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中學教育事業的迅猛發展,全國各地的中學建設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因教學樓在整個學校中的特殊地位,故備受關注。因而中學教學樓的設計成為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文章通過某實例建筑的設計,提出自己的幾點觀念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關鍵詞:中學教學樓;建筑設計;原則
1.某中學項目概況
某中學總建筑面積54202.6m2。由六棟不同功能的建筑單體組合而成,本工程地下0層,地上4層。結構形式:框架結構。該樓為平屋頂,屋頂無采光窗。該中學教學樓,是一所設備先進、教研科室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中學。
2.設計原則
學校建設工程項目總體規劃方案具有現代設計理念,體現現代化開放式學校的基本特點。設計中遵循“以人為本”,以營造現代化、生態化、人性化的校園為設計原則,創造舒適典雅的校園環境,體現校園的文化性格。
3.建筑設計
3.1總體布局
該教學樓南側為城市綠化帶,與校園內綠化融為一體,延續了城市空間形態和文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內涵,帶動了城市的更新和發展。該中心校區功能設置分明,形成開敞的動的空間和半圍合的靜的空間的對比,各自富有不同使用功能空間的個性。主入口的設置突出了整個校區的中心,與城市道路相連,有利于快捷、便利的疏導車流和人流。
整個建筑群由六棟不同功能的建筑單體組合而成,分別有教學樓、實驗樓、行政樓、圖書館、宿舍樓、食堂以及體育館等。除圖書館、行政樓外,其他建筑的朝向均為南北朝向。行政教學片區包含普通教室、實驗樓、圖書館和行政辦公區域。此校區離繁華路段較遠,對噪聲做到有效地隔離,保證主要教學空間的安靜。生活片區包含宿舍樓和食堂,方便學生往返于教學和生活空間。體育運動片區各類球場集中布置,體育館與校園建筑緊密聯系在一起,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形成校園的標志性空間。各單體之間利用室外連廊連接,形成豐富的、形式多樣的空間形態。每組建筑群又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空間,為校園師生提供充滿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場所。層次分明的空間序列,整合出內外有別、互相滲透的校園空間,完整而豐滿。
該項目結合地面道路、硬地及綠化沿建筑四面設置環形消防車道,地面停車帶結合綠化分散設置,滿足不同人流的臨時停車需求。在宿舍樓、體育館分別設有地下自行車庫及地下汽車庫,滿足學校學生和校外車輛停車的需要,使各車流路線簡短流暢。無障礙設計貫穿了整個設計,無障礙坡道及電梯的設計,讓人性化理念在整個建筑設計中得到了完美表達。
(1)教學樓設計內外通達
本教學樓為普通教學樓,由三棟單體組成,每棟層數為四層。均南北向設計,教學樓之間由室外連廊連接,西立面形成一個完整的體塊,使三棟單體教學樓形成獨立的建筑群。利用虛實空間及色彩的對比,寧靜中又不失朝氣。教學樓總建筑面積為8769.0m2,共設有48間教室,功能以教室、辦公室為主,各棟教學樓設有配套的輔助用房。
一層連廊可直接出入到室外活動和綠化空間。二層至四層形成半封閉的室外空間,充分享受到陽光的照射和滿足通風的要求。同時給學生營造了一個高雅、有文化氛圍、有活力的校園環境。教學樓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師生通行、溝通的便捷性,體現了人文關懷。
(2)實驗樓設計以人為本
實驗樓獨立位于校區的東北角,層數為四層。平面朝南、朝北布置教室,總建筑面積為3358.7m2,共設有16 間實驗室,實驗室通過內走廊連接,實驗室之間設有準備室或教具室,并設有配套的辦公等輔助空間。師生群體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實驗樓的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給學生提供了探求知識和真理的場所,并全心全意為學校師生的安全著想。
(3)行政樓、圖書館設計分區明確
行政樓、圖書館地處校園的中心,寬大的臺階和獨特的設計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建筑總層數為四層,平面設計近似于正方形,把平面分為兩大區域:辦公區域和圖書閱覽區域。兩區域相對獨立設計,互不干擾,又通過內走廊及廳聯系在一起。嶺南格局的內庭院設計,使各區域房間變得開敞明亮,達到更好的通風采光效果,降低了能耗,豐富了整個空間序列的流動。在這里,陽光通過幕墻映射在桌面上、地板上以及白色墻面上,讓人感到舒適而愜意,靜靜享受知識的樂趣。
(4)宿舍樓設計人性合理
宿舍樓地處校園的西南角,分為男生、女生宿舍樓。兩棟宿舍樓單體建筑通過樓梯和平臺連成另一道校園風景線。建筑層數為五層,地下一層。宿舍樓設有地下自行車庫,方便學生停車使用。一層設有值班室,用于宿舍管理。每棟宿舍樓各有宿舍59間。人性化的宿舍樓設計讓學生得到充分休息的同時,也倍感溫馨舒適。
(5)食堂設計四通八達
食堂位于校園的南側,與宿舍樓相鄰。總層數為三層,局部設有夾層,正方形的平面設計聯系著各個方向來就餐的學生,尤其與室外走廊的連接,更方便了不同方向和樓層的學生用餐,同時也緩解了餐廳出入口的交通。食堂一、二層為學生食堂,共滿足1488位學生同時用餐,三層為教職工食堂,可滿足420位教師同時用餐,并設有配套的廚房和相關的輔助用房,為全校師生安全享用美食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6)體育館設計空間層獨立
體育館與食堂相鄰。建筑層數為三層,建筑平面設計呈方形。設有地下汽車庫,可停車99輛,汽車出入口與校園內的消防車道連接,不影響校園的人行交通,同時也提高了一定的安全性。一層多功能教室和運動區域,各設有單獨出入口,形成獨立的空間,避免了人流交叉。在南側設置了貴賓入口,從這里可直接進入到二層看臺及室內籃球館。三層看臺區域設置在球場兩側,共有1921個座位,既滿足了學校的使用要求,又使觀賽視角得到了最佳。
3.2立面設計圍而不堵
建筑造型簡潔大方,以黑、白、灰為基調,大面積的白墻和局部深灰色的陶板墻面的組合素樸而高雅,大氣中又不失對細節的精致處理。建筑與建筑間既聯系又分散,形態規整,注重對墻體、連廊及體塊關系的塑造,力求寓簡練于變化之中。立面材料更是融入光亮平整的技術意味和溫情柔質的人文意味,結合遮陽與光影塑造建筑不同的肌膚表情,弱化現代建筑的生硬冷漠,致力于平實中的精致,塑造舒適的怡人空間。
校園總體空間組織上創造了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空間形態,不僅豐富了立面造型,而且形成了“圍而不堵”的庭院效果,在現代格調上融入了江南園林的意蘊,結合庭院塑造出幽雅的人文特色和濃濃的書卷意氣。使整個校園富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時代朝氣。從而完成了從室內空間到公共活動空間的過度,為校園師生提供了充滿活力、富有人情味的交流場所。
3.3 交通組織設計分流分區
由于學校的使用主體為學生和教師,其出行方式主要以步行為主,所以交通組織設計力求體現“人性化”交通。設計中充分考慮了交通流線的組織,做好人流、車流之間的關系,并處理好各功能分區的交通聯系,做到了聯系方便,互不干擾,盡量減少了對周邊城市道路的交通影響。
學校內道路主次分明,并處理好了靜態交通、動態交通區域的分區設計,安排足夠的空間停放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并結合外部自然環境做好了綠化設計。在不影響校園景觀環境的前提下,在學校出入口處,設計了一定規模的臨時機動車位,解決了學生家長接送學生的機動車輛的停放問題。
4.結束語
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對教育投資的提高,中學教學樓的設計和修建都有了質的增長。中學教學樓的外觀更加多樣,內部結構更加科學,設備更加完善,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第一推動力。
參考文獻
[1]GB 50016-2006,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2]GB50099-2011,中小學建筑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