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中的核心動力之一,所占地位極為重要,然而其一直被融資難問題困擾,這是目前我們需要解決的瓶頸。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倘若其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具有較高水平,那么,將是確保其健康發展的原動力。本文首先論述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其次,指出了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商業銀行小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具體途徑及方法。
關鍵詞:商業銀行;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途徑;方法
融資難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難解之題,尤其在銀行信貸規模較為緊張的情況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是越發的明顯,怎樣解決好中小企業融資難、資金鏈緊張問題,這已經是各中小企業不容忽視和迫切需要處理的事項。對于商業銀行而言,給予小企業一定的資金支持,是順應社會經濟需求與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首先,商業銀行是中國整個銀行業的中堅力量,應自覺主動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和監督管理機構支持中小企業,尤其要響應小企業的號召,擔負相關的社會責任,全面改善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其次;由于小企業業務在銀行資本中的占用率較低,使得銀行原本有限的信貸規模有了充足的騰挪空間。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對商業銀行有了全新的要求,要求其制定新的發展戰略、不斷優化業務結構、提升盈利水平,樹立現代化的經營理念,構建一系列基于小企業業務的體制、機制、流程以及產品等,給予小企業必要的支持。
1.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
1.1內源性融資方式
主要說的是中小企業在自身經濟活動的基礎上來獲取相應的資金,同時,將其用作于企業投資、經營等過程中,其資金來源渠道具體有企業折舊基金、新產品開發基金、應付賬款等各方面,發行股票而獲得的收入資本也涵蓋在內源融資范疇中。所以,要想有效判斷內源性融資能力水平,就必須對企業實際利潤率、凈資產大小以及投資者預期等各方面的因素加以全面的考慮。
1.2外源性融資方式
主要指的是中小企業采用相應的合理方式向外部的其他經濟主體進行所需資金的籌集,并非以內部經濟活動為基礎來獲取相應的資金。通常情況下,外源性融資是以金融中介為前提而實現的,主要有發行股票、企業債券以及銀行借貸這幾種方式。外源性融資是一項高效率、高風險、流動性的融資方式。其可細分為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兩種。其中,直接融資主要通過專門的金融工具比如股票、債券促進最終出資者與最終融資者間保持資金聯系,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面對面進行商議溝通,做到互相了解,無需由中間的金融機構“牽線搭橋”。間接融資共涵蓋了各類短期與中長期貸款。所采用的貸款方式是抵押貸款、擔保貸款以及信用貸款等。所以,商業銀行給予中小企業資金支持不僅屬于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范疇,同時,也屬于其間接融資范疇。
2.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2.1中小企業群體的要素稟賦約束
當前,我國有不少中小企業群體未樹立起較強的誠信觀念、經營管理紊亂、內部制度缺失或不完善、財務信息虛假等現象屢見不鮮,由于種種劣跡的存在,銀行在選擇客戶時,直接將其排除在外。此外,從現代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角度上看,基本上都屬于完全競爭中的夕陽產業,一旦銀行提出了資金用途限制、擔保、抵押等要求,該中小企業將很難達到銀行規定的要求,從而被銀行所“丟棄”。
2.2企業經營管理不夠科學
我國有大部分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都缺乏一定的科學性,不具備豐富的經營管理理論與實踐經驗,實際生產水平停滯不前、成本費用高、銷售無法持續穩定運行、企業風險大,并且還會不同程度被經濟環境所影響,嚴重阻礙了自身穩定健康發展;有的中小企業未樹立起自我積累意識,一味的注重分配。
2.3信息不對稱
相較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經營時間短,無論是產品開發還是信用方面均缺乏歷史記錄,常常會發生信息透明度低問題,而且,相較于大型企業的經營,中小企業呈現出了封閉之態,信息內部化現象明顯,致使企業間存在較大的差別,信息不對稱越發的顯現,而這樣一來,商業銀行在審查與監督中小企業貸款事項時就需要投入大量的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于是就出現了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成本、風險以及收益的不對稱現象,進而成為了商業銀行信貸配給的犧牲者,進一步加劇了中小企業向商業銀行融資的困難性。
2.4銀行自身缺陷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受到了利率與風險考核的約束。首先,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放貸所得到的利潤有可能無法抵扣加權風險系數提升而引起的損失;其次,由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而造成的其抗風險能力低下,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商業銀行發生風險損失情況,從而使得風險與收益兩者間難以做到匹配,這樣,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授信業務方面就會時刻持謹慎的態度。(2)受到了壞賬處置錯誤預期約束。長期以來,對不良資產處置時,政府部門都重視大型企業忽視小企業、重視國有企業忽視民營企業。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銀行一直為大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完全忽視了小企業的信貸優先級別。(3)業務創新滯后。由于相關法規與激勵機制等的缺乏或不完善,商業銀行中幾乎沒有針對中小企業融資而開發新的相關衍生工具,業務創新滯后,根本無法有效處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3.提高商業銀行小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具體途徑及方法
3.1強化專營機構的規范化建設力度,培養小企業經營人員良好的綜合素質
(1)構建專營機構,增強規范化水平。從營銷途徑角度上看,商業銀行應積極構建一套完善的以城市為核心的小企業業務經營體系,將小企業業務營銷終端放置一個城市的所有網點上,不斷增強業務辦理的輻射力;將銀行中的評價、審批等各中后臺環節全部放到一個城市的小企業專營機構上,以確保所有小企業具有較高的業務經營效率。最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正積極的構建基于小企業的專營機構,實際采用“信貸工廠”的“流水線”操作模式,對小企業貸款的受理、申報、審批、風險控制等各環節業務實施了批量操作,縮小了流轉環節,業務辦理水平明顯提升。然而目前,有不少小企業專營機構仍存在一些缺陷問題,如缺乏專業人員、操作流程不通暢等,因此,要求商業銀行實施專營機構的規范化建設,同時,通過合理配置信貸資源、費用資源對“信貸工廠”的規范化建設予以有效約束,從而促進小企業專營機構作用的全面發揮,加快小企業業務發展步伐。
(2)聘請專業的專營機構工作者,增強工作效率;商業銀行應積極培養一批熟知小企業業務、工作責任心強的小企業客戶經理隊伍。明確各自的職責權限,制定完善高效的人力資源配置以及激勵約束機制,促進小企業客戶經理走進市場,積極與客戶溝通交流,盡心盡力的為小企業良好服務,從客戶經理那里對客戶的信用情況予以掌握、熟知現代市場規律,明確可行的金融服務方案以及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培養一批中小企業客戶。
3.2營銷服務模式的創新,實施批量化營銷
(1)建立專門的批量營銷服務平臺,擴大小企業客戶群體。商業銀行應嚴格按照擔保增信平臺、產業集群平臺等,盡快實施小企業批量化營銷模式,充分挖掘擔保增信、產業集群這兩個批量化營銷平臺的優點,不斷提升平臺內客戶的挖掘潛力,進一步拓展客戶數量以及業務范圍。首先,積極與具有較強實力的擔保機構合作,力爭擔保機構向本行推薦小企業客戶,將擔保增信平臺的優勢作用淋漓盡致的發揮;其次,對大中型客戶的上下游小企業加以梳理,以對公結算業務角度出發,創新信貸業務的營銷模式,不斷增強供應鏈融資平臺價值創造力。
(2)進一步拓寬小企業業務服務范圍。小企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規模小、缺乏較強的抗風險力,將社區作為主要平臺,成為了小企業的核心集中地。根據這一情況,商業銀行應及時和基層街道辦事處、居民小區等社區服務機構溝通交流,把其當作銀行宣傳社區金融服務的核心合作平臺,以社區為基礎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全面掌握社區小企業客戶、微小客戶以及個體工商戶的金融需求;從市場、居民小區等社區平臺角度出發,實現小企業批量營銷;科學合理整合服務渠道不斷增強綜合服務能力,朝著主動營銷方向上轉變,加快綜合金融服務建設力度。
3.3做好小企業業務基礎管理工作,有效預防小企業信用風險
(1)創新小企業風險管理。在小企業風險管理方面,商業銀行應摒棄以往一味注重企業規模與財務指標的做法,要充分考慮小企業的資產情況、優惠政策以及業主信用等諸多的風險緩釋因素;注重通過財務模型與企業非財務信息制定決策,嚴格遵循經營風險與收益覆蓋風險的原則。對小企業客戶應計算違約總量,以獲悉其是否高過容忍度,凡是有高過的應及時整改準入條件、流程、風險緩釋方法;未高過的,風險個案問題屬于業務運行過程中的常規情況。在進行小企業風險管理時,應使用先進高效的計量方法,從而促進小企業業務零模式目標的實現。
(2)有效監控存量小企業貸款的風險,增強貸后管理水平。加大對小企業貸后管理,貫徹落實專人專崗制,對各類型的客戶、產品等進行詳細的劃分,嚴抓核心環節、實施差別化的貸后管理措施;不斷增強小企業風險識別能力,合理使用貸后管理的工具、方法、手段,促進小企業客戶動態監控與退出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強風險預警信息的收集,采取完善高效的措施,避免不良貸款的發生。開展小企業業務檢查工作,主要對小企業客戶是否存在民間借貸、盲目投資等非正常現象予以詳細檢查,增強現場檢查效率。
(3)強化協同管理,提高管控水平;應積極和擔保公司、專門的金融服務企業以及保險公司等合作,合理分散與緩釋客戶風險,構建完善的風險協同管理機制,通過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各方力量,充分掌握客戶日常生產經營、資金運作以及產品銷售情況,防止信息不對稱,增強客戶違約成本。
3.4加快小企業各類業務全面發展
(1)促進小企業信貸業務發展;商業銀行應嚴格按照小企業客戶融資需求量大的特征,實施客戶篩選營銷制度,不斷拓寬與準入條件相符的小企業客戶,奠定銀行的客戶基礎,促進小企業信貸業務的發展,信貸資源應致力于小企業,營造良好的小企業發展氛圍。可針對小企業信貸客戶,建立相應的推薦獎勵制度,積極帶動銀行其他條線或者部門為小企業業務部門推薦客戶,有效處理小企業信貸項目,不斷拓展小企業貸款規模。
(2)將小企業貸款在存款中的帶動作用全面發揮。強調小企業做好公結算賬戶的營銷,重點致力于基本戶的營銷;充分挖掘核心企業的上下游小企業客戶群,對小企業客戶的上下游作進一步的拓展,以確保供應鏈內的資金在系統中良性循環。擴展銀行與擔保機構的合作范圍,力爭擔保機構的結算賬戶,對擔保機構存款進行有效營銷。
(3)提升小企業中間業務的營銷能力。應不斷拓寬承兌、保證、信用證等各傳統中間業務產品范圍,在傳統中間業務產品的基礎上,增強產品核心競爭力;對具備自償特性的供應鏈融資產品加大營銷,不斷提升其對傳統流動資金貸款的替代率;有效營銷賬戶管理服務、財務顧問、資金監管等各項中間業務產品;大力營銷小企業產品與對公有產品、私有產品的聯動營銷,完善小企業產品體系,實現中間業務收入最大化。
4.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產物,關乎到廣大民生的福祉,所以,商業銀行應和各相關企業溝通交流、積極配合,共同編制有效的方法、措施、手段,以推動中小企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嚴格執行企業社會責任,從而為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馬洪香,實習生,劉凱凱.建行“信貸工廠”破解小企業融資難題[N].聯合日報,2009年.
[2]張濤.嚴控風險 創新機制 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題[J].中外企業文化,2011年09期.
[3]邵海峰.破解小企業融資難瓶頸[N].大連日報,2008年.
[4]胡威.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優化研究[D].中南大學,2011年.
[5]王曉紅.創建金融品牌 提升競爭實力[J].現代金融,2008年11期.
[6]雷雯雯.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10年31期.
[7]侯微.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北方經濟,2010年04期.
[8]宗元勇,武峰鵬.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及應對策略[J].濱州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王琳琳.商業銀行進一步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途徑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1年06期.
[10]李津萱.淺論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策略[J].才智,2011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