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江濱
揚州的美食與美意
趙江濱
一
今夏的寧波—徐州之行,途程中間的揚州是我早就向往的目的地。
揚州于我并不陌生。1982—1986年,曾經在這里讀了四年大學,以后也曾兩次來過這里,這個城市留下了我的青春記憶。但老實說,此次佇停揚州的意愿與這些都沒有直接的關系。隨著歲月流逝,時間拉長,山水迢遙,空間暌隔,揚州這座城市于我不斷凸顯了一些可能本來就存在,但對我卻是后覺的認識和體驗。我越來越感覺,揚州這座城市具有一種讓人沉溺的氣質,不管你有多大的雄心和抱負,到了這里都會被她閑散的節奏、市井的氣息和婉約的景物所消融,年輕時的浮浪似乎與她有所不宜。流連風物,喝茶聊天,品味美食,似乎更適合這座城市人們的生活,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們的生活,它們在某種程度上營造了這座城市的氛圍。老揚州俗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就形象揭示了傳統揚州人的這種生活方式。在本質上,老揚州世俗氣息濃厚的生活方式依然在它的現代生活中延宕,并成為城市精神的核心內容。我相信大多數到揚州旅游的人,都是自覺不自覺地沖著對揚州的這種生活體驗而來的。
美景美食是揚州這座城市魅力的精髓。
美食是飲食文化升華的產物,普通人的美食認識往往是通過比較而形成的味覺選擇。當一個人走了許多地方,嘗遍了萬千食物,他的味蕾就自然會被訓練得敏感而挑剔起來,如果他的味覺記憶總是迫使他捕捉某種特定的美味,那么這種對食物的深刻偏嗜與懷舊就肯定是美食的重要特征。揚州美食就具有這種勾人味覺記憶的功能,因而用揚州美食犒勞一下久已饑餓的胃口,是我一定要造訪揚州的直接動因。
揚州美食屬于淮揚菜系,淮揚菜與魯菜、川菜、粵菜并稱為中國四大菜系,據說始于春秋,興于隋唐,盛于明清,曾被譽為“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磽P菜既有南方菜的鮮、脆、嫩的特色,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濃的特點,甜咸適中,南北咸宜。它的食材以時鮮產品為主,刀工精細,做法講究?;磽P菜大多清淡而不寡味,猶如茶中的龍井,可沖淡平和又何嘗不是世上萬物的最高尺度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用在淮揚菜的烹制上是再準確不過了。
菜有百味,人有百嗜,而我是比較喜歡淮揚菜的口味的。
動身的前幾天,專門查閱了一下與揚州美食有關的資料,彌補了一下揚州美食方面的知識欠缺,再一次瀏覽了一遍揚州美食的代表性菜肴,如獅子頭、大煮干絲、鹽水鵝、清炒蝦仁、剁椒鰱魚頭、揚州炒飯,以及三丁包子、千層油糕、翡翠燒麥、蟹黃湯包、餃面等小吃,溫習這些,重新喚醒了我對揚州的一些老字號——如菜根香、蔣家橋餃面館、小覺林素菜館、共和春酒家、富春茶社等——的親切記憶。從“馬蜂窩”旅游網下載了揚州攻略,非常實用。在同程旅游網上選訂了下榻的酒店,免去了到地頭找住宿的諸般麻煩。用手機百度地圖規劃了詳細路線,做到旅行線路心中有數。
待做完這些出發前的案頭工作,真感到比平常所謂做學問有成就感,內心禁不住有些躍躍欲試了。也禁不住感慨,現在網絡時代的資訊如此發達,未出家門,萬事便俱備了。
二
揚州于我并不陌生。但此次暑天造訪揚州,只想做一個匆匆過客,悄悄地來,默默地走,閑云野鶴,自由自在。然而,臨行前想到一個久違了的學生在揚州,突然改變了主意,有了設法一晤的想法。此人是永生君。
1999年,我在徐州的一所大學任教,擔任99級中文某班的班主任,也兼一點當代文學的課。永生是這個班的班長,高郵人,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老鄉。說起來我與高郵也算有點緣。大學畢業前夕,我曾在高郵中學實習了一段時間,當時該校語文教研組組長姜慶榮先生是我的指導教師。老先生儒雅而有長者風度,教學經驗豐富,對我幫助很大。我們幾個實習的學生雖然在揚州求學四年,但第一次高規格地到館子里享受正宗的揚州早茶,還是姜先生在高郵請的客。印象中那個館子是一個老街上的老宅子,屋檐高挑,門面古舊而氣派,一看檔次就很高,名字忘了。另外,重慶人陳曦老師對我鼓勵也很大。也許因為在重慶當過兵的經歷,陳曦老師于我多了一些親切感。有一次她聽完我的試講以后,說了一句使我長久難忘的話,她說:“小趙,將來你會是一個很好的老師?!边@句鼓勵讓我本來不自信的心里平添了一份信心。
說這些無它,主要是想說明高郵于我確實有點緣,因而不可避免地,我對高郵人也心存一些先入為主的好感。據說永生的父母也是中學教師,作為教師的子弟,永生的教養不錯,比較規矩懂禮貌。他雖個不高,但腦袋不小,當時進校不久,他仍然留著一個帶有中學生特點的不太精致的尖尖的頭型。說話貌似不茍言笑,但一張口總有些與生俱來的幽默感,而且是那種非喜劇的冷幽默。心理承受力較好,同學們尤其是女同學會經常善意地拿他調侃開涮,他也全不在意。我給他們班上了一個學期的當代散文課,彼此互動甚恰。后來我的家屬患病住院,又正巧趕上我有事人在廈門,于是他們幾個人主動輪流照顧我孩子,這件事讓我一直心存感激。
我與永生這個班相處的時間并不長,后來去了暨南大學,再后來又到了寧波大學。轉眼到了2003年,寧波市文化局主辦寧波—上?!半p城文化論壇”,當年的主題是“社區文化與城市精神”,邀請我作嘉賓并做主旨發言。原擬上半年舉行,但非典突然爆發,活動延后到11月舉行。這個活動的規模搞得較大,參加的媒體也不少,有《中國文化報》、《光明日報》、《浙江日報》等多家媒體。論壇辦得很成功,影響也較大。
到了年底,天氣有些冷了,突然收到一張明信片,一看是永生發自揚州某政府部門的,言及在《中國文化報》上看到“雙城論壇”的報道,得知先生在寧波大學工作,特表問候,祝工作順利,生活快樂,云云。閱后不由心里一熱,心想到底是自己的學生??!后來我也回了一封賀卡,表示感謝并祝他工作順利,云云。仔細一算,永生那時剛剛大學畢業不過數月。
一晃又若干年過去了,想必各人都有許多生活繁忙,消息漸無。雖知永生人在揚州,但聯系也并不方便。當然正如西諺所說,無消息即是好消息。因為上述情況,也因為久違之后的好奇,——坦率地說,老師未必能塑造學生,但時間一定會讓人發生改變。由于這個念頭,我產生了此次揚州之行設法與永生見上一面的想法,但對能否找到聯通也未抱太大希望。
出發的前一天,在網上嘗試搜索了一下,發現了一條去年5月永生所在部門的干部任用公示,其中的反饋電話似乎與他任職的部門有關,我想他們應該知道永生的電話。于是我試撥了這個電話,接通后一個女性問了我和永生的關系和事由,我簡單作了回答,然后她說,“我會向我們領導報告的,回頭他會與你聯系的?!卑?,屈指算來,永生大學畢業已整整10個年頭了,熬資歷也確實應該有所升遷了吧。
中午以后,果然永生的電話來了,良久的暌隔讓我們不得不寒暄了一會兒,然后我告知其行程,他熱情地表示要做東在揚州聚一下。
三
8月2日晨從寧波啟程,一路匆匆。中午時分,在寧揚高速“揚州南”下,在高速出口的路邊,打開手機導航。
揚州的城市道路并不復雜,我簡單地想,只要聽從“盲導”差不多就可以直達預訂酒店了。于是聽任導航指引,先是左轉向北,進入揚子江中路。走了一段路后,右轉向東,進入江陽中路。在荷花池公園附近左轉,抵達蘇北人民醫院前的岔路口,導航提示左轉,很短的一段路就到了前面一個岔路口,導航又提示向左轉,這時我知道導航有問題了。于是不理會提示,向右前方進入淮海路。當再到一個丁字路口時,因為吃不準是否需要直行,向左選道了,來到大學南路,又折回了江陽中路,整整兜了一個圈。等到再回到淮海路上時,我在路邊停車查了一下手機地圖,發現直走到前面一個交叉路就是文昌路,其實目標離此已經不遠。
丁字路口直走,一路法國梧桐濃蔭蔽日,路窄但車也少,左側的一個大院環境幽雅,建筑富麗堂皇,古香古色,氣派而高貴。仔細一看,是揚州中學,——知道走對了路。揚州中學可能是揚州最具文化成就感的一個機構,已經有11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從這所學校走出了40多位兩院院士,朱自清、胡喬木、江澤民也是揚州中學的畢業生。不管怎么說,歷史和人才都是衡量一個學校是否牛皮的顯赫資本。
交叉路口到了,右轉進入文昌路,文昌閣赫然矗立眼前——這是揚州最重要的標志性建筑,其與城市的符號聯系可能僅次于瘦西湖了。走在揚州老城的路上,已經沒有當年在這些路上行走時的那份從容與悠閑了。當年路也不寬,但車和人都比現在少得多,道路顯得寬敞而幽靜,現在則顯得擁擠而散亂。同時三十年過去,仍存的不少老建筑尤其是民居,因缺少保養維修而顯得有些陳舊,跨越空間突然置身一個新的環境,在視覺上難免感到有些扎眼。當然,“舊”是一種味道,需要時間的練就,到揚州就要有體會“舊”的穿越情懷。
在四望亭路口看到了天香閣酒店,停好車后辦完住宿手續,要了一個背街的房間,在六樓。越過房間的窗戶向西北望去,揚州老城西北方向的屋頂都在視線之下,而那看不見的下面,我知道就是美麗的瘦西湖了。據說,揚州老城的建筑高度不能超過瘦西湖景區的天際線,這樣的規定無疑是明智的,因為揚州的美景一旦被破壞,就是對揚州城市資源的最大破壞,它會無情瓦解揚州古城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沖了一個涼,恢復一下疲勞,換下被汗水浸濕的襯衫,給永生發了一條抵達揚州的短信。時已過午,有些疲勞,但宅在房間無疑是旅行的大忌,旅行旅行,不走怎么行呢!下樓找飯,問了問老字號“菜根香”何在,然后沿著路邊的樹陰隨意走去。剛走了大約百米不到,抬頭看到有店鋪“必香居”,下面門楣上書有“淮揚小吃”字樣,感覺有名堂,也就不再傻氣地跑遠處尋找“菜根香”了。
進得里面,大廳整潔舒適,座位皆為四人對坐,有點時尚餐飲連鎖店的格式,菜點套餐都寫在柜臺后的牌子上。掃視了一下,點了一個獅子頭套餐,來了一碗蝦籽餃面。獅子頭套餐包括紅燒獅子頭一只,單獨放在一個赭色的小湯缽里,上搭一根青菜葉——這是揚州獅子頭的典型菜品形態。雞蛋羹一杯,海帶絲一小碟,腌制雪里蕻一小碟,青菜湯一小碗,米飯一小碗。蛋羹滑潤香甜,雪菜和海帶清脆可口,獅子頭酥軟帶點蔥香味,蔥香味似乎有點過頭,不過定位大眾化消費的餐飲店,也不應用精品美食的眼光挑剔它。餃面是揚州的特色飲食習慣,是面條和小餛飩(揚州把這稱為餃)混在一起煮,小餛飩小而餡結實,這與普通餛飩稍有不同。一般認為餃面混燒味道不一定好,但揚州餃面非常協調,并可調制多種口味,口感很好。落座后我舉起相機準備拍幾張照片,為日后整理旅游日志添點資料,但餐館的服務員示意店規不得拍照,無奈只得放下了相機。后來發現,揚州的餐飲店密集,競爭也比較激烈,每家店鋪都有自己的特色招徠顧客,菜品的定價也不盡相同,可能差異化經營是他們的商業機密,因此一般禁止游客對菜譜進行拍照。
完了以后,初步有了點滿足感。今年夏天揚州的天氣也格外炎熱,一眼望去滿大街白花花的陽光,熱浪灼人。原本想順著文昌路向東到國慶路轉轉,那里是揚州的繁華商業街,但走到珍園門口,天熱加疲勞還是讓我打消了繼續逛街的興致。接永生短信:“晚飯安排在玉玲瓏精致酒店的芳草渡廳。天香閣旁邊向北100米。我下午去江都開個會,6點回,晚上聚?!毕然胤块g養養神吧。
下午四點半,再次踱出酒店,向冶春園方向走去。那里是大學時期經常流連的地方,是一個修飾得很精致的園林,環境清幽,現在則成了與富春茶樓齊名的揚州早茶的重鎮了。護城河上有乾隆南巡駐足的御碼頭,河邊古色古香的曲廊和亭榭很有味道,河兩邊古木參天,蓊翳蔽日。這里現在雖說屬于老城的中心區,但令人奇怪的靜謐。再走下去看到一片朱墻掩映在樹叢中,這是揚州有名的天寧寺,據說現在已修葺一新了??上r已近晚,大門緊閉,無法入內參觀。
還想溜達下去,永生的電話來了。他已趕到玉玲瓏精致酒店,我也連忙向那里趕。這個酒店正如其名,精致典雅,是一個很“小資”情調的酒店,有若干小包間,適合朋友聚會,邊吃邊聊。
四
看到永生的第一眼,發現他的身體微微發福,呈現機關人員長期坐班的典型特征,歲月加歷練使得他的神情有些老成。
當天是周五,永生從江都會后匆匆趕回,面帶一絲倦容,但久別后的異地重逢還是讓我們感到很高興。永生的談吐較學生時代多了一些穩重,時有感觸和心得。我們聊了一些彼此的情況,問了他們班一些同學的近況。有幾個我印象比較深的同學,一個徐州鐵路子弟中學的女生,比較內秀,后來考到南京大學讀碩士了,聽說畢業后到南京外國語學校教書了。一個徐州三中畢業的女生,畢業后留校了。還有一個南京的學生,在校時喜歡寫作,文筆不錯,好像也有點思想,聽說信佛了……談到自己,永生說他剛開始從事文秘,以后給領導做過秘書,現在基本獨當一面了。永生已經有一個6歲的兒子了,妻子在一家醫院工作。
一會兒,永生的妻子帶著孩子來了。永生的妻子是一個揚州女性,溫婉清秀,一望而知,屬于那種賢惠但很有主見的女性。她的個子比永生略高,禮貌靦腆,略帶矜持,帶有職業女性的特點。永生的孩子活潑但不瘋,聽話,看起來被調教得不錯。我對永生說,成家立業,安居樂業,現在你這些都解決了,比較圓滿。永生笑著點頭,看起來他對自己的現狀也比較滿意。
聊著聊著,菜上來了。這個餐廳永生比較熟,菜也是他點的,有清燉獅子頭、大煮干絲、揚州鹽水鵝、牛肉粒、素衣卷、鴿子肉、鹽水蝦等。其中清燉獅子頭和中午“必香居”的紅燒獅子頭有所不同,不但配料有別,質地也更酥軟松糯,香而不膩。鹽水鵝風味獨特,鹵汁鮮美,肉味醇香,入味可口,是我的最愛。同時這道菜既是高檔餐廳的必備菜肴,也是揚州普通市民的盤中之物,稱得上雅俗共賞。大煮干絲是揚州菜的經典了,屬于大眾菜但做法精致,讓人百吃不厭。牛肉粒像炒又像烤,做法獨特。還有一道紅燒魚不知菜名。最后上了一個面疙瘩,口感很好,但永生的媳婦卻說沒有她的廚藝好。她詳細說了自己的做法,大約是雞蛋與面攪和,加鹽與調料,慢慢投入沸水鍋中,不停攪拌,放入青菜葉,水沸即可。這年頭精于廚藝的女性已經不多,對廚藝有些熱情的女性更少,聽了永生媳婦的一番話,我是非常佩服。
時間不知不覺已到晚上八點半,永生兩口子說此處離揚州歷史文化街區東關街不遠,建議我們前往逛逛,正合我意。告別后,我們連樓都沒上,徑直穿過大東門街來到了東關街。這是一條在揚州老街老房基礎上改造修葺的歷史文化街區,燈火閃爍,店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各種揚州物產和特色美食都能在這里找到,遺憾的是,因為時間較晚的緣故,有些店鋪已經打烊了,熱鬧正逐漸消歇下來。但我們還是堅持走到了東關街盡頭的東城門樓,古運河邊的渡口霓虹多彩,游人不少,顯然夜闌人未歇。如果是白天空著肚子慢慢逛東關街,且行且吃,這大概是逛東關街的好狀態,保證會不虛此行。這天晚上最使我感到遺憾的是,因為過分迷信手機的照相功能,沒有帶上佳能相機,等到非常疲累地回到房間瀏覽東關街的夜景時,發現照片的夜景效果不甚理想。
五
還是晚飯的時候,永生就已經預訂了怡園飯店第二天的早茶,地點就在我們下榻酒店的對面。
次日早上,我們如約來到怡園飯店,發現二樓大廳已經食客盈門。許多揚州市民早上的生活方式就是到館子里吃早茶,揚州早茶除了美味可口,價格也相對平民化,我想這是它能保持活力,甚至成為大眾生活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永生在包間點了早茶的最高規格的套餐,每客80元,確實是盛情了!小吃包括:蟹黃湯包、三丁包子、松子燒麥、蒸糕、蒸餃;冷盤有:水晶肴肉、醬牛肉片、黃瓜條、筍條、泡姜片;還有兩個熱菜:清炒蝦仁、大煮干絲。此外還有一碗餃面。不但內容豐盛,嘗之也各有風味!
蟹黃湯包是揚州早茶的名點,它選用上等蟹黃、豬肉和豬皮,將三者剁碎,做成餡,用薄面皮將餡湯一起包裹,竹籠蒸熟,湯包呈癱軟狀,吃時需“輕輕提起來,慢慢移上口,嘴巴嘬嘬湯,最后一掃光”。當然現在吃法也現代化了,拿一根吸管,輕輕捅破湯包外皮,吸吮完湯汁,然后吃掉包子。在吸吮湯汁時,我口中隱隱覺出一股淡淡的肉皮的腥味,這大概是揚州美食產業化生產的不可避免的結果。三丁包被譽為“天下一品”,它分別由雞丁、肉丁、筍丁等做餡,地道的三丁包據說選用隔年母雞、新鮮的竹筍和五花豬肋條,三鮮一體,口感入味,這只能在特殊場合品味到了。燒賣的糯米肉餡松軟可口,其中因為加了松子有一種令人回味的清香。
揚州美食做工的精致讓人贊嘆,它總是會在一般做法上添點什么,使普通的食物突然變得精致有味起來,這說明揚州人在美食上的精心。我想,正是這份精心成就了揚州美食的盛名。
我們在贊嘆中超額完成了食欲對美食的饕餮,即使這樣還是未能吃完。為了不暴殄天物,點心永生打包帶走,少許剩菜我也打包帶上。揚州美食絕不能浪費啊,更何況其中還包含了永生的一片美意呢!
雖然是周六,但永生還是有事要去單位加班。在門口我們依依揮手道別。
在四望亭周圍又買了一些鹽水鵝和揚州糕點,還帶了兩瓶揚州醬菜,驅車繞道揚州西部新區兜了一圈。這里一眼望去都是全新的規劃和全新的建筑,現代而時尚,老城的市井氣息不見了,但人氣也尚未凝聚。
臨上高速離開揚州時,我給永生發了一個感謝和告別短信,同時邀他和家人有空來寧波做客。稍后接到永生的回信:“在對的時間和對的人,回憶對的往昔,憧憬對的未來。慶幸不曾錯過,下次不去寧波一定是我的過錯。永生?!焙呛?,還是那個有點冷幽默風格的永生!
再見了,揚州的美食!不再見的,應該是永生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