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網絡環境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所面臨的挑戰
為了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世界各國的著作權立法幾乎都規定了對著作權予以一定的限制,其中最通常的做法就是受到合理使用的限制,我國著作權法也不例外,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的十二種情況就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這種合理使用的范圍主要表現為他人可以在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作品出處和不侵犯著作權人依法所享有的其他權利的條件下,可以不經作者同意,不向其支付報酬,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誕生,使得著作權法的理論中始終存在的一個矛盾更加尖銳:如何賦予作品的創作者以足夠的權利,承認和保護其智力創作,同時又能使作品的使用者可以充分利用人類的文明成果。著作權人希望他人利用其作品時給予更多的回報,希望法律給予較多的獨占權;社會公眾希望用最少的經費去使用他人作品,從而希望法律給著作權人以更多的限制。這一矛盾從著作權法律制度誕生之日即表現出它的尖銳性。隨著每一次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又在不斷加劇。
二、網絡環境下一些主要的合理使用行為
如前面所闡述的互聯網給現實著作權保護帶來的改變,以及有關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原理,下面就網絡環境下最主要的三種合理使用的情形作出分析。
1、網絡上的瀏覽。互聯網是信息的海洋,在網上瀏覽信息是當今用戶上網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從版權保護的角度來看,信息在被瀏覽之時聯網的計算機系統附帶產生了復制、發行、傳播、訪問等作品使用行為,用脫線瀏覽器下載的行為以及下載后為閱讀的打印行為,涉及到版權、表演權等多種作品使用權。上述“私人利用權”主要是針對復制、改編作品的行為,對作品的“瀏覽”原本不包括在內。 2、制作多媒體課件。眾所周知,新技術的發展為未來教學方式和課本形式的改革創造了條件。一方面學校的課堂教學不可能僅局限于教師和學生之間面對面的傳統授課方式。通過網絡,教學可以采取遠程的方式,學生也可以直接自學;另一方面,課本的形式也會變得多樣化,成為融文字、圖形、顏色和聲音于一體的多媒體形式。 3、網絡中還有一種諸如BBS留言板,論壇等類似公告欄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下,訪問者可以自己上傳文字、圖片等信息,刊登在這樣的交互式界面里的作品,就不應該享有著作權中的使用權。
三、判斷一些行為在網絡環境下是否屬于合理使用的原則
網絡環境中著作權“合理使用”的判斷標準應為一種主客觀相結合的判斷標準,筆者認為,確立下列五個基本要素:
1、使用的目的及其性質。使用目的必須正當,不能借合理使用之名行剽竊之實。
2、作品的性質。由于與公共利益的關系密切程度不一樣,對不同的作品合理使用有不同的要求,如政府公共信息網上的公共事務信息可由讀者自由下載,其合理使用的要求較低,合理使用小說的要求比使用教科書要嚴格得多。
3、使用的程度。一般來說,在作品中少量使用原作片斷被視為合理使用,但大量引用原作不能視為合理使用。另外也不得照搬原作的精華部分,作品的精華部分更能體現文章的獨創性特點,對精華部分的保護應優先于其他部分,這是由著作權法鼓勵創造性勞動之立法目的決定的。
4、對經濟價值的影響。相對于使用目的而言,對經濟價值的影響屬于客觀范疇,比較好判斷。較之其他判斷標準,美國法官更為注重市場影響的要素,美國法院甚至宣稱該標準是合理使用中惟一最重要的因素。他們認為,不管使用者是否取得了實質性的利益,只要給權利人造成了實質性的“市場損害”,就不屬于合理使用。
四、《條例》中的不足之處及其解決辦法
由國家版權局聯合信息產業部聯合起草,并由國務院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份法律文件標志著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網絡環境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但是這部行政法規也有其不足之處,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在于是否允許對作品進行“轉載”的問題上。
首先,這里還必須涉及到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2000年解釋)與2002年《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2002年解釋)。前者無疑是中國網絡著作權糾紛處理的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文件,它發布于新著作權法頒布之前,但卻以前瞻的眼光,公允,適度地處理中國大量存在的網絡轉載作品的著作權糾紛問題。2000年解釋第3條規定:“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絡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者上載該作品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的委托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以外,網絡予以轉載,摘編,并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注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但是網絡轉載,摘編作品超過有關報刊轉載作品的范圍的,應當認定侵權。”這一規定的正確及其作用,不僅在于它解決可中國法學界,法律界,司法界從1998年至2000年紛爭不休的網絡轉載問題,更在于它為無數的網站與著作權人,鄰接權人節約了無數的訴訟時間與訴訟開支。但是,不到兩年的時間,2002年解釋出臺,該解釋第17條強調“著作權法第32條第2款規定的轉載,是指報刊,期刊登載其他報刊并付報酬的行為。”,這使得網站上的轉載陷入了無法可依,無序可循的局面。2002年解釋從字面上孤立的看,它是正確的,因為它十分準確地解釋了2001年著作權法第32條第2款文字的意思及所限定的范圍。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這一解釋的偏頗便顯而易見了。按照該解釋,網站轉載報刊,期刊作品作者其他網站作品,并按規定支付報酬的,不能享有免責的合法權利。據此,作為第四傳媒的網站不享有其他傳媒所擁有的法定的轉載的權利,然而在今天,除了少數的傳統媒體建立的網站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網站并不擁有或者實際擁有新聞采訪權或者出版權利。這豈不是明擺著要把他們迫入要么侵權,要么關門的窘境么?網站關門對中國經濟發展,對廣大人民群眾有百害而無一利。網絡著作權合理使用應當順應時代,順應民意。
為了糾正2002年解釋所造成的偏頗和影響,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2003年12月23日召開的第1302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2000年解釋的決定。該決定對2000年解釋第3條修改如下;“已在報刊上刊登或者網絡上傳播的作品,除著作權人聲明或報紙期刊社網絡服務提供者受著作權人委托聲明不得轉載,編摘的以外,在網絡上進行轉載,編摘并按有關規定支付報酬,注明出處的,不構成侵權”。承認了網站的轉載的權利。可見,這是對2000年解釋第3條的一種再承認,令其成為有效的法律條款,繼續對網絡轉載,摘編起規范作用。
但是在《條例》中,關于“轉載”的問題上,該《條例》第二條的規定,即“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將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象制品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應當取得權利人許可,并支付報酬。”,其中“應當取得權利人許可”與互聯網的精神并不相符,與現有的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也存在沖突。
我們看到,互聯網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傳遞及時。如果,非要互聯網經營者在轉載某個作品時,找到作者,并獲得許可,互聯網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可以肯定的講,該《條例》的上述規定將會阻礙互聯網信息的傳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互聯網的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條例》完整闡述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的內涵,并規定了詳盡的合理使用制度。但是如果能在“轉載”的問題上給予網絡經營者平等待遇,該《條例》無疑將會更加合理。無論如何,該《條例》完善了我國著作權法體系,提高了我國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水平,是進一步發展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一級石階。
(作者單位:北京市紳特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