發達地區應當積極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吸引更多國內外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繼續支持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政策性銀行發揮主導作用,保持信貸規模持續擴大和中長期貸款快速增長;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規范發展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地方中小銀行,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發展壯大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鼓勵發展以服務農村為主的地區性中小銀行,同時全面推進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的發展;培育發展并規范保險市場,優化險種結構,創新服務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努力擴大保險覆蓋面。再次,精細化商貿服務業。積極推進商貿服務業分工的社會化、市場化進程,加快發展設計、咨詢、法律、會計、廣告等商貿服務業,培育發展咨詢論證、形象設計、戰略策劃、資產評估、投資顧問、公證等商貿服務業態;發展農村商貿服務業,拓寬農村商貿服務業范圍,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能力;大力發展會展業,整合會展資源,策劃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會展項目,建設區域性會展中心。最后,完善信息服務業。全面提高商貿服務業信息化水平,加快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基礎數據庫建設,發展郵電通信、計算機應用、信息咨詢等服務;加快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務,發展面向消費者的新興電子商務;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加強企業與個人綜合征信系統建設;推進電子政務,加強公益性商貿信息資源的開發和服務,依法開放政府信息資源,培育公益性商貿信息服務機構,提高農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保與宣傳領域的信息服務水平。
2.特色戰略
所謂特色戰略,就是在充分發揮欠發達地區產業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區域要素稟賦,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現代商貿服務業。我國欠發達地區大多擁有顯著的資源稟賦優勢、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特殊的區域功能定位,特色戰略可以為欠發達地區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形成區域特色奠定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欠發達地區的各項特色資源均可融入到特色商貿服務業發展中去。
(1)壯大民族地區商貿物流業。通過電子商務、商品配送、信息平臺等新型介質與專項發展規劃,合理配置資源,科學指導商貿流通發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確的市場格局。通過扶持生產性服務業,做強民族地區產業基礎。例如,加大對清真食品加工企業相關商貿服務業的投入力度,對雪原肉業、燎原乳業、華羚干酪素、伊味思食品等清真食品品牌加強建設與宣傳,推進技術升級,延伸產業鏈;加大對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的商貿扶持力度,以地毯、皮革、民族服飾、民族建筑、磚雕、宗教特需用品等為重點,鼓勵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經濟效益,擴大市場影響力。
(2)發展特色旅游業。依托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稟賦,積極發展特色生態旅游業。第一,打造精品線路。以甘肅省為例,做大做強絲綢之路、華夏文明黃河旅游線、大香格里拉等國家精品線路,積極培育甘南——隴南——定西——白銀——平涼——慶陽紅色旅游、天水——隴南——三國古跡旅游等成長型旅游線路,打造黃河山水、史前生物、森林生態、草原生態、民俗風情等旅游品牌,依托黃河三峽、松鳴巖兩個4A級景區,培育多元旅游文化產業鏈,重點建設黃河三峽、松鳴巖、炳靈寺、拉卜楞寺、郎木寺、冶力關、臘子口、大峪溝、天下黃河第一灣、天祝三峽、馬蹄寺等精品旅游景區,打造合作至夏河至碌曲藏傳佛教文化生態旅游、瑪曲黃河首曲及臨潭至卓尼民俗風情生態旅游、迭部至舟曲綠色峽谷生態旅游、天祝三峽至天堂寺等藏區旅游精品線路。第二,整合旅游資源。合理整合欠發達地區現有旅游資源,促進跨區域合作,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紅色旅游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特色旅游城鎮、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加強自然遺產、國家風景名勝區管理。積極扶持群眾發展農家樂、牧家樂等。加大對旅游景區景點與旅游目的地的包裝與推介力度,促進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國內外知名度。第三,培育多元化業態。積極培育森林、文化體育、工業觀光、農業鄉村、生態休閑等新興旅游業態。加快特色旅游產品開發,支持建設旅游商品研發基地,建立健全旅游商品設計、生產、供銷體系。按照培育大市場、發展大產業的理念,延伸旅游產業鏈條,形成吃、住、行、購、娛配套發展與上下游產業相互銜接的現代旅游產業體系。第四,提升服務質量。通過推進旅游業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旅游人才培養力度,規范旅游業市場秩序,加強旅游業資質管理,提高旅游業服務水平和質量。
(3)特色文化創意產業。依托敦煌、絲綢之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宗教習俗、地域特色等文化資源優勢,圍繞資源開發與民間傳統傳承創新,突出文化積累,加強文化保護,創新文化發展,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通過項目帶動,加大對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龍頭企業培育、產業園區建設、投融資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的扶持力度,形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產業鏈完整、規模效益明顯的文化產業園區。目前,己經形成的特色文化創新產業園區,如蘭州創意文化產業園、慶陽農耕和民俗文化產業園、臨夏民族文化產業園、絲綢文化產業園、平涼中華漢字園等,己經對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顯現出極強的正外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