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道網“公用目的地”建設成為后綠道時代的一項重要工作,廣東省作為全國綠道建設的排頭兵,在綠道建設之后率先發布了《廣東省綠道網“公共目的地”規劃建設指引》深圳市根據自身綠道建設與資源特色開展綠道網公共目的地的規劃并提出相應的建設保障措施,為整個城市的綠道的網絡形成,起到有力支撐。
關鍵詞:綠道網 公共目的地
綠道(Greenway)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游憩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民居住區等。“綠道”這個上世紀就在歐美發達國家非常成熟的生態景觀模式,近年來成為我國政府決策者和規劃、旅游等部門熱議的話題。廣東省在全國領風氣之先,立足構建“宜居城鄉”,通過規劃建設區域綠道網尋求自然與城鄉發展的平衡,城鄉建設和人的和諧關系。并基于珠三角特有的嶺南山水骨架和都市群空間結構,率先鋪開了珠三角綠道網的規劃建設。短短三年間,兩千三百多公里的珠三角區域綠道慢行徑全線貫通。即使綠道網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在規劃建設的過程中,仍有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如“重慢行、輕自然”,“重路徑、輕網絡”、“重通行、輕配套”、“重數量、輕質量”等。對于周邊的興趣點以及和其他綠地、旅游資源、文化遺產、自然保護區的網絡銜接依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也就難以滿足市民日益高漲的休閑娛樂需求,因此,完善綠道配套,加強綠道與城市的融合,成為了后綠道時代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急需展開。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為“完善綠道使用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于2013年5月下發了《廣東省綠道網“公共目的地”規劃建設指引》(簡稱《指引》)。對于廣東省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建設進行指導。并對綠道網“公共目的地”的內涵做出定義:綠道網“公共目的地”是指與綠道無縫銜接、能夠滿足居民多種活動需求的公共場所,可為居民依托綠道提供運動健身、文化展示、科普教育、餐飲娛樂、休閑游憩等服務,并與城市特色塑造、形象展示和各類品牌建設等緊密結合,吸引居民更多使用綠道,培養形成新的休閑生活方式,促進城市環境質量和城市形象提升。根據資源的差異,圍繞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旅游風景區、度假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濕地公園、濱水空間和各類歷史文化物質遺存風貌區、城市公園、標志性建筑周邊、公共活動集聚區等自然和人文空間建設配置“公共目的地”。“公共目的地”的類型分為:公園綠地型、廣場型、設施型、街區型、歷史文化型、旅游景區型、自然生態型、特殊資源型。深圳綠道網建設在短短幾年中取得了較為長足的發展,為加強綠道網與周邊資源的網絡銜接勢在必行。根據《指引》的要求,結合深圳綠道網建設實際情況,開展“公共目的地”的規劃與建設。依托全市約2000公里的綠道,整合和挖掘各類自然和人文資源,根據實際情況和公眾需求,規劃建設“公共目的地”。公共目的地建成之后,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活動機制,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特色型、高質量的戶外活動空間,增強綠道吸引力。綠道網“公共目的地”,顧名思義是指與綠道網有著直接而緊密關系的公共場所,應在現有綠道網規劃與建設的依托下對“公共目的地”進行篩選。“公共目的地”的規劃布局按照經濟性、人性化、開放性、系統性的原則,強調與綠道的無縫連接并便于居民使用,滿足居民通過步行、自行車等交通方式的可達性要求。綠道網“公共目的地”的設計倡導生態健康、依托現有設施,體現人文關懷、突出當地特色的原則,并通過整合、完善、新建等三種方式進行建設,并在具體建設中結合實際情況,遵循“先城區后郊野地區”的思路,最大限度滿足群眾的戶外活動需求。深圳市依托綠道,整合和挖掘各類自然和人文資源,根據實際情況和公眾需求,十個區(新區)共規劃建設約380個“公共目的地”。
根據各區(新區)綠道建設長度及各類資源,分別設置“公共目的地”任務詳見表1:
其中:
福田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45”個,44個為“整合”、“完善”,1個為“新建”。
羅湖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45”個,其中33個為“整合”、“完善”,12個為“新建”。
南山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45”個,其中44個為“整合”、“完善”,1個為“新建”。
鹽田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35”個,其中25個為“整合”、“完善”,10個為“新建”。
寶安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35”個,其中34個為“整合”、“完善”,1個為“新建”。
龍崗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35”個,其中29個為“整合”、“完善”,6個為“新建”。
光明新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35”個,其中31個為“整合”、“完善”,4個為“新建”。
坪山新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35”個,其中25個為“整合”、“完善”,10個為“新建”。
龍華新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35”個,其中31個為“整合”、“完善”,4個為“新建”。
大鵬新區:初選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共“35”個,其中32個為“整合”、“完善”,3個為“新建”。
綠道“公共目的地”建設,根據《深圳市綠道管理辦法》的相關要求,由市人居環境委負責統籌全市綠道網規劃建設工作,市規劃國土委組織編制全市綠道網專項規劃,市城管局負責省立綠道的建設,統籌全市綠道網的管理,各區(新區)負責轄區內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的建設和具體管理工作,其他各部門按職責分工做好相應工作。各區(新區)應積極發掘轄區綠道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設置各具特色的“公共目的地”。
除了規劃上的合理布局,市區聯動。在后續的實施保障措施方面也提出具體的要求:1、加強組織領導,及時協調溝通解決問題。市級各有關部門、各區(新區)要將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建設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各司其責,密切配合,落實工作責任,及時溝通協調,共同推進,確保我市綠道網“公共目的地”建設目標任務按期完成。2、制定任務目標,督促落實。此項工作作為市城管局年度工作部署納入各區市容綜合環境提升任務;市級各有關部門、各區(新區)定期向市城管局匯報項目進展情況,市綠道辦定期組織對各綠道“公共目的地”建設進展情況進行檢查督辦。3、開展活動策劃,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媒體,多層次、多角度宣傳綠道“公共目的地”建設,使市民和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到綠道“公共目的地”建設,是實現質量強市目標的有效措施,從而爭取最廣泛參與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