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臣呂思誠未仕之前,家境貧寒。一日斷炊,他將僅有的一件布袍脫下典當換米,妻子不忍,他作詩勸慰,詩云:“典卻春衫辦早廚,山妻何必更躊躇。瓶中有醋堪燒萊,囊中無錢莫買魚。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嚴霜烈日曾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他身處困境仍不失風趣,對前途十分樂觀。
元代詞人王磬家中丟失一只雞,王磐戲作《滿庭芳》云:“平生澹泊,雞兒不見,童子休焦。家家都有閑鍋灶,任意烹炮。煮湯的貼他三枚火燒,穿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到省了開東道,免教雞報曉,直睡到日頭高。”雞被人偷去正好,省得自己作東請客,也免得它啼叫驚醒美夢。他的風趣感染了家人,家人也笑起來。
浙江天臺縣有一宋姓人家,因家道中落將房屋賣給東鄰,臨行,賦詩志別:“只為青蚨不濟身,故廬業已屬東鄰。可憐今夜猶為主,才到明朝便作賓。燕雀有情還戀舊,犬雞隨我不知貧。殷勤囑咐門前柳,他日經過陌路人。”詩雖幽默,卻滿含悲涼。
鄭板橋雖然當過多年知縣,因清廉自守,仍然貧困潦倒。他寫有一首《守歲》詩,詩曰:“瑣事貧家日萬端,破裘雖補不禁寒,瓶中白水供先祀,窗外梅花當早餐。”年關守歲,衣單食絕,以水當酒奉祭祖先,詩亦莊亦諧,苦中求樂,一句“窗外梅花當早餐”寫出孤芳清高的風骨,卻無半分寒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