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教育建筑設計院 廣西南寧 530021
摘要:盡管建筑學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學科和實踐領域,但對教育建筑的專門研究之歷史卻非常短暫。教育建筑是建筑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它要遵循建筑學的一般規律,但由于教育實踐的特殊性,它還必須確立自己獨特的基本原則。本文首先闡述了教育建筑的發展過程,其次分析了現代教育建筑的設計要求,最后研究了隨著時代的發展,未來教育建筑設計應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現代教育建筑;發展;設計
前言
教育建筑設計和建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是教育性原則。學校建筑和設施作為人設計建造的產品,其實是物質和精神、主體和客體、技術和藝術、形式和內容、自然和社會、歷史和現實的“多元整合”,里面包含著一系列潛隱的教育信息。因此,構建具有文化品位的學校建筑和學校設施,要把積極營造多彩、有序、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從空間布局、功能組合、材料質地、造型、顏色、光感、觸感、視聽等各方面精心規劃設計,不斷豐富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視為提高辦學水平和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學校教育建筑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整體規劃和精心設計,優先考慮如何更好地將精神文化融人物質環境中,并以人性、便利、和諧與友好的方式呈現,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校物質文化的各項功能,實現學校教育建筑的教育性。
1教育建筑的發展過程
縱觀我國整個教育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教育改革家們變革教育現實的努力通常都會遭到強力的抵制和反對,他們提出的教育理論也往往是面臨著一片質疑和批評的聲音,在教育實踐中的推廣和應用則更為艱難和曲折。即使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被接受和采用,也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讓學校的物理環境做出相應改變,以適應學校在教學上的改變。從這一視角來看,既有的教育改革之所以要么舉步維艱,要么半途而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就是:盡管教育的思想、理論變化了,但是相應的物理空間即教育建筑營造的教育和學習環境卻并沒有發生相應的變化,這樣一來,就會使新教育的推行非常困難,而且效果也大打折扣。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任何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須高度重視學習空間環境的建設、改革與發展,只有最基本的物理環境改變了,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才能夠得以貫徹實施。
2現代教育建筑的設計要求
隨著21世紀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轉變,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對教育建筑的設計與規劃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自主擇校和教育公平重新成為教育建筑規劃和建設的指導原則。第二,小而精的教育建筑取代了對規模龐大之校舍的追求。第三,削減班級規模對教育建筑提出了新要求。第四,信息技術成為教育建筑設計和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第五,教育目標和教育使命的改變要求教育建筑隨著改變。第六,教育對個性和個體差異的尊重和強調要求教室必須能夠進行重裝和再組合。第七,終身學習理念的興起要求教育建筑必須把學校打造成一個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開放的學習型場所。第八,教育信息化的迅速發展讓紙張在教育設施中銳減。第九,學制的改變要求教育建筑也必須做出相應的革新。第十,對特殊教育的關注讓教育建筑更加注重殘障人士對教育設施的特殊需求。第十一,早期教育的興起讓針對幼兒的教育建設和設施獲得了長足發展[1]。
最后,家庭教育正在讓教育建筑和設施發生靜悄悄的變化。這些都應該成為現代教育設施設計、規劃和建設必須考慮的基本背景。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信息時代,計算機已經成為學習者必不可少的一件生活必需品。我們可以觀察到,計算機現在已經遍布校園的每一個地方,無線網絡和掌上電腦技術的普及讓每一個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這種新的教育范式的崛起必然會對學校校園里的教育建筑產生新的影響。
3現代教育建筑發展的趨勢分析
3.1與教學環境相得益彰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自然環境、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環境心理學認為,環境可以對人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工環境的限制。對環境的設置、調整得當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人的客觀行為與主觀意愿的符合程度,以及環境功能的發揮。社會成員只有在理想狀態的環境氛圍中,其健康心理才能得到正常發揮,從而導致最理想的行為狀態。因此,科學地營造數字化學習共享空間的環境及建筑美與環境美的和諧統一,以富有時代氣息、人文關懷、文化教育特色、環境優雅舒適、功能齊全、設備完善、現代化技術含量高及方便學習者利用為設計指導思想,設計出一個寧靜、優雅、舒適的現代化高校學習共享空間,既是學習者和工作人員的需要,也是新時期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必需的條件。
3.2建筑發展要體現教育性
雖然教育建筑是建筑實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它要遵循建筑學的一般規律,但由于教育實踐的特殊性,它還必須確立自己獨特的基本原則。教育建筑設計和建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是教育性原則。學校建筑主要指學校的教學樓宇和附屬建筑物,學校的建筑和設施是學校物質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學校建筑和設施作為人設計建造的產品,其實是物質和精神、主體和客體、技術和藝術、形式和內容、自然和社會、歷史和現實的“多元整合”,里面包含著一系列潛隱的教育信息。因此,構建具有文化品位的學校建筑和學校設施,要把積極營造多彩、有序、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從空間布局、功能組合、材料質地、造型、顏色、光感、觸感、視聽等各方面精心規劃設計,不斷豐富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視為提高辦學水平和加強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建筑和設施是否具有教育性,取決于物質環境能否較好地傳達學校的精神文化,承載一定的人文內涵,取決于物質建設能否從以人為本出發,充分關照師生的生存與發展,關注師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否則再好的物質設施,也是沒有文化、沒有靈魂、沒有生命、沒有感召力和親和力的“死物”,也就體現不出教育性。因此,在未來學校教育建筑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整體規劃和精心設計,優先考慮如何更好地將精神文化融人物質環境中,并以人性、便利、和諧與友好的方式呈現,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校物質文化的各項功能,實現學校教育建筑的教育性[2]。
3.3增加多用途空間
由于教育財政資源的緊縮以及受教育學習者人數的增長。教育系統面臨著容納能力的飽和,同時還面臨著預算資金的不斷削減,在這種情況下,教育界人士把多用途空間視為應對當前這種教育發展艱難局面,以較低成本盡可能滿足學習者多樣化學習需求的有效途徑。當然,多用途空間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教育資源有限的逼迫,但另一方面也有教育新理念的推動。當代教育對規模更小、個性化更強的教育和學習環境的追求日甚一日,也促使人們把更多的教育資源向多用途空間建設上傾斜。借助于多用途空間,學習者相互之間、教師和學習者之間可以進行更加密切和更有深度的互動交流,有助于樹立一種學習共同體的集體意識,可以有效促進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
4 結語
綜上所述,不同建筑的類別、造型、空間和色彩,給各個校園帶來了不同的環境和氣息。這些建筑的共同特點是:它們同屬于學校這樣一個特別的氛圍之中,服務于學生、教師等群體,因此未來發展的設計要點應是是如何因地制宜地為使用者創造出親切、安全而又靈活變通的使用空間,為人們更好的學習和交流提供了更為人性化的場所。
參考文獻:
[1]《建筑設計原理》編寫組.建筑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2008.
[2]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北京:中國建工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