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弦:
又叫“大鼓三弦”或“書弦”,全長約115公分左右,以伴奏北方說唱音樂大鼓書而得名。它是中音樂器,也可作低音樂器使用,音色渾厚而響亮,多用于北方說唱音樂如鼓書、彈詞、單弦之伴奏和曲劇、呂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也可獨奏或參加器樂合奏。據清代典籍記載,大三弦曾為清代宮廷宴樂樂器,在“番部合奏樂” 中只使用一支,而在表演《慶隆舞》時,樂隊中則要使用八支大三弦參加伴奏。據說在清代末年,有位盲藝人王玉峰曾創造了“三弦彈戲”,可用弦音模擬當時著名京劇演員譚鑫培、龔云甫等人的唱腔,甚至還能奏出人聲、軍馬聲和禽獸飛鳴的效果,堪稱一絕。
彝族月琴:
又稱弦子,是一種流行于云南省楚雄、巍山、四川省涼山等地的彈弦樂器。二百年前已在彝族地區流行,是彝族常用的彈弦樂器??捎糜讵氉嗷驗橐蛣〖懊耖g歌舞“花燈”伴奏,舞者常邊彈邊舞。月琴的制作特別注重選料和裝飾,它的頂端雕有含珠龍頭,龍頭向上高高矗起,龍嘴上掛有龍須并飾以五彩絨球,龍頭下左右各布有兩只木刻的調弦在琴腰上,可以調節琴弦的松緊。月琴琴箱一般呈圓形,也有的呈六角形或梨形,琴箱面板有的雕龍,也有刻鳳,還有的是鏤空的民族圖案,面板中央飾以一面較大的圓鏡,面板周圍也嵌飾著一些或圓或方的鏡面,這與彝族對太陽的崇拜有關。
秦琴:
也稱大三弦。由阮演變而來的彈弦樂器,音箱由六或八塊硬質木板膠接成邊框,琴桿窄而長,用硬木制作,秦琴以五度音程定弦,上嵌十九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琴頭雕有梅花、如意、蝙蝠,音響協調。與別的樂器合奏,音響協調,是結合高、低音樂器的中音樂器。在民族樂隊中,秦琴常為笛子、二胡等旋律樂器配奏,擔任伴奏部分的節奏與和聲部分的聲部,或附會其他樂器演奏部分曲調,但很少使用高音。在一些地方音樂中,秦琴是配合高胡或揚琴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尤其是表現輕柔、優美的旋律時,有著較好的效果。
你應該知道的音樂元素
① 左腳調
是云南楚雄地區(小涼山)廣泛流傳的曲調,是彝族在跳左腳舞時使用的曲調。彝族左腳舞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左腳舞有很多不同的曲調,以豪放型為主。第一類是好客調,第二類歌唱美好生活,第三類是歌唱豐收年成,第四類是吟唱愛情。每年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在彝族聚居地區的群眾都要組織大規模的左腳舞會。到那時,到處都是身著鮮艷彝族服裝的彝族男女,到處響徹月琴聲調子聲,大家不分民族,不管相識不相識,拉起手,跳起舞,徹夜狂歡。
② 打歌
打歌是男女在或結婚時跳的一種以彝族為主的彝語支民族的自娛性舞蹈,有蘆絲、笛子、三弦伴奏,邊跳邊唱?!堵犐健穼]嬛小独侧逻洹返拇蚋枵{式是根據麗江納西族傳統的打歌跳腳曲調改編而成,演唱者聚集在篝火旁跳起傳統舞蹈,以講述古老的東巴往事。
③ 云南花燈
云南花燈是一種介乎歌舞與戲曲之間的曲藝品種,它起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時候的民間“社火”活動?;魬虻那{有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各種民歌小調,這些小調有些是本地的產物,有些則是全國流行;其次是明清小曲;再次為從其他曲種、劇種吸收來的。專輯中《螃蟹》就是基于花燈曲調改編的昆明童謠。
④ 佤歌
佤族的傳統歌謠,來源于迎接朋友到來后演唱的行酒令。大意是為了佤族人可以為了友誼付出生命,在表現對佤族傳統忠誠的同時,折射出佤族傳統的生死觀。佤族的民歌多為羽調式和徵調式,終止式以同音反復為特色,節奏以較規整的二拍子為主。1964年,在一次佤山軍民聯歡活動中,熱鬧、歡快的場面激發了駐西盟佤山部隊戰士楊正仁的創作靈感,他寫下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近40年來,這支基于佤族歌謠的歌曲唱遍了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