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詩人張耒曾作一首《瓦器易石鼓文歌》,詠史抒懷,其中有“周綱既季宣王作,提劍揮呵天地廓……北驅獫狁走豺狼,南伐淮夷斬鯨鱷”的詩句,講的就是周宣王派大臣北伐獫狁、南征淮夷的戰事。獫狁是商周時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一直威脅著西周王朝的統治安全,有周一朝,周族統治者與獫狁的戰爭就沒有停息過。關于西周宣王時期大舉進攻獫狁的戰事多在青銅器銘文中有所體現,其中著名的虢季子白盤就是一例。
盤,在商周時期作為盥洗器,常與盉或匜組合使用,使用時一人持盉或匜向下傾水以供賓客洗手,另有一人端盤承接污水。清潔完畢后,再進行宴飲、祭祀等活動,這種禮儀被稱作“沃盥之禮”。一般的盤形狀為圓口淺腹狀,而虢季子白盤呈長方形圓角,深腹平底,下有四個曲尺形矮足,形制很特殊,像一只大“浴盆”。它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6厘米,重215.3公斤,是商周時期最大的青銅盤。盤的四壁各有兩個獸首銜環耳,外壁上方飾一周竊曲紋,下方飾一周大波曲狀環帶紋,紋飾粗獷豪放,外形碩大渾厚,整體莊重偉岸,氣勢威嚴寧靜。盤內底中央鑄有8行111字的銘文,銘文講述的是周宣王十一年(公元前816年),周族的宿敵獫狁大舉入寇犯境,虢季子白奉命領兵征討,在洛水(此洛水為渭水的支流,稱為北洛水)的北岸取得重大勝利,斬首100人,俘虜50人,立下了赫赫戰功。戰爭結束后,虢季子白班師回朝,周宣王贊譽他忠誠勇猛,在宗廟的宣榭設宴給他慶功,褒獎并犒賞他,賞賜之物不僅包括常見的車馬、弓矢,而且還有代表最高權力象征的鉞,賦予他征伐四方的軍事特權。虢季子白受此殊榮和獎賞,倍感榮耀,故將此事鐫刻在盤上,以作永久的紀念。盤銘文言簡意賅,字體工整雋秀,可視為秦篆之濫觴。更值得注意的是銘文句末押韻,念誦起來富有韻律,朗朗上口,堪稱一篇優美的散文史詩。
價值如此之高的寶盤,在沉睡了兩千多年后再次被人發現,開始了它那禍福跌宕的經歷。相傳虢季子白盤于清道光年間在陜西寶雞虢川司出土,當時是如何被發現的,具體情況已無從稽考了。后來時任眉縣縣令的徐燮鈞外出巡訪民俗,無意中在虢川司的一戶農家發現了此盤。由于虢季子白盤體量巨大,無知的農民竟把它當馬槽飲牲口。徐燮鈞雖不是金石學家,但觀此盤造型精美,古樸典雅,甚是喜愛,于是花了重金從農戶手中將盤買走。沒過幾年,徐燮鈞告老還鄉,虢季子白盤也跟隨他千里迢迢到了老家常州。不久,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戰火很快燒到了常州。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繳獲了寶盤,仍然將它當馬槽使用。同治三年(1864年)4月,淮軍將領劉銘傳率軍攻陷了常州,占領了護王府。一日夜間,劉銘傳偶然聽到府中有金屬撞擊的清脆聲響,聲音不大卻極有穿透力,劉銘傳頓生好奇之心,四下搜尋,原來是馬籠頭上的鐵環碰擊馬槽所發出的聲響。劉銘傳仔細觀察了馬槽,發現上面還有紋飾,甚覺蹊蹺,便命人將馬槽清洗干凈,光采熠熠的寶盤展露出它的風姿。劉銘傳頓覺此盤為稀世珍寶,迅速派親信秘密地將寶盤運回安徽省肥西縣大潛山下劉老圩村的老家。戎馬倥傯,劉銘傳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2月解甲歸田,開始對虢季子白盤留心保護,考證研究。劉銘傳在家鄉建了一座亭,名曰“盤亭”,庋藏寶盤,并延請飽學之士著文考述寶盤的歷史,輯為《盤亭小錄》。劉銘傳還親自為盤亭題寫“盤稱國寶,亭護家珍”的對聯。從此劉家藏有寶盤的消息不脛而走。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酷愛古物,他聞知此事,欲強取索要,劉銘傳機智地托李鴻章向慈禧討得御賜懿旨,使自己的收藏具有合法性。后來劉銘傳去臺灣做巡撫,寶盤仍留在家中。劉銘傳去世后,劉家后人遵照其遺囑,小心翼翼地珍藏寶盤。之后幾十年間,劉家為保護虢季子白盤與各種惡勢力展開了艱難竭蹶的斗爭。
辛亥革命之后,軍閥混戰,不少黑手都伸向虢季子白盤。劉家每逢政局動蕩或戰亂,便把寶盤深埋于家中,予以保護。1933年至1936年,惡貫滿盈的“鎮嵩軍”首領劉鎮華統治安徽時期,多次向劉家討要虢盤,軟硬兼施,但都沒能如愿。抗戰前曾有美國富豪許以重金購買,并答應將劉家全部遷居美國,但劉銘傳的曾孫劉肅曾斷然拒絕。抗日戰爭期間,劉家為了不讓虢盤落入日寇手中,將寶盤深埋妥當之后,舉家遷居外鄉。抗戰結束后,時任安徽省主席的李品仙癡迷古董,多次盜掘古墓,聞知劉家藏有虢盤,屢次向劉家索取寶盤,敲詐勒索,甚至將劉家嚴密封鎖,斷糧斷水,逼要虢盤。劉肅曾拒不妥協,被迫離家避難。劉走后,李品仙仍不放棄,竟將合肥縣政府設在劉老圩,監視劉家的行動。李品仙在威逼利誘劉妻李象琇失敗之后,竟派人將劉宅掘地三尺,但仍一無所獲。新中國成立之后,劉肅曾決定把虢季子白盤捐獻給國家。1950年3月他親自進京向國家獻寶,受到董必武、郭沫若、茅盾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郭沫若為此題詩一首:“虢盤獻公家,歸諸天下有。獨樂易眾樂,寶傳永不朽。省卻常操心,為之幾折首。卓卓劉君名,傳誦婦孺口。可賀孰逾此,壽君一杯酒。”詩句風趣幽默,但卻把劉家護寶的艱辛、國寶起伏的命運全都概括了出來。
劉肅曾獻出虢季子白盤后,先在合肥古教弩臺公開展示,進京后在北京團城承光殿展出,轟動海內外。后由故宮博物院收藏,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供游人瞻仰。
(責編:孫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