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南開大學報到的新生中有一批“萌”臉特別引人注目,其中大多為16歲、15歲甚至14歲的低齡新生。
16歲的舒智林本來以為自己的年齡小,來到南開園后才發現,還有比他更小的。那就是1999年出生的趙嘉星。要等到8月28日他才過自己14歲的生日。他4歲半開始上小學一年級,曾3次跳級,用9年的時間完成了12年的課程,并以高出當地重點本科分數線140多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南開大學,進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習。“上高中住宿,除了床鋪比別人的亂之外,其他的都和同學們一樣。”嘉星說,他從不上輔導班,也從不熬夜。對于自己選擇了計算機專業而不是數學,嘉星說:“數學雖然學得好,但我覺得如果一輩子都要研究數學的話,或許挺枯燥的。其實我對金融也挺感興趣的。”嘉星說,大學里,除了學好專業外,他還想學學音樂和體育,“如果有精力,再修個雙學位。”
據悉,今年南開大學新生中有1人14歲,4人15歲,21人16歲。沒有最小,只有更小。現在,這些大一新生已經參加南開大學軍訓,開始他們的大學生活。
(選自《天津日報》2013年8月20日,有刪改)
解讀方向:
1.天道酬勤。只要能通過高考就能上大學,這是事實。正常的大學入學年齡一般是18歲,這20多名低齡新生一般都是小學入學時年齡就偏低,入學后又跳級,導致了本該上初中的年齡就走進了大學校園。這些低齡大學生,并不是說智力有多么超常,而是因為他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在明艷的光環背后他們也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也遇到過許多困難。
2.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這些低齡大學生放棄了許多本該屬于他們那個年齡段的孩子享有的東西。其實,學校教育除了教授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與人相處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在求學的問題上,拔苗助長不好,舍本逐末也不好。對于絕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哪個年齡段就做哪個年齡段的事情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