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社會治安惡性事件中,不少矛盾事件都造成人員的傷亡。流血事件不僅造成被害人生命健康損害或死亡結果,同時也使得加害人受到刑事追責。但是在這些事件中又如何甄別事件的性質?評判其是屬于故意傷人還是故意傷害致死具有重要的意義,兩罪的定性對量刑有著重要的意義,罪輕與罪重不僅僅對當事人雙方有著重要的影響,甚至某些知名的案件最后的定性影響著社會的輿論。故區分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傷人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刑事追責 定性 量刑
《刑法》第236條對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規定如下;“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致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故意傷害罪的行為是非法損害他人的身體健康。這里的損害他人身體健康,是指損害人體組織的完整性或者破壞人體器官的正常功能,故意傷害的客體可能包括肉體、器官上的傷害以及神經傷害,但不包括單純精神傷害。刑法本身對傷害方法并無限制,無論采取何種方法,只要損害他人身體健康,即可認定為傷害行為。而司法實踐中,行為人采取損害他人傷害的方法來達到故意傷人的目的并不少見。如行為人甲因瑣事對乙不滿,為了泄憤,在深夜無人的地方將乙的身體的非要害部分捅傷,后乙因得不到有效的救治而因失血過多死亡。此時,行為人的故意傷害行為與被害人乙的死亡結果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但是,我們并不能簡單地將該行為評論為到底是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還是故意殺人的既遂。因此,對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和故意殺人罪的區別尤為重要。只有將兩者相區別界定才能達到刑法中罪責刑相一致和罪刑法定的原則。
一、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和故意殺人罪的三大相同
第一,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和故意殺人罪的主體條件是相同的,根據刑法第17條年齡對未成年人責任能力的影響: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防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由此,不管是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還是故意殺人罪,他們的主體條件都是已滿14周歲并具有刑事能力的自然人;其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和故意殺人罪在客觀上都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行為人的犯罪行為與被害人的死亡結果有著因果關系。
第二,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主觀心理因素都是故意,都可以以作為或不作為的形式實施。如我們所常知的處在哺乳期的母親故意不給需要哺乳的嬰兒喂養,即以不作為的方式構成了故意傷人罪。而以不作為方式致人傷害構成故意傷害罪的,要求行為人負有特定的保護他人身體健康的作為義務,其義務來源應當根據不作為犯罪義務來源的一般原理予以確定。
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和故意殺人罪對被害人死亡結果的主觀心理
在上一部分中我們已知道,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產生都是故意的主觀心理因素,但對于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到底是一種積極追求,放任發生或者是具有過失的主觀因素是決定兩罪中此罪與彼罪的關鍵。而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上的各種區分殺人與傷害的觀點中,事實說認為區分故意殺人罪和故意傷害罪,應當以案件的客觀事實為標準,而不能以犯罪人的主觀故意內容為標準。筆者認為這違背了刑法定罪量刑的主客觀統一的原則,或是刑法理論學家所經常提及的責任主義。根據這一種“事實說”,如若現實中發生即使客觀上是殺人行為,但行為人沒有認識到死亡結果(沒有殺人故意)的,認定故意殺人罪產生了一種過度評價或者矯正過枉的效果。
基于這種不恰當的事實說,筆者不由產生一種疑問,如果行為人僅僅持有傷害的故意造成患有特殊疾病或者特殊體質的被害人死亡,我們對該行為應當如何定性?如果認定行為人對被害人死亡結果屬于過失,但在行為人完全不明知或者不能預見被害人有特殊疾病或特殊體質的情況下,無法符合“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兩種過失情況。倘若僅僅依據行為人主觀故意的內容來認定為故意傷害,無法評價行為對被害人造成死亡的客觀結果。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故意殺人罪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區分不應當僅僅只是“在主觀故意的內容中有重大區別,對死亡結果是過失或者故意的不同”即非簡單的“故意+過失”,而應該是“故意+非故意”。即行為人主觀上只有致人傷害的故意,而無致人死亡的故意,結果卻造成了致人死亡結果的,仍然應當以故意傷害罪論處;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有致人死亡的故意,盡管客觀上沒有導致他人的死亡,也應按故意殺人罪(未遂)處理。
另外,關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齊文遠教授的觀點“行為人主觀上只有致人傷害的故意,而無致人死亡的故意,結果卻造成了致人死亡結果的,仍然應當以故意傷害罪論處;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有致人死亡的故意,盡管客觀上沒有導致他人的死亡,也應按故意殺人罪(未遂)處理。”筆者持懷疑意見,因為忽略了不能犯(手段不能犯和對象不能犯)的存在,不能犯對他人的死亡也有積極追求的心理,此時按照故意殺人罪(未遂)處理,是否與不能犯不處罰有所抵觸?
三、司法機關針對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和故意殺人罪的區分手段
犯罪情節包括犯罪的動機、手段、對象、場所及造成的成果等,不同的犯罪情節反映不同的社會危害性。由此,司法機關在認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與故意殺人罪時,往往采取從客觀到主觀的路徑,由收集到的關于犯罪情節的證據來推斷犯罪行為人的主觀心理。在認定時除從作案工具、打擊的部位、力度等方面進行判斷外,也要注意考慮犯罪的起因因素。對于民間糾紛引發的案件,如果難以區分是故意殺人還是故意傷害時,一般可考慮定故意傷害罪。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張明楷.刑法學[M].法律出版社,2011:764.
[3]王作富.刑法分則實務研究(中)[M].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832.
[4]齊文遠.刑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34.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