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文片段】
天是灰灰的,連天空也開始怕冷,蓋上層層的云,厚厚的,不露一點溫暖的光,偶爾飄落碎屑般的雪。
我努力用手緊抱著自己,開始后悔和母親爭吵,在這個敏感的日子里,仍倔犟地不回頭。整條街寂靜地沒有聲響。就連平日嘈雜的喇叭聲,也鮮有聞。
我低垂著頭,挪著小小的步子,瞄著街邊的景物。綠化樹上的葉子已零亂無幾,在微雪中顫動。整夜的雪積滿了樹,樹枝被積雪壓得很低,脆弱得隨時都會被折斷。伸出手輕觸那冰涼,抖落了滿枝的雪,摔在地上,發出沉悶的聲響,正如我的心情一般。
幾聲嗚咽順著寒風而來,拉回我的思緒。我打了個哆嗦,努力將身體縮進衣服里,循聲走去。
是個孩子,旁邊彎著腰,握著孩子手,為孩子取暖的中年女人,應該是孩子的母親吧。她微皺著眉,向孩子的手不停地呵氣。孩子哭聲漸止,攥緊了凍得通紅的手,撒嬌似的鉆進母親懷里,汲取溫暖。女人嗔怪地看著孩子,嘴角噙著寵溺的笑。她用力將孩子抱起,緩緩離去,留下了一路彎斜的腳印。我佇立凝望他們離去的背影,決定回家。
我搓了搓手,沿著來時的路,一路小跑回家。
因為我的心中始終有道風景,那是母親的微笑。
【問題診斷】
有些學生在寫完文章的主體部分之后,常常有一種大功告成的心理,于是草草收場,以致結尾平淡無奇。上面這段文字的結尾亦是如此,結尾僅用一句話表述,沒有任何渲染與升華,同上文內容也無照應,結構顯得松散,語言缺乏表現力。
【技法點撥】
記敘文的結尾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內容應卒章顯志
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說:“卒章顯其志”,意思是文章的結尾要明確和深化主題思想,充分顯示出作者的本意。尤其在寫記敘文時,結尾一定要為表現文章主旨服務。結尾處要以全文內容為依托,運用簡潔的抒情、議論性的文字表達觀點,突出主題。
二、結構應照應圓合
契訶夫說:“要是你在頭一章里提到墻上掛著槍,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開槍。如果不開,那槍就不必掛在那兒。”此處談及的手法即是我們寫作時常用的“照應圓合”法。前面寫到的事物,后面要有著落;后面寫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這樣可以避免上下文脫節,從而給讀者留下整體性的美感。
記敘文結尾處常用的照應圓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開頭描寫的具體形象(景象、物象、場面),在結尾處用各種方式加以再現、渲染或深化、升華,以表達深遠的情意、哲思、理趣。另一種是細節的前后照應,就是指主要人物之重要細節(語言、動作、神態等)在文中多次重復照應。
三、語言應精練,富有文采
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終篇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人執筆留戀,若難遽別。”所謂“媚語”,即富有文采、意蘊深刻的語言。記敘文結尾要仔細推敲詞句,或排比造勢,或對偶整齊,或設問反問,或設喻比興,應層層推進,使結句富有表現力。
【小試牛刀】
下面的文字節選自題為“生活中的加減法”的結尾部分,請同學們從結尾升華的角度出發,大膽修改吧。
他開始利索地刮魚鱗,望著他冷清的魚攤,我冷冷地笑著:“怎么一個人都沒有?”他刮魚鱗的手微微僵硬了片刻,有點窘迫,隨即又利索地刮起來。
“我的魚賣相不好,哪像其他人啊……”他略停了下,直起了身子,眼光瞟向不遠處那些熱鬧的魚攤,聲音微冷:“哼,激素,柴油……都鉆錢眼里了,這大春節的,還抬價,咱老百姓過日子就得實實在在。”他又飛快地刮著,開膛、清洗,“ ……瞧,魚好了,我給你裝起來。”他的話聽著親切多了。
接過魚,我若有所思地轉身離去,身后傳來他的聲音“再來吧,我給你挑最好的,吃最安全的……”
略微地回過頭,矮個子中年男人又坐回了小板凳,整個人又陷進了軍大衣中,小眼睛卻散發著一種不一樣的光芒,讓我莫名地溫暖。
他不正是做著生活的減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