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6歲的張中行從北京大學畢業,經胡適推薦到南開中學任國文教師。
當年,南開中學教師食堂的菜品花色挺多,質量也不錯。張中行最喜歡吃燒茄子,他清楚記得那時的價格是每盤1角或1角2分。食堂當時可以點菜并指定做法,一次他與同年從北大來南開任教的何其芳點了盤素炒白菜,當廚師轉身準備炒菜時,何其芳忽然加了句:“加一點肉絲!加一點肉絲!”
不僅是在餐飲上,南開中學豐富的業余文化活動也讓師生們怡情和愜意。比如深秋初冬之際的賞菊之樂。民國時天津養菊觀菊風習蔚然,南開可謂佳處之一,連年舉辦菊展,品種繁多,洋洋大觀。1930年11月8日至16日,新一屆菊花會在范孫樓舉行,《益世報》報道稱:“自開幕以來,每日門前車水馬龍,士女如云,絡繹不絕。據該校統計,平均每日參觀人數超過千人。”
辛亥革命后,天津城市娛樂迅速發展,溜冰逐漸成為中上層人士的一種休閑運動,到1929年末,南開中學、南開大學等地先后建起溜冰場。南開的溜冰場留下不少文化名流的身影,李堯林便是其中之一。李堯林是巴金的二哥,大排行老三,巴金稱他三哥。1930年至1937年,李堯林在南開中學任英文教師。他多才多藝,尤其喜好溜冰。巴金曾回憶:“燕大畢業后,他考取天津南開中學做英文教師,他會講普通話,英語教得很好,學生很喜歡他。他還會溜冰,我從照片上看到的。”李堯林的學生、朋友后來也寫過紀念文章,大家很難想象一位出生在四川的青年,竟會在天津的溜冰場上表現出那么多的花樣——倒滑側滑外滑轉圈等,真是悠然自得。
紅學大師周汝昌也是南開中學走出的文化名人。20世紀30年代在南開讀高中的歲月,對于周汝昌來說是“青春最好、風華正茂的人生麗景時光”。據周汝昌《南開憶舊》回憶,他的南開緣深得老姑丈影響。他的老姑丈在家鄉津南咸水沽創辦的高莊李氏小學堪稱一流,聞名津沽。“老姑丈和他兄長二人皆是早期南開學生,與周總理正是同時學子、同窗契友。周總理一放暑假就到高莊李家去度假,原因是那兒環境優美,草木芬芳,體育設備好。周總理喜歡打籃球,又可在假期創作話劇劇本,于是就和李氏小學結下了一段因緣佳話。”
周汝昌與黃裳是南開同窗,情誼深厚,他們都喜歡聽孟志蓀老師講國文課。周汝昌記得老師用一口道地的津腔朗誦李煜的詞,而黃裳喜仿學老師,“下課后大聲學那聲調,抑揚頓挫,音韻鏗鏘,是我們課余的樂事和趣事”。在春秋或夏日的晚飯后,周汝昌、黃裳常常沿著墻子河遛彎,“行一次則討論乃至辯論,談笑風生,旁若無人,主題最集中的就數《紅樓夢》”。周汝昌也對南開菊展贊譽有加,并記得“醉舞霓裳”等名花,稱“花種之富之美,不可勝言”。
南開中學口琴隊也曾馳名天津。在天津,口琴率先在南開吹響。據《天津文化藝術志》載:“1922年,日本荒田來津教授口琴,南開中學汪家寶、吳潤蓀參加學習。”到1925年,已有不少青年學會吹奏口琴,于是南開中學的魏士杰、胡立家等師生組成口琴隊,汪家寶任音樂指導。較早推出口琴公演音樂會的也是南開師生。1928年初,南開中學口琴隊首次對外演出,吹奏了當時流行的《美國巡邏兵》等曲目。
(潘光賢摘自《今晚報》201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