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在《夜訪吸血鬼》里指導過湯姆·克魯斯和布拉德·皮特的人,尼爾·喬丹必然背負著在流行文化里轉換吸血鬼標準形象的責任,把它從嚇人的鬼怪變成風度翩翩、面色略顯異常的夢中情人。《拜占庭》即可看做是矯枉過正、重獲均衡之作。《拜占庭》是一部情緒化的、憂傷的驚悚情節(jié)劇,其中神秘的主人公們都被從《暮光之城》和《噬血真愛》的光輝之中剝離出來,放回到了布萊姆·斯托克以及更早的作家們構想出的那個晦暗的歐洲。
倒不是說這部片子沒有為傳統(tǒng)的吸血鬼傳說提供新的變體。片中這些嗜血者打開受害者動脈的時候,用的是可伸縮的指甲,而不是獠牙。此外,片中兩位主要的吸血者還都是女性。杰瑪·阿特登扮演克拉拉,一個在大約200年里都厚著臉皮存活的樂觀主義者。西爾莎·羅南扮演對她有抵觸的、永遠是青少年模樣的女兒埃莉諾。埃莉諾厭倦了對碰到的每個人都要撒謊,因此其中大半都被她殺死。她們到處游蕩,總是比她們的男性對手(薩姆·賴利扮演的尤里·加福利埃爾)領先一步,后者堅信,不死的吸血鬼們的“兄弟情誼”里不應該有女人的份兒。
影片開頭,兩位女性的游蕩把她們領到一處衰敗的海濱(拍攝于海斯廷斯),這一布景令人聯(lián)想到惠特比,斯托克小說里的德拉庫拉正是在那里開始其恐怖統(tǒng)治的。克拉拉很快就在一座廉價的維多利亞式的海邊旅館里開起一家妓院,埃莉諾則與一個病入膏肓的男孩建立起好感,部分是因為他的面色像吸血鬼一樣蒼白,部分則是由于,一旦他的手腕擦傷,他的抗凝血藥物就會使他的血像爆裂的水管一樣噴射出來。

他們羞澀的情事無疑有著《暮光之城》的影子,但不同之處在于,《拜占庭》中發(fā)生的事情更加陰郁:哥特、病態(tài)、緩慢,而且就跟影片標題跟劇情毫無關聯(lián)一樣面無表情。片中有大量的雨和華麗的神話,以及一種對于孤獨的強調。當你保持青春永駐、而你周圍的人都逐漸凋零的時候,這種孤獨就會如約而至。如果你發(fā)現(xiàn)影片中沒有任何一場戲會缺少對阿特登小姐乳溝的凝視的話,可以推定的是,喬丹先生一定是讓她看了1966年的電影《德拉庫拉:黑暗的王子》,所以你也就會覺得,她的衣櫥是心照不宣地參考了1960年代海默公司出品的恐怖片。
不幸的是,影片的海默美學延伸到了煞有介事、很不入耳的對白當中,更不用說,反復出現(xiàn)的那種老套的閃回手法總是在不斷地拖延著影片的時間。(應該有人提醒一下喬丹先生,并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生命。)
究其核心,《拜占庭》是一部懷著愛與敬重審視不死者的電影。即便它的冗雜使它更像一部邪典片而非主流大片,它照樣能讓吸血鬼迷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