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老年社會的到來,我國老年福利院的建設方興未艾。本文以武漢市第二社會福利院搬遷新建項目為例,本著人文關懷和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探討基于老年人的身體和精神兩個層次的老年建筑的設計,闡明此類設計方案的關鍵點,對老年建筑的若干問題作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福利院;老年建筑;以人為本
一、前言
老年人與殘疾人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問題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 目前我國不僅已經邁入了老年社會,而且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攀升,老齡化來勢兇猛。老年福利院作為完全托管的一種社會養老模式,更加需要我們正確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設施體系,構建“以人為本”的養老模式體系,形成立體的養老網絡。
武漢作為我國中部崛起戰略中的重要城市,必將走在改善民生工作的最前頭。在取得一定進展的同時,我們要關注的是,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建筑方式和建筑理念來構建出滿足老年人群的特殊的身體和心力需求。下面以武漢市第二社會福利院搬遷項目為例,來剖析我們應該怎樣著力創造出這樣的建筑空間。
二、工程概況
武漢市第二社會福利院搬遷新建項目選址在江夏區流芳街龍泉生態園,地處梁子湖畔的龍泉山馬峰北麓,緊鄰名龍泉山風景區,自然環境優美,符合古人“人居風水寶地”的傳統觀念。一期工程用地面積6.52公頃,場地內地形變化較大,特色鮮明。
根據功能和資源分布分為五個重要的功能區域。以綜合服務區為中心,布置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公寓、醫療服務及行政辦公。項目在設計定位時主要考慮到使用性質為社會型老年人養老為主的居住場所,所以方案本著以人為本,創造與老年人的身體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適宜的空間,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適用性,使老年人能健康、安全、便捷的生活在其中。
三、布局與景觀
規劃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的高差,尊重場地原有肌理,使建筑物由南向北形成跌落,富有層次感,更加與環境融合,立足于綠色園區設計概念。
規劃形成“一軸、一心、六節點”的綠地景觀體系,一軸園區內結合環境設置了“一軸”,即中央步行景觀軸線,從主入口行政辦公區貫穿中心綠地延伸至“三無”老年公寓區。獨立的步行游覽交通體系,布置廣場、公園、散步路等公共交往空間,方便老人休憩、游覽與健身。老年人使用的步行道路做成無障礙通道系統,變坡點予以提示,并在坡度較大處設扶手。
“一心”即中央景觀區,結合綠化和各項服務設施,形成整個區域的休閑、娛樂景觀區。方案根據規范,充分考慮老年人活動特點,在場地布置時動靜分區,一般將運動項目場地作為“動區”,與供老年人散步、休憩的“靜區”適當隔離,在“靜區”設置花架、座椅、閱報欄等設施,重點考慮“日光浴”場所,結合武漢冬冷夏熱氣候特征,避免烈日暴曬和寒風侵襲,以滿足修身養性的需求。距活動場地半徑1OOm內有便于老年人使用的公共廁所。
“六節點”,分布在車行道與人行道交叉口,形成各個區的景觀中心。設計備設坐椅和必要的活動設施,方便各居住區老年人出門就能近距離聚在一起山南海北無所不侃,驅散孤獨感。
交通上強調路網的環通連續性,組織明確,形成人車分流,黃色為主要景觀步行道路,藍色為主要車行道。與老年人活動相關的各建筑物附近設供輪椅使用者專用的停車位,并與人行通道銜接,同時保證救護車能就近停靠在各建筑的出入口。根據規范,道路設明顯的交通標志及夜間照明設施,在臺階處設置雙向照明并設扶手,防止老人摔倒。
四、建筑設計
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視力會衰退,動作遲緩,準確度降低,常需要較寬松的空間環境,在心理上多有孤獨感,更需關懷相互交往,這些特征構成了老年人建筑設計的前提。
在設計中首先把我國的傳統文化注入到建筑的骨子里,使生活在其中的老人們能夠感受到住宅的親切,其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建筑又必須體現時代的精神,這是老年建筑需要把握的難點也是必要點。
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區核心區域,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就起到“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的作用,這也使楚地文化具有開放性、兼收并蓄的特點,楚建筑具有“層臺累榭、高堂邃宇”等建筑特點。武漢福利院結合現有的地理環境、周邊氛圍、建筑物的性質去考慮,借助楚文化特有的色彩、符號及其深蘊的風貌格調,整體采取簡潔的中式風格坡屋頂建筑形式,空間組合借鑒中式園林的布局手法,形成豐富多變的室內外空間序列。大方、簡樸富有地方風貌的建筑形象能給予老年人極大的心理滿足和享受,一味地追求現代、豪華反而會引起老年人心理的反感。
其次第二個關鍵點在于老年人害怕孤單也是一個普遍現象,但一些個人的生活和交往等卻又不希望別人知道,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老年公寓設計在注重鄰里交往的同時還應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隱私。同時從生理學角度研究,人進入老年后,身體機能退化,功能降低,這些都決定了老人相對而言身體較虛弱,體力下降,行動遲緩,這就要求老年人的住宅設計應從方便和經濟角度出發,占地宜小。根據老年人居住生活實態調查,多數老年人不愿意生活在老年人過于集中的環境中,因此也要求新建老年人公寓的規模以中型為主,以便與周圍居住環境協調。
設計中老年公寓居室保證大部分住宅均南北朝向,保證每棟樓,每間房均有充足的陽光,避免“兵營”式排列,沒有層次感,單元錯落布置,既有關聯,又有獨立性。主要采取四個標準間為一組、兩個一居室為一組、兩個二居室為一組的幾種形式,老年人自主選擇居住方式,較好滿足老年人的各種需求。組與組之間內部用公共休息室、陽光房將各個組合單元相連接,滿足老年人的溝通與活動,亦可利用局部放大的走廊、偶角布置幾張藤椅,即可滿足之需要。外部用庭院隔開,滿足采光、日照、通風和換氣同時,確保了綠化環境。
第三,一個好的老年建筑設計方案必須要與老年人的身體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適宜,從各個細節上充分考慮老年人的適用性,使老年人能健康、安全、便捷的生活在其中。貫徹“以老年人為中心”的這一核心設計原則。按照國標《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程》的規定,根據老年人建筑特點,護理樓走道、老人房衛生間等其它部分均設置無障礙設施。
五、引申
加拿大和美國兩國人口老化是與經濟增長同步發展的,因此比歐洲各國有更強的經濟實力來解決老年人的居住福利問題。在老年住宅的建造中,采用了一系列方便老人使用的專用產品(包括浴具、門窗五金、廚具等)和當代先進科技成果,使住宅成為人們終生的最佳伴侶,因此,對于老年建筑設計,在建設新宅時,要汲取各國先進經驗,使之能夠適應老齡的需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老齡化問題和一系列福利問題會更突出。老年建筑設計的重視是對所有公民的關心仁愛,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文明、物質文明的標志,也是任何一個面臨老齡化國家應采取的措施。因此,對中國這樣一個老齡化人口居世界之首的國家來說,通過精心的設計,確保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和積極推廣老年福利制度有著極廣闊的前景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無障礙建筑設計》作者:蔣孟厚,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年
[2]《準醫療老人養護設施探討》作者:賀鎮東,《世界建筑》,1995年
[3]《老年人特別護理福利院家庭化生活單元的構建》作者:李斌 李慶麗,《住宅研究》2003年
[4]《淺析社區老年醫院康復環境設計》作者:梁婭娜,《建筑學報》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