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 524000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建筑住宅樓板裂縫的原因及控制展開了探討,結合了具體的工程實例,對裂縫的成因及防治作了系統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補救措施,以期能為控制樓板裂縫的問題而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
關鍵詞:樓板裂縫;原因分析;防治;補救
0 引言
建筑物中的樓板裂縫一直是影響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并且還是建筑施工中的質量通病之一。因此,為了保障建筑住宅的質量和安全免受樓板裂縫的影響,就需要施工人員科學合理地對樓板裂縫的原因進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防治,并對已出現裂縫的建筑樓板及時補救,以減少樓板裂縫的出現。
1 工程概況
某公寓樓建筑占地面積2896m2,建筑面積6712m2,地上6層,建筑檐口距地面高度23.50m。該工程建筑結構形式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墻結構,地基基礎采用PHC管樁,建筑結構的類別為一類,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混凝土強度等級C30,鋼筋使用HPB235,HRB400,受力鋼筋為Φ8@150mm,雙層雙向,分布鋼筋為Φ8@200mm,樓板厚度為120mm。板中預埋管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30mm,其余位置保護層厚度為15mm。
在2層樓面拆模后,有些樓面有縱橫向裂縫的現象出現。板上注水,沿裂縫處全部滲漏,為通透性裂縫。
在房間的中部,平行于橫墻方向出現樓板裂縫,在裂縫處鑿開混凝土,發現多根電線管集結于此,使混凝土截面削弱。
2 裂縫的成因分析與防治措施
2.1 設計方面
本工程樓板受力鋼筋采用三級鋼筋,分布鋼筋采用一級鋼筋。這樣雖然加強了樓板的強度,但同時也減小了鋼筋直徑,縮小了樓板的配筋率,因而配筋量可能達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陽角由于受到縱、橫兩個方向圈梁或剛度相對較大的樓面梁約束,限制了樓面板混凝土的自由變形,因此在溫差和混凝土收縮變化時,板面在配筋薄弱處(即在跨中1/3范圍內)首先開裂,產生縱橫向裂縫。
2.2 施工方面
2.2.1 混凝土性能
目前,建筑結構已普遍采用預拌混凝土進行澆筑。為滿足流動性好的泵送要求,混凝土水灰比相對較大,坍落度也比較大。當混凝土收縮凝固時,就會產生塑性收縮裂縫。而且受劇烈的市場競爭影響,各預拌混凝土廠商的混凝土性能不夠穩定,有不少采用大粉煤灰摻量和低價位、低性能的混凝土外摻劑,以及細度模數低、含泥量較高的中細砂以降低價格和成本。因此,有關管理部門應切實加強對預拌混凝土廠商的管理,控制好原材料質量,選用高效優質混凝土外摻劑,改善和減小混凝土的收縮值,建立健全監控體系,從根本上改善和提高預拌混凝土的質量和性能。施工單位在訂購預拌混凝土時,應根據工程的不同部位,對混凝土品質提出明確要求,不能單純的追求低價格、低成本而忽視了混凝土的品質,導致混凝土性能下降和收縮裂縫增多。同時在施工現場應逐車進行檢查,嚴格控制好預拌混凝土的坍落度,保證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
2.2.2 材料吊卸的影響與防治
目前在主體結構的施工過程中,普遍存在著質量與進度之間的矛盾。一般樓層施工速度平均為6~7d一層,有時甚至2~3d一層。有的樓板混凝土澆筑完畢的24h以內,就忙著吊裝鋼筋,進行大規模的鋼筋及模板作業。由于大開間樓板混凝土總收縮值較大,收縮應力往往在約束力薄弱處(即在跨中1/3范圍內)集中釋放,在強度不足的情況下受材料吊卸沖擊更容易引起不規則的裂縫,并且這些裂縫一旦形成就難以閉合,形成永久性裂縫。這種情況在高層住宅結構主體快速施工時較常見。
對這類裂縫的防治措施有:
(a)主體結構的施工速度不能過快,必須獲得保證混凝土澆筑完后的必要養護(一般不宜≤24h)。主體結構施工階段的樓層施工速度宜控制在5~6d一層為宜,以確保混凝土獲得最起碼的養護時間。
(b)合理安排施工進度計劃,在樓板混凝土澆筑完畢的24h之內,只限于做定位、放線、測量等準備工作,不允許吊卸大宗材料,避免沖擊、振動。24h之后,可少量的分批吊裝鋼筋進行綁扎,做到輕卸、輕放、輕取,減小沖擊振動力。第3天才可開始吊卸鋼管等大宗材料以及從事樓板和梁柱的模板支模施工。
(c)在模板安裝時,吊運上來的材料不得集中堆放,應分散放置,以減少樓面靜載和振動。
(d)對大開間部位的材料吊卸堆放區域(一般約40m2左右)的模板支撐在搭設前,就應預先采用加密立桿(立桿的縱、橫向間距均不宜大于800mm)和格柵等措施,以增加模板支撐剛度及抗沖擊振動能力,并應在該區域的新澆筑混凝土表面上鋪設舊模板加以保護,使上部應力及時擴散,防止裂縫的發生。
2.2.3 預埋管線的影響與防治
在預埋線管、特別是多根線管的集散處的混凝土截面積減少,使樓板相對薄弱。當現澆混凝土產生收縮變形時,板內部的收縮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這些薄弱部位就會首先被拉裂。現在住宅中,隨著用戶用電容量的擴大,預埋線管的直徑也愈來愈大,這樣在開間寬度較大,且線管的敷設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受拉方向時,很容易產生樓面裂縫。
因此,線管在敷設時應盡量避免立體交叉穿越,宜采用放射形分布,盡量避免緊密平行排列,以確保線管底部的混凝土澆筑順利和振搗密實。對于較粗的管線或多根線管的集散處,應增設垂直于線管的短鋼筋網,建議增設的抗裂短鋼筋采用Φ6mm~Φ8mm,間距125mm~150mm,兩端的錨固長度應≥300mm。
2.2.4 混凝土澆筑后的保護及養護措施
樓面鋼筋的抗拉受力起著抵抗外荷載所產生的彎矩、防止混凝土收縮變形和溫度應變的作用,而這些作用均需鋼筋處在上下有合理的保護層的前提下才能確保有效。
樓板下層的鋼筋網主要是靠混凝土墊塊及模板的依托來確保保護層控制。由于樓板上層鋼筋一般較細,在各工種交叉作業及澆筑時,容易因施工人員踩踏等因素造成彎曲、變形、下墜。在上下層之間設置小撐馬(馬蹬)是解決該問題的主要方法。但在實際施工中鋼筋小撐馬設置間距過大,甚至不設(僅依靠樓面梁上部鋼筋擱置和分離式配筋的拐腳支撐)。施工時應要求:下層鋼筋必須設置混凝土墊塊,且保證縱橫向間距≤1m,梅花形放置;雙層鋼筋之間必須設置小撐馬(馬鐙),其縱橫向間距≤700mm,特別是對于Φ8mm一類的細小鋼筋,小撐馬的間距應≤600mm,才能保證現澆樓板的質量。
2.3 溫度裂縫
溫度裂縫區別其他裂縫最主要特征是將隨溫度變化而擴張或合攏。混凝土具有熱脹冷縮性質,當外部環境或結構內部溫度發生變化,混凝土將發生變形,若變形遭到約束,則在結構內將產生應力,當應力超過混凝土抗拉強度時即產生溫度裂縫。
控制混凝土澆筑后養護期的溫差是控制溫度裂縫的關鍵。建議養護時可用塑料薄膜之類的保溫或蒸汽養護。當夏季澆筑在大體積混凝土時,可在混凝土內部通管道,管道內通冷水進行循環冷卻。
3 補救措施
處理裂縫首先要鑒定裂縫的類型,然后再選擇相應的補救措施。
3.1 鑒定裂縫
3.1.1 判定有害裂縫與無害裂縫
判斷裂縫有害還是無害,首先視它是否有害結構安全和耐久性,其次是否影響使用功能(如防水,防潮)。例如地下和水工工程,小于0.1~0.2mm裂縫可視為無害裂縫,作簡單表面封閉即可,再作柔性防水層就更保險了。樓面裂縫0.3~0.4mm,對結構是安全的,亦可視為無害裂縫,可不作處理。對于受力的梁、柱,涉及結構安全,裂縫要妥當處理。
3.1.2 檢測混凝土強度
對典型的樓板強度采取回彈法進行檢測,并鉆取混凝土芯樣對回彈結果進行修正,得到混凝土抗壓強度。混凝土抗壓強度回彈法檢測結果見表1。
檢測結果表明,所抽檢樓板的凝土強度為30.7~33.6MPa,均達到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C30的要求。
表1 混凝土強度檢測結果
3.1.3 構件配筋檢測
采用磁感儀檢測板中受力鋼筋配筋情況,檢測表明鋼筋間距、保護層厚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
3.2 處理方法
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應區別不同情況分別對待,應根據裂縫的性質、所處的環境、使用要求,對裂縫進行綜合分析處理。
3.2.1 表面封閉法
表面封閉法適用于裂縫寬度小于0.3mm的不活動淺裂縫,主要是提高結構的防水性和耐久性。這種方法即在裂縫表面涂抹環氧水泥砂漿、環氧膠泥等或者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油漆、瀝青等防腐材料。因此此方法的特點是填充材料無法深入裂縫內部,僅僅是對裂縫表面進行封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