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專業在職研究生
摘要:部分互聯網企業專注于通過互聯網平臺為客戶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形成了專業的互聯網金融公司,這意味著金融業和互聯網業的發展戰略和方向出現了重疊,均朝著金融服務提供者這條具有廣闊空間和可觀利潤的路線進軍。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信息;風險
隨著電子商務在我國的蓬勃發展,互聯網企業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數據,逐漸掌握了用戶金融服務的需求和偏好,并將其提供的金融服務由最初的簡單支付滲透到轉賬匯款、小額信貸、現金管理、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代銷基金和保險產品等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領域。
一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特征及功能
互聯網又稱網際網路,或音譯因特網、英特網,是網絡與網絡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絡,這些網絡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絡。這種將計算機網絡互相聯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稱作“網絡互聯”。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指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狹義上講,是指通過計算機連接終端和網絡服務平臺所提供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所形成的虛擬金融市場。廣義上講,還包括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的實體金融機構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等。相對于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金融具有金融資源的可獲得性強,交易信息相對對稱與資源配置去中介化等顯著特征。同時,互聯網金融也具有平臺功能,融資功能,支付功能以及信息搜集和處理功能。
二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以其獨特的優勢將對傳統商業銀行的競爭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銀行業長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包括改變銀行傳統盈利模式、調整業務結構、改變客戶基礎、改善服務水平、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統等。現階段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六種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
1.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包括以支付寶、財付通、盛付通為代表的互聯網支付企業,也包括快錢、匯付天下為代表的金融型支付企業。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支付貨款,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
2.P2P小額信貸:
P2P小額信貸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直接信貸模式。目前國內的P2P融資平臺有宜信網、紅嶺創投、人人貸、拍拍貸等。通過P2P網絡融資平臺,借款人直接發布借款信息,出借人了解對方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后,可以直接與借款人簽署借貸合同,提供小額貸款,并能及時獲知借款人的還款進度,獲得投資回報。
3.大數據金融:
大數據金融是指集合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通過對其進行實時分析,可以為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客戶全方位信息,通過分析和挖掘客戶的交易和消費信息掌握客戶的消費習慣,并準確預測客戶行為,是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平臺在營銷和風控方面有的放矢。一個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的新浪潮正悄悄來到我們身邊,這就是大數據。
4.眾籌融資:
指用團購+預購的形式,向網友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眾籌利用互聯網和SNS傳播的特性,讓小企業、藝術家或個人對公眾展示他們的創意,爭取大家的關注和支持,進而獲得所需要的資金援助。現代眾籌指通過互聯網方式發布籌款項目并募集資金。相對于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能否獲得資金也不再是由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準。只要是網友喜歡的項目,都可以通過眾籌方式獲得項目啟動的第一筆資金,為更多小本經營或創作的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5.信息化金融機構:
所謂信息化金融機構,是指通過采用信息技術,對傳統運營流程進行改造活重構,實現經營、管理全面電子化的銀行、證券和保險等金融機構。金融信息化是金融業發展趨勢之一,而信息化金融機構則是金融創新的產物。從金融的整個行業來看,銀行的信息化建設一直處于業內領先水平,不僅具有國際領先的金融信息技術平臺,建成了由自助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構成的電子銀行立體服務體系,而且以信息化的大手筆-數據集中工程在業內獨領風騷。
6.互聯網金融門戶:
互聯網金融門戶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金融產品的銷售以及為金融產品銷售提供第三方服務的平臺。它的核心就是“搜索+比價”的模式,采用金融產品垂直比價的方式,將各家金融機構的產品放在平臺上,用戶通過對比調休合適的金融產品。互聯網金融門戶多元化創新發展,形成了提供高端理財投資服務和理財產品的第三方理財機構,提供保險產品咨詢、比價、購買服務的把培訓門戶網站等。
三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風險
1.非法集資風險。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主要風險是有些業務游離監管之外,容易演變為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行為。很多網絡金融平臺公司提供的擔保、資金募集使用等都屬于金融服務,尚未納入監管;部分網絡信貸的利率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4倍,則存在高利貸嫌疑。
2.欺詐風險。主要表現為:有些網絡金融平臺公司公布虛假信息以創造虛假的資金供求;有些網絡金融平臺公司對客戶沒有實行實名制,借貸雙方提供虛假信息進行欺詐;有些網絡金融平臺公司內控缺失導致負責人卷錢跑路;有些網絡金融平臺公司存在較為嚴重的網絡安全漏洞、個人隱私泄漏等;有些網絡金融平臺公司資金支付和使用環節存在較大漏洞。由于網絡平臺具有公開面向社會大眾的特性,上述欺詐、跑路、個人隱私泄露或濫用等事件極容易引起社會群體事件,帶來社會不穩定。
3.信用風險。網絡金融平臺公司提供的擔保、資金募集使用等服務客觀上使得該類公司承擔了信用風險。與此同時,難以有效評估借款人真實信用狀況以及缺乏相應的抵押品導致難以有效控制借款人的信用風險。據統計,截至目前網絡信貸的逾期貸款率普遍高于同期商業銀行的平均水平。
4.流動性風險。還有些網絡金融平臺公司通過非標準化或標準化的金融產品來歸集并使用資金,導致資金借貸雙方存在較為嚴重的期限錯配,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同時,網絡金融平臺公司都要求投資人通過平臺本身來轉讓標準化的金融產品,其轉讓渠道相對限制和二級市場容量規模較小,也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
四 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
1、互聯網金融降低市場交易成本。銀行直接融資以及股票和債券市場間接融資盡管對資源配置和經濟增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也產生很大的市場交易成本,包括貸款信息收集成本、銀行與客戶簽約成本、客戶信用等級評價成本、貸后風險管理成本以及壞賬處理成本等。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方運行完全依賴于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進行聯系和溝通,并可以實現多方對多方同時交易,客戶信用等級的評價以及風險管理也主要通過數據分析來完成,交易雙方在信息收集成本、借貸雙方信用等級評價成本、雙邊簽約成本以及貸后風險管理成本等極小。
2、互聯網金融降低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是商業銀行存在的重要基礎之一。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雙方之間信息溝通充分、交易透明,定價完全市場化,風險管理和信任評級完全數據化。在互聯網時代,銀行的信息中介乃至情報中心的職能可以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還有網絡貸款的啟示,網絡對數據的挖掘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小微業務信息不對稱的難題,如果對網絡數據能夠有效地鏈接和利用,有希望開辟出一些做小微業務的新的路徑。
3、互聯網金融加速金融脫媒。互聯網金融中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涌現和崛起,大大加速金融脫媒。在傳統的支付產業鏈中,電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銀行扮演著各自的角色:電商為用戶提供網上交易平臺;第三方支付建立網關服務平臺,實現消費者、商家、金融機構之間的在線支付,并提供現金流轉、資金清算服務;銀行則是最終資金結算服務的提供者。
總結:互聯網金融在傳統金融的基礎之上發展越來越完善,補充原傳統金融的不足,擴大金融業務范圍,增加金融企業營銷渠道,方便客戶資金融通辦理各項業務,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互聯網金融將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平臺,其發展方向令人期待。
參考文獻:
[1]李耀東 《互聯網金融》 電子工業出版社
[2]李 鈞 《比特幣》 中信出版社
[3]萬建華 《金融e時代》 中信出版社
作者簡介:
陳曉曦 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專業在職研究生,現任職于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