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建筑,是最具體和最能承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我們要堅守自己的文化和傳統,保護和永續利用我們共同的城市文化遺產。在古建筑施工過程中,我們要運用現代技術和新的思維方式,實現對古建筑的保護。
關鍵詞:古建筑;施工;保護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對我國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也越來越感興趣。全國各地的古鎮、古村落成為了旅游、休閑的熱點,對古建筑的開發、修繕也成為建筑領域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古建筑施工的保護工作
1. 加強古建筑的重點保護
經過文物保護部門綜合、詳細的科學論證而鑒別出的富含文化信息且歷史意義重大的古建,我們應以一種實存的方式對其進行重點保護。要進行一種嚴格保護性修繕,占據特定的空間完好地保存下來并對其進行合理修繕。例如我國的故宮、秦文化遺址等意義重大的歷史建筑,在舊城改造和城市建設中應絕對加以尊重。同時要對其周邊建筑物的控制進一步細化,如高度、風格、容積率等詳細指標都要具體給出。
2. 建筑師和規劃師對古建筑的保護意識
2.1 當今的建筑師和規劃師要更好地學習歷史,對建筑在特定的時間內蘊含的文化含量進行清晰透徹的詮釋。沿習優秀傳統,堅決反對盲目的復古和抄襲,成為更有力的新時代建設者。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互相學習經驗,尤其要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精華,形成良好的維護古建文化的氛圍。
2.2 作為社會的工作者,當今的建筑師和規劃師應增加對社會的認知度,了解歷史建筑的真實意義所在,忠于歷史,忠實于人民,并努力引導大眾的欣賞品位。例如,可以借助現代的先進技術手段如電視、因特網、微博等各種大眾傳媒,向人們宣傳古建保護的意義,并組織撰寫一些通俗易懂的建筑歷史方面的書藉,供市民閱讀和學習。
2.3 當今的建筑師和規劃師要提高建筑的精品意識。今日的建筑也會成為明天的歷史,不能出現文化上的斷層,文脈上的割裂,而是要盡力讓這些建筑有如一條潺潺流淌的河,有平緩,也有曲折,為我們的后代保存下一份完整的歷史,讓古建保護意義在時空上得到拓展。
二、 探討古建筑施工
2.1 加強預算
在施工之前,需要對所用材料進行工程量的估算,購買材料時應根據預算量的多少進行。在算料中,需有體積的計算方法,材料的比重、濕度等以及混合材料中各種材料的比率,各種工程除構件本身以外,還需要用到一些輔助性的消耗材料,如竹索、鐵釘等。
2.2工期的計算
工期主要是以勞動日為基礎的,加上對各工種各環節彼此相互銜接的工序考慮,雨雪天氣的影響,運輸、二次周轉材料所需要的時間等等。便可以\"計日程功夫\"可列出施工組織進度計劃。建筑業主要的技術經濟核算指標是用工期來衡量。工期的長短將直接關系到建筑企業經濟效益的好壞,并關系到國民經濟新增生產能力、動用計劃的完成和經濟效益的正常發揮。
2.3施工準備工作
建筑業主要分為木、石、瓦、裝修、油漆、彩畫、搭材作等。其中木作占主導地位。施工首先進行測量、定位。測量,包括測定水平、垂直距離、面積、體積、高度,其中高度是建筑施工過程中必不可缺少的技術項目。定位包括定水平、垂直、角度等。
(1)測量工具包括:皮卷尺、小鋼卷尺、軟尺、卡尺。
(2)測量輔助工具與繪圖工具包括:
①指北針主要用來測定建筑物的朝向;
②望遠鏡和小型手電筒;
③線墜;
④木架、梯子或高凳和直竿;
⑤白紙和坐標紙;
⑥筆(HB—2B鉛筆,幾支顏色不同的記號筆);
⑦照相機;
⑧其它工具畫夾或小畫板,夾子,橡皮,小刀,三角板,直尺,水平,圓規,毛刷,計算器等。
2.4 基礎工程
基礎是用來直接承受建筑物的上部荷載,并將其荷載傳遞到地基上的結構物,屬于建筑物地下的一部分,基礎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整個建筑物的強度、剛度、整體穩定性,因此,基礎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一項至觀重要的內容。
(1)夯土基礎
夯土基礎的施工,是先在預定的建筑房屋的基礎范圍內,將土挖至設計深度范圍,再用土分層回填,用實夯或木夯筑打堅固,土內不得含有任何樹皮、碎石塊、草根等摻雜物。夯實完后需要檢測土的密實度,土需要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土的含水率必須符合要求。使用土的優點是可以就地取土,既經濟合理又節約資源,缺點是受地域性限制的影響比較大。
(2)瓦渣基礎
瓦渣基礎所用的材料主要是利用建筑物的廢磚碎瓦,摻入了碎石、砂和植物纖維的土。少量的砂子可以減少筑成后土墻的收縮,使土墻不易產生裂縫從而增強了墻體的耐久性和堅固性,這種基礎常運用于建筑物的臺基及城墻中。強度要比夯土基礎高的多。
(3)灰土基礎
灰土是在黃土內摻和一定比例的白灰,然后根據設計的深度進行分層夯實而成。灰土的體積比一般為3: 7或2: 8。灰土基礎在我國現代中、低層建筑中仍被廣泛的應用。
3.3.1灰土基礎材料要求
土在使用前不得含有任何雜物,必須過篩,其粒徑不得大于15誦。含水率必須符合規范要求。石灰在使用前應充分熟化后再用If子過篩,不得含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塊,其粒徑不得大于5mm。
3.3.2主要機具
一般有木夯、手推車、蛙式打夯機、篩子、5(?鋼尺、平頭鐵鍬、工程線等。
(4)柱礎
柱礎是置于柱基礎,支撐柱子的構件,我國古代木構架建筑物的柱礎,從已有的資料進一步證明,因為絕大多數柱礎是由石料做成的,故又稱礎石或柱頂石。木構架結構的房屋,柱柱皆有,缺一不可。手法相當的精美細致。
柱礎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單層式柱礎,有鼓式、覆盆式、鋪地蓮花式、獸式等;樣式非常的豐富,有扁圓形、蓮瓣形、方形等。另一類是多層式的柱礎,是由兩種以上不同形式的單層式柱礎重疊組合而成。柱礎的紋飾有海石榴花、牡月一花、鋪地蓮花、寶相花、蕙草、仰覆蓮花、龍鳳紋、獅獸及化生之類等。從柱礎的造型來看,一方面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藝術發展的一個縮影,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幾千年建筑藝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閃光點。柱礎石的出現要比柱大約晚5000年左右。
柱礎的作用,第一,防潮,有石料的存在可以減緩地下濕氣侵入木柱根部,防止木柱受到腐蝕。第二,減少受力,結構上可將柱子的集中荷載更加均勻的分布到柱礎并布于地上較大的面積。第三,抗震,在結構上利于防災抗震,在地震時,柱與柱礎之間產生抗滑移的現象,能起到有效的隔震措施。第四,找平,在施工中,柱礎為地面找平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5) 墻體
古建筑墻體根據部位、作用、建筑等級等情況分為很多種,如比較講究的干擺、絲縫,不太講究的淌白墻、糙磚墻(暫稱之為第一類)以及簡陋的碎磚墻、混水墻、石墻(暫稱之為第二類)。第一類墻體常采用白灰漿砌筑,美觀而牢固。常見的問題主要是酥堿剝落、輕微破碎等情況,一般為風化、潮濕或是外力破壞導致。第二類墻體則常用摻灰泥或是細石摻灰泥砌筑,比較簡陋也不結實。雖說酥堿剝落和破碎也時常發生,但并非其主要問題,該類墻體的主要損壞情況是空鼓、鼓脹、“兩層皮”現象。其余的損壞情況如裂縫、傾斜等,原因也有很多,如屋架傾斜、基礎沉降、外力破壞等。
對于墻體的局部酥堿剝落或是破損,可先將表層剔除,露出磚塊堅硬部分,依據其深度不同可分別采用磚片或是磚塊按現場形狀裁制好鑲補墻體并粘結牢固,待干后進行勾縫,使之與整體一致。
參考文獻
[1]王金平等.山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2.
[2]朱向東等.晉商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2.
[3]李湞.中國傳統建筑形制與工藝.[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