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典園林四大要素,分別為水體、山石、花木和建筑。本文結合實際主要對水體空間的特征形成作出分析,并結合古典組織水體空間的應用展開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體空間 山石 花木 園林建筑
古典園林在總體布局上遵循著一些既定法則。這些法則又與傳統的“天人觀”、“風水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總體布局原則決定了園林使用者的駐足點、觀賞點、活動流線等。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最高代表,蘇州園林的總體平面布局具有一些共性特點,而在對其進行分析研究之后,可以得出水體空間布局的一些典型形式及主要特征。
一、蘇州古典園林總體布局簡析
古人認為,“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西北地勢高亢為“天門”,屬陰;東南地勢低下為“地戶”,屬陽。故一般宅院及園林總體布局上,主入口選在東南(而不是正南)方向為最佳。從現代科學分析角度看,這一選擇實際上也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照、主導風向對建筑群體的布局要求相吻合。蘇州幾個代表性園林的平面布局,也基本符合這一主入口選擇法則。主入口方位形式決定了在園林總體空間布局上,主要的建筑群體基本上位于偏東南部區域。與此相對應的,是水體的北岸多設置山石、花木,或小體量的景亭,以形成視覺焦點(如留園中心水體北部的黃石假山及植物群落。
水體的西部區塊由于在功能空間上屬于次要地位,可形成較為疏離、開敞的場地,一般可設置觀賞駐足點(如網師園的“月到風來亭”),或干脆設置假山瀑布(如獅子林、留園的西區水系布局),以呼應“水來自西北、流向東南”的風水法則。
二、水體空間的“山石”元素組織及空間特征
園林中水體空間山石布置分為兩種形式:水岸置山石,以及水中(小島)置山石。前者適合中小型園林,因其水體相對較小;后者適合大型園林,水域面積較大,可以在水中設置石山。
(一)水岸置山石
按“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以及八卦方位中的“西北為艮”的理論,在水岸型山石布局中,山石布置在水體空間的西部、北部最為理想。由于太陽照射角由南向北,故山石朝向水體方位為受光面,光影效果豐富。西北部有較為高聳的山石,亦可阻擋冬天北來的寒氣。而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北有靠山”,“坐北朝南”是最安全的一種心理暗示。
比較典型的案例是留園的中部水體。大型黃石假山均沿水體的北岸、西岸布置。在西北角處置狹長水口,更耦合風水思想。
(二)水中島嶼置山石
此種置石方式多見于規模較大園林。水中置島,島上摹山,是典型的“一池三山”做法濫觴。這種“島嶼”一般與陸地之間都有細窄小徑(橋)相連,島上小徑蜿蜒曲折,草木扶蘇。這種小徑一般并不位于島南部濱水處,更多位于小島中部區域,而將曲折岸線優美景觀留給水體南岸觀賞人群。
典型案例是拙政園中部區域的東入口處山石處理。由“別有洞天”月門進入中部園區,一徑往北,過梧竹幽居亭,折轉至西,蜿蜒至巍峨山島;一徑往西,沿水南部岸線而行,行人在此可充分觀賞北部山體的奇峰怪石。
三、水體空間的“花木”元素組織及空間特征
園林中與水體空間相關的植物分為兩種:陸生和水生。陸生植物栽植方式又可大略分為點種和叢植兩種形式。而水生植物除了沿岸的水草之外,主要體現在水中觀賞植物的選擇上。簡單點說,就是“蓮”與“荷”的選擇。
(一)陸生植物
如前所言,水體空間的主要觀賞點位于水體南部;而被觀賞點多位于水體北部。故水體南岸較少設置密植型植被,以最大程度打開視野;而水體北岸結合山石設置叢植植被,形成被觀賞界面。拙政園中部“梧竹幽居亭”附近水體空間,水體南岸沿路間隔距離點種高大喬木,樹干間開闊空間并不對觀賞視線構成干擾;而水體之北的島山上則枝繁葉茂,又是一番景象。
(二)水生植物
古典園林中水生植物的應用對園林意境的構建有重要影響。對于大型園林水體而言,可栽植體態較為活潑、相對挺拔的荷花,以呼應大型水體縱橫開闔之勢;到了深秋,殘荷斷梗,更添一份蕭殺意境,與夏季的繁茂亦構成強烈對比,觀之可悟人生世態。如拙政園中部水體的荷花。
(1)觀景與光照
由于園林總體布局中入口偏東南,故主要建筑多位于園林的東部及南部,主要建筑位于中心水體的東部、北部,因整個園子故意突出東南部假山,主體建筑只好屈居北部)。又古人建筑不喜朝西開門,故東部建筑與中心水體之間常以山墻相對。而水體南部較多布置建筑,以北向面向水面,以取得最佳觀景界面。
但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建筑北面會有陰影,冬季會感覺陰冷;北向開門面向水面,則在享受美景同時卻難免享受不到陽光的溫暖。好在中國古代建筑層數皆較為低矮,且常在建筑與水體之間留出足夠大小的活動平臺,這樣就解決了觀景與享受陽光之間的矛盾。
(1)臨建筑水岸線形態處理
在建筑與水體之間的岸線處理上,除直接臨水建筑之外,一般岸線均較為平直,方便親水觀景;而平直的岸線與規整的建筑形態一起構成園林中較為剛直元素,與北部山石花木婀娜多姿的柔性景觀形態恰恰構成對比,相映成趣。
五、實例分析——以吉安青塘公園規劃設計為例
對于古典園林的水體空間組織手法的研究,歸根到底還是要服務于當代園林景觀建設。在很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城市公園的建設規劃往往要求盡可能采用原汁原味的古典主義設計手法,以達到古為今用的功效。吉安市青塘公園的規劃設計即為一例。
(一)項目概況
青塘公園坐落于以“江南望郡”、“文章節義之邦”、“金廬陵”著稱的江西省吉安市。用地位于吉州區西部新城區,西臨城市主干道——吉州大道,南臨城市支路——鷺洲西路,北為建設中住宅小區與市人民法院規劃用地,東面為農民公寓。整個地塊呈L形,西段用地寬86米,東段最寬處180米左右。用地面積3.8公頃。公園所在地域濃厚的傳統歷史文化氛圍決定了公園的布局形式以江南古典園林格局為典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仿古園林”,但它承載的又是現代的生活。公園在進行總體規劃布局設計時,充分考慮古典園林的一些基本造園法則,并結合實際地形加以巧妙變化,形成具有濃郁古典文化氛圍、同時又滿足現代人休閑生活需求的園林空間。
(二)總體布局原則
公園西側緊鄰的吉州大道寬60米,不適合行人穿越,因此設計考慮在面南的區內道路——鷺洲西路上設置公園主入口,沿吉州大道側設置次入口。結合主入口就近安排停車位。主入口設置位置充分考慮到城市道路系統與風水心理的有機
結合,由于用地面向南面正中有城市道路相對,故將主入口位置與之適當錯開,形成東南入口格局,正契合風水學對主入口選址要求。
公園用地原有地形豎向標高為“四周高、中間低”,因形就勢,在中央地塊挖出大片水體,形成公園的景觀主核。在水體平面設計上,仿照南京瞻園的水面輪廓處理手法,采用化整為零的手法將水面分割成若干互相連通的小塊,或開朗寧靜,或曲折幽深,充分體現江南古典園林理水神韻。
在總體設計思路上,以人為本營造空間,以韻為源塑造體形,以境為神勾畫風景。借亭臺樓閣之影入水,引花木魚鳥之音筑園。主要建筑物及靜態觀賞停留空間盡量靠水體南側布置,水體北側多設山石、花木和小型景觀亭以及動態觀賞的文化長廊。
(三)園林水體空間組織
1.山水相依
鬧市筑園,無真山真水可依,唯有寫意,以假山石模擬“一峰則太華千尋”。設計將假山跌瀑安排在用地北端,并在南側入口建筑——“杏塢買醉”處設置觀景平臺,形成“看與被看”的關系。
2.荷塘夜色
廬陵文化精髓為“文章節義”,氣高而性潔,不屈于俗世,在植物品性比擬上,以“出污泥而不染”的荷為最佳。在中心湖面種植荷花,并在北側水岸置“聽荷軒”一處,取意“留得殘荷聽雨聲”。同時,在西面“留青池”及東南部小型水體內植睡蓮,烘托寧靜閑逸氣氛。
六、結語
水為園林之魂。水,晶瑩剔透,柔媚且強韌,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園林中最富有生氣的因素。[1]如何將它與山石、花木、建筑組合、融合,形成和諧完美的空間,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古人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也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何將山水園林中蘊藏的空間技巧和人文精神挖掘出來,并以之指導當代景觀設計,以達到古為今用的效果,則是一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小溪.人水和諧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運用[J].節水灌溉.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