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屹,陸 柯
(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36)
成都市環城生態區原名“198區域”,是指《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中確定的沿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公路兩側各500 m范圍及周邊七大楔形地塊內的生態用地和建設用地所構成的控制區,是成都市市域總體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生態保護、現代服務業與居住、文化景觀、基礎設施承載、城市應急避難功能。
目前通過的《環城生態區總體規劃》在生態湖泊水系方面規劃了“六湖八濕地”,包括大型湖泊、集中濕地(含水生作物區)和小型水面(含河流、溝渠),總面積為28 km2。其中,6個大型湖泊包括安靖湖、北湖、錦城湖、江安湖、金沙湖和青龍湖;8片集中濕地包括安靖濕地、北湖濕地、龍潭濕地、青龍濕地、三圣濕地、錦城濕地、江安濕地和金沙濕地。詳見圖1。

圖1 環城生態區湖泊水系規劃圖
從圖2可以看出,環城生態區內的安靖湖和金沙湖位于中心城區府河和清水河的旁邊,可以蓄滯上游洪水,減輕中心城區及其下游的防洪壓力;江安湖可以蓄滯江安河上游洪水,減輕下游防洪壓力;錦城湖可以蓄滯肖家河上游洪水,減輕下游防洪壓力。總的來看,六湖八濕地可以起到蓄滯洪的作用,減輕中心城區主干河道下游的防洪壓力,提升城市和區域防洪排澇的抗風險能力。

圖2 環城生態區內湖泊與主干河道的位置示意
府河上游的安靖湖和清水河上游的金沙湖可以削減上游河道洪峰流量。通過河網模型計算表明:
(1)如果安靖湖根據現階段設計規模,興利庫容按300萬m3計算,如動用來參與城市防洪,調蓄6 h府河上游洪水,可以削減洪峰流量138 m3/s;調蓄12 h府河上游洪水,可以削減洪峰流量69 m3/s。這與府河50 a、100 a、200 a設計洪峰流量相比,相當可觀。
(2)如果金沙湖根據現階段設計規模,興利庫容按220萬m3計算,如動用來參與城市防洪,調蓄6 h清水河上游洪水,可以削減洪峰流量100 m3/s;調蓄12 h清水河上游洪水,可以削減洪峰流量50 m3/s。其蓄、滯洪效能與(1)同樣相當可觀。
府河和清水河上游洪水是造成主城外圍地區防洪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安靖湖和金沙湖的實施,通過與石堤堰優化調度,可以減輕郊縣地區和成都本地外環內及主城區的防洪壓力。
北湖及其周邊河道防洪標準設計重現期為50 a一遇,詳見表1,按規劃形成后,規劃排洪渠匯流面積和洪水流量有所增大,詳見圖3。

表1 北湖周邊區域河道洪水計算表

圖3 規劃北湖區域集雨面積圖
北湖建成后,其興利庫容為371萬m3,如動用來參與城市防洪,調蓄6 h上游河道洪水,可以削減洪峰流量172 m3/s;區域6 h容許最大降雨量為607 mm,可使區域防洪能力從50 a一遇提升至200 a一遇,防洪效能顯著。
通過錦城湖的調蓄洪峰,可以提升肖家河的排洪能力,肖家河的匯流面積見圖4,現狀肖家河的洪水計算見表2。

圖4 欄桿堰、肖家河匯流面積圖

表2 洪水計算成果表
錦城湖建成后,如動用來參與城市防洪,按取水口最大流量計算,可以削減洪峰流量3.2 m3/s,防洪效能明顯。
江安湖建成后,其興利庫容按480萬m3計算,如動用來參與城市防洪,調蓄6 h江安河上游洪水,可以削減洪峰流量222 m3/s,大大增強江安河的防洪能力,防洪效能顯著。
湖泊、濕地凈化方式主要通過物理凈化+生態凈化。其中物理凈化主要在入水口設置取水閘,通過攔污柵和沉砂池來凈化水源;生態凈化主要通過湖區構建清水型生態系統來凈化水質。水質凈化的對象為進入湖泊、濕地系統的地表水和再生水。
從綜合安全性與技術可行性來考慮,對于景觀用水的水質可以參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對Ⅳ類水體的水質要求。綜合考慮后對進入湖泊、濕地系統的源水(包括再生水)應滿足上述規范中對Ⅳ類水體的水質要求。其主要指標為:BOD5≤6 mg/L,氨氮≤1.5 mg/L,總磷≤0.3 mg/L。
經初步測算,環城生態區六湖八濕地建成后,每年能深度凈化3.15億m3的源水(包括河道水和再生水),使其水質在現有基礎上再提升60%~70%。削減污染物量約為:BOD53 150 t/a,氨氮1 576 t/a,總磷≤315t/a。
環城生態區內湖泊、濕地具有蓄水補枯功能,經初步測算,6個湖泊總庫容約為4 270萬m3,在最枯期3個月可為中心城區各類河道補充生態環境用水約5.5 m3/s。
城市河湖水面面積率直接關系到城市的舒適度、人居的適宜度以及“親水”度,是城市生態的重要指標。在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的章節中專門提到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
水面率定義為城市總體規劃控制區內常水位下水面面積占城市總體規劃控制區面積的比率。根據國家林業局在全國的濕地調查,成都市現狀水面面積率為1.9%,在國內外都處于較低的水平,見圖5。規劃后的環城生態區內湖泊水系包含湖泊、濕地(水生作物區)、小型水面(含河流溝渠)總面積28 km2,可使成都市中心城區的水面率提升至6%。

圖5 各大城市水域比例示意圖
(1)凈化空氣。主要體現在:第一,綠地植被和樹木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第二,環城生態區的建成能增加負氧離子含量,有益于市民的健康。
(2)調節城市小氣候。湖泊濕地區域的強蒸發可以降低周邊區域的溫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可以預見,建成后的環城生態區將成為中心城區與天府新區的生態紐帶,全面提升城市在城市防洪、水環境改善、大氣改善和氣候調節等方面的生態效能,成都這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必將因水而更加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