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清朝末年,有個叫竹禪的和尚,少時嗜書畫成性,20歲削發為僧,在廟中苦攻書畫,造詣頗深。慈禧太后下旨召他入宮作畫。當時宮里畫家高手云集,為了考查這些畫家的畫技,慈禧太后決定為難一下這些畫家。她要求畫家用一張長寬皆五尺的畫紙,畫一幅七尺高的觀音站像。貼身太監把數十名畫家召到畫堂,手拿圣旨對眾畫家講了慈禧太后對觀音畫的要求后,問道:“誰愿接旨?”眾畫家面面相覷,誰也不肯上前。竹禪沉思片刻,雙手合十說:“貧僧愿接旨。”
只見他不慌不忙地拿起畫筆,胸有成竹地揮筆畫起來。不到半個時辰,一幅線條流暢,彎腰躬身拾取凈水瓶中柳枝的觀音像便躍然紙上。太監問:“此觀音身高有七尺嗎?”竹禪指著畫說:“這觀音直起腰來就有七尺高!”太監將竹禪畫好的觀音像送進后宮,慈禧太后看見這栩栩如生、立意不凡的觀音像,連聲叫好。
竹禪為什么會成功?因為他打破思維定式,巧妙地選取角度,他沒有從一般人所想的、觀音站著的角度入手,而是獨辟蹊徑,從觀音彎腰躬身的角度構思。巧妙的角度,成就了一代畫師的杰作。寫文章也是這樣,角度選得好,文章不僅入題快,而且題材也能更好地向深處開掘,人物個性也能更好地展現,情感也能更好地得以表達。
技法梳理:
要想讓自己的文章脫穎而出,就要選好記敘的角度,為此,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選擇精當的“視角”
視角一般指記敘的人稱,即作者敘事的觀察點、立足點。也可以說,作者是以什么樣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來進行敘述的。記敘的人稱有三種: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
1.以當事人的口吻來記敘的,叫第一人稱的記敘。第一人稱親切自然,便于抒情。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們”)的身份直接出現,所記敘的都是“我”(或“我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如郁達夫《故都的秋》就是以第一人稱來記敘的。其優點是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讀起來使人感到真實、親切、自然。不過這種記敘只限于“我”的所見所聞,不是“我”所親身經歷的人和事就無法直接記敘。
2.用“你”“你們”“朋友”等稱謂來記敘的,叫第二人稱的記敘。第二人稱可以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便于訴說衷腸。第二人稱的記敘是把讀者置于敘述者的對面,直接與讀者進行感情上的交流。這種寫法的優點是“我”向“你”訴說衷腸,一下子把“我”與“你”的距離拉近了,也把讀者和主人公的距離拉近了,讀時倍感親切。其不足是第二人稱受敘述角度、敘述者的口氣的局限,一般人極難駕馭。
3.以局外人的身份來記敘的,通常叫第三人稱的記敘。這種記敘,作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用旁觀者的口吻,將他或她的經歷或事情的變化過程告訴讀者。如曹雪芹《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用的就是這種敘述視角。其優點是這種記敘,可以是全知,也可以是半知,可以借助他人視角,不受敘述范圍的限制,能較自由廣闊地反映生活,刻畫人物。其不足是缺乏第一人稱的親切感,真實感也稍遜于第一人稱。
二、把握恰當的“切入點”
“切入點”即作者選擇和處理寫作素材的著眼點,其目的是更好地表現人物的特點或凸顯事件的啟發意義。就像攝影,可正面,可側面,可俯拍,可仰拍等等,只有選取了恰當的角度,才能拍出最佳藝術效果的照片。選擇切入角度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切入的角度應“小”,即以小見大,從細小的事情上,表現大的主題。文章切入的角度小,便于把握,更便于寫細,寫具體。
2.切入的角度要“巧”。大多數學生在寫敘事類文章時,擅長順敘,平鋪直敘,一步一步引領讀者走向高潮。但如果能嘗試用倒敘,步步設疑,層層剝筍;或者開頭平地一聲雷,先聲奪人,效果定能不同凡響。
3.切入的角度,還要注意一個“新”字,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見解,所抒發的感受,不落俗套。
學以致用:
1.張磊個子不高,是一個剛轉學來的學生,與李明成了同桌,但李明對張磊很是反感。他處處為難張磊,甚至把張磊正在背誦的書給丟掉。可張磊毫不在意,并在李明摔傷時給予幫助。試著從李明的角度(第一人稱),寫一段文字,涉及到張磊的文字,最好用第二人稱,寫出他們之間的故事。
答:
2.下面是寫父親的一個片段,思考從哪幾個角度寫了父親,有什么妙處?
爸爸,我不想用任何辭藻修飾痛苦,只想和您聊聊。
忘不了,那時陽光明媚。“老爸,您為我驕傲不?”每次我問您,您總是笑著接過成績單,抱起我用滿臉的胡碴扎我。您喜歡讓我坐在您肩頭,為好奇的我解答疑問,然后在我不注意的時候把我拋向天空,聽我隨空氣的呼嘯而尖叫,接住我后就爽朗地大笑。爸,那個時候您意氣風發地騎著摩托車帶我去旅游,臉上是喜悅和滿足。
忘不了,那時烏云密布。車禍讓您失去了活動能力,可您還是笑著說:“沒事兒,老天爺不讓我死,我就活給他看!”可是您卻更加勞累了,只能用輪椅丈量行走的距離。看到一根根白發逐漸占據您的頭頂,我很心疼,您卻笑呵呵地說:“頭頂下雪了,還是局部地區。”可我能聽出背后的辛勞與苦累。
6年了,爸,您已經被限制在輪椅上6年了。6年里,我長高了,長壯了,可您呢?從140斤瘦到不足100斤,但您還是執著地為我開拓前方的路。所以,爸,我想對您說:
爸,您太累了!
爸,您是男人啊!您渴望游遍大江南北,您心里也懷著“行走天下”的夢想啊!這十幾年您勞累地在一個地方打轉太久了,等我長大,就算背,我也會背您周游世界!
答:
3.下面描寫的是救人的一個場面,用的是第三人稱,試著換一個角度,假如“我”也在這旁觀的人群里,“我”會如何去做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一下這一場面。
地上躺著一位老人,似乎失去了知覺,他眉頭緊鎖著,看樣子很是痛苦。
圍觀的人很多,里三層外三層,但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突然,人群騷動,一位大學生模樣的女孩推開人群沖到老人那里,急忙把老人扶起,看了看老人之后大聲向人群喊道:“老人需要趕緊送到醫院就醫。”
人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可是并沒有人施予援手。女孩為老人做了一些急救工作,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水,臉頰也開始泛紅。
她再一次大聲但又有些無奈地喊道:“我沒有帶電話,誰幫我打個120?”可是人們仍然無動于衷。
面對冷漠的人群,她顯得更加焦急,她努力嘗試著把老人扶起,甚至想要把老人背在背上,無奈身體單薄,自己也摔倒了。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