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專業在職研究生
摘要:不良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不失為處置不良資產的一種高效方法,其在提高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流動性、提高資本充足率、分散風險、降低處置成本等方面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同時不良資產證券化也存在風險。
關鍵詞:不良資產;證券化;商業銀行
隨著中國農業銀行在上海和香港兩地成功上市,中國金融改革翻開了她新的一頁。在我國金融改革的歷程中,不良資產問題一直是影響改革進程的沉重包袱和障礙。巨額不良資產的存在,不僅降低了金融機構本身的經濟效益,更嚴重威脅著我國金融體系的安全,制約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因此對于我國商業銀行來說急需一種高效的不良資產處置方法。但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不良資產證券化同樣存在風險。
一、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現狀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是指處于非良好經營狀態的銀行資產,在此主要指不良貸款資產。按照貸款五級分類標準,不良貸款主要包括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初步統計資料表明,截至2013年末,我國境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921.3億元,不良貸款率1%。從數字上看,與10年前相比,不良貸款率已控制在1位數。但眾所周知的是,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總額和不良資產率的“雙降”很大程度上與政府主導的國有銀行改革有關,即通過中央財政買單或資產剝離至資產公司的方式處置的。隨著最后一家國有商業銀行完成股份制改革,今后想長期依賴國家的財政撥款來處理不良資產已不大可能。因此要有一個市場化且能高效解決這些持續產生不良的資產的手段。
二、我國商業銀行推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意義
資產證券化,一般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未來現金流的資產,通過結構性重組,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銷售和流通的證券,并據以融資的過程。這一金融工具有助于改善商業銀行資產結構,增強流動性,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置變現進程。
(一)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利于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性
通過證券化,可以將流動性較差的不良資產轉化為在市場上交易的證券,在不增加負債的前提下,商業銀行可以獲得一定資金來源。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治理的角度看,不良資產證券化能夠加快銀行資產的周轉,提高資產的流動性,有效解決借短貸長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大大增強了資產負債治理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提高抗風險能力。
(二)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
按照《巴塞爾協議》規定,銀行資本凈額與表內、外風險加權資產總額的比例(即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為達到這一要求,銀行要么增加資本金,要么降低持有的風險資產。通過資產證券化,一方面可以使銀行大量的風險資產,如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應收款、商業抵押貸款等從資產負債表中移出,使銀行的風險資產減少,從而達到了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不會增加銀行的負債,是一種不顯示在資產負債表上的方法,即發行人可不通過增加負債獲得融資。
(三)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利于分散商業銀行風險
我國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以貸款為主,而貸款中蘊藏著較大的信用風險。在一個金融市場不太發達的市場環境中,信用衍生工具使用較少,銀行信貸資產很難像證券那樣進行及時的價格評估,更不能轉移給第三方。商業銀行還缺乏有效的、主動的風險治理手段和風險治理工具。鑒于資產證券化是一種將銀行靜態的、難以分割交易的資產,以標準化合約的方式,分散成小額的可交易資產,然后打包在金融市場上發售的活動,能夠為我國商業銀行有效解決信貸資產的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增強風險治理能力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四)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利于降低處置成本。
資產證券化將銀行的不良資產從資產負債表上轉移出來,并以此為擔保發行證券。依靠其規模效應,將單戶處置變為批量處置,可以促進資產處置的大規模開展,而且資產支持證券是面向整個社會(包括外國投資者)發行,市場吸納力很大。因而它可以大批量、大范圍地處置不良資產,降低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
三、我國商業銀行推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風險
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不良資產證券化同樣也存在高風險性。因而在我國若要發揮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積極作用還需要一定的條件。
(一)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存在信用風險
不良資產證券化有其復雜的參與主體,不僅包括發起人,還包括債務人和第三方,因此,任何一方發生信用危機,對合約規定職責的放棄都會給投資者帶來風險。
一是債務人信用風險。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債務人主要是指不良貸款企業。這些企業極有可能會將不良資產的處置當作是最后一頓免費的晚餐,失去還款的積極性。而企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又往往站在企業的角度。這有可能會使整個社會的信用觀念進一步惡化,有錢也不還,千方百計逃廢債務和轉移資產的現象更為加劇。
二是發起人信用風險。作為證券化的發起方,商業銀行有可能隱瞞資產質量的真實信息,從而以次充好,使資產池的質量降低,導致證券化過程的失敗。
三是第三方信用風險。資產證券化的第三方主要包括特殊目的載體、服務人、擔保機構、信用評級機構、投資銀行、其他中介機構等。由于證券化的資產缺乏透明度,投資者更依賴于專家、律師和會計師的陳述、保證和鑒定,這容易引發道德風險。還有評估中介機構、投資銀行等,任何一方的欺詐行為、不道德行為都會帶來風險。
(二)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存在技術風險
一般的資產證券化中,可證券化的資產具備良好的未來預期收益,有未來的現金流作保障。而不良資產證券化與一般資產證券化之間本質的不同,在于用于組建資產池的不良基礎資產的現金流不穩定。從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來看,55%是與國有企業有關的,30%是房地產泡沫造成的(大多與國企有關),15%是由于企業(主要是私企)惡意逃債造成的。這樣的資產不僅不能保證未來能否產生可預測的穩定的現金流,而且很多貸款是沒有抵押物的,信用質量差、風險大,因而怎樣組成合適的“資產包”進行證券化是存在的一個最大的技術性難題。
另外,在做價格設計中,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定價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目前,資產證券化的定價主要采用國際上通行的資產證券定價模型對證券化的資產進行定價。但是,因為我國還缺乏相關的數據,如提前償付率、違約率,所以在定價上容易出現價格過高或過低的情況。而價格過高,或利率過低,會影響發行與銷售,也會給投資者帶來過重的負擔;但價格過低或利率過高,籌集的資金就會減少,不利于債權銀行財務結構的改善。
(三)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容易引發法律風險
不良資產證券化中交易結構的嚴謹性、有效性要由相關的法律予以保障。雖然我國陸續出臺了《擔保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信托法》等經濟法律,為不良資產證券化的運作創造了一定的法律條件,但是,資產證券化這一系統工程參與主體眾多,交易結構復雜,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來規范其運作,明確各參與主體的地位、權力和義務等關系。
(四)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存在環境風險
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環境風險包括經濟環境風險和政治環境風險。
1、經濟環境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和通貨膨脹風險。社會經濟階段性的循環和波動,會帶來明顯的市場風險。
2、政治環境風險主要指戰爭、政局動蕩以及政策變化等因素引致的風險。政治環境風險的不確定性通常并不直接導致風險,但可通過影響其他風險造成損失。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國現有的經濟環境、市場環境、法律環境下,廣泛的推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不但不能對金融市場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會帶來更多的風險。這就需要我國從資產證券化交易有關當事人的成本和效益角度考慮,盡快完善資產證券化的法律體系,做好資產證券化的評級,完善資產證券化市場的信息公告制度,加強監管。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資產證券化在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運用中發揮其優勢作用。
參考文獻:
[1]武魏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證券化運行機制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胡建忠,不良資產經營處置方法探究,中國金融出版社
作者簡介:
呂雅芳 現在讀天津財經大學在職研究生(金融專業),就職于中國農業銀行天津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