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社區善治“新安之路”
楊 輝
深圳新安街道按照“初期新型社區培育、中期現代社區發展、遠期自治社區完善”三個階段的規劃目標,逐步建立起“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服務平臺為依托、居民自治組織為基礎、社會組織多元參與、社會各界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深圳市新安街道成立于1994年,系深圳市寶安區委區政府所在地,與前海深港合作區相鄰。自街道成立以來,新安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投資潮、打工潮和移民潮,短短20年間完成了由農耕地區、工業化地區、后工業化地區到今天的國際化、現代化核心城區的發展變遷。
按照區委區政府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要求,新安街道以社區建設為重要抓手,按照“初期新型社區培育、中期現代社區發展、遠期自治社區完善”三個階段的規劃目標,不斷探索社區治理機制創新,大力推動基層群眾自治,積極推進社區治理轉型,逐步建立起“社區黨組織為核心、社區服務平臺為依托、居民自治組織為基礎、社會組織多元參與、社會各界共建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走出了一條社區善治的道路。
新安轄區既有央企、民企和大型外資企業,也有上級行政事業單位。一方面,社區與駐社區單位溝通聯系少,并面臨級別不對等的問題;另一方面,有的單位想參與社區事務又缺乏渠道無從下手。2006年4月,新安在寶民社區成立廣東省首個駐社區黨委,將社區內互不隸屬的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組建為一個新型聯合黨組織,由各單位黨組織選出黨代表,再由黨代表選出黨委委員,定期召開黨代表大會和黨委會,就社區黨建、社區公共事務民主決策。駐社區黨委有效整合轄區內黨組織及其黨員的力量,動員和組織各單位支持和參與社區管理、社區服務和陣地建設,讓社區內各單位從社區建設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形成了社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2009年4月,新安在文匯社區成立廣東省首個黨代表工作室,定期組織各級黨代表在社區接訪、走訪,搭建黨代表聯系居民群眾的經常化、制度化平臺,讓黨員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既辦成了一批民生實事,也樹立了黨員在社區的形象。2009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新安調研時稱贊黨代表工作室所做的工作“把‘共產黨為老百姓辦實事’這句話具體化、形象化了”。目前,駐社區黨委、黨代表工作室已在街道22個社區實現全覆蓋,這一做法也已在廣東省全面推廣。
新安的居民來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各不相同,社區基本屬于“生人社區”。如何使“生人社區”過渡到“熟人社區”,是我們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方面,通過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來打破人與人之間的戒備心理,提升信任度、增強歸屬感。2007年,新安在深圳市首先舉辦“社區鄰里節”,開展鄰里相認相識活動,這一做法在全市得到推廣。2008年,率先在全市開展“社區文化年”活動,組織居民唱響“社區之歌”,讓居民自編自導自演“一社區一臺戲”。目前,新安社區文體隊伍已達150支,年參與居民約10萬人次。近三年來,新安建成50個戶外文體廣場和57個燈光籃球場,新增4個青工圖書館和一批文化活動室。每年舉辦“青工文體節”、“十佳勞務工表彰”等活動,同時將勞務工的父母、子女接到深圳參觀,培養他們對新安的家園感和歸屬感。
另一方面,通過搭建社區慈善救濟網絡、營造關愛氛圍,拉近鄰里之間的心靈距離。2007年10月,新安在翻身社區成立廣東省首個社區慈善幫扶協會,既“救窮”又“救急”,善款100%用于社區受困者,透明公開,轄區企業、居民踴躍捐款。2009年6月,新安實現22個社區慈善組織全覆蓋。2012年,成立街道慈善幫扶促進會,構建起新安“1+22”慈善幫扶體系。新安慈善組織至今已籌集善款1500多萬元,救助了包括地貧兒童、困難家庭大學生、重病困難家庭等近1000名居民和勞務工。“一家有事、大家互助”已成為新安居民的共識。
隨著政府管理職能不斷下沉,社區職能多達一百多項,居民需求也不斷增長。如何完善社區治理結構,把政府從大包大攬中解脫出來?
培育壯大社會組織,激發社會活力。如新安有出租屋近19萬間/套,租住人員約60萬,過去業主和二房東只收租不管理,治安、消防、衛生差。為此,新安在出租屋較多的社區成立出租屋業主協會,讓出租屋業主參與進來,互相督促履行消防、治安、計生等方面的責任與義務,大大降低出租屋發案率。針對食品藥品安全等問題,在社區成立“藥品經營者協會”、“煙酒茶行業自律協會”等社會組織,通過行業自律彌補政府管理的不足。
探索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降低行政成本。2011年4月,作為深圳市首批政府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的平臺,我們成立了海裕社區服務中心,聘請12名專業社工為居民提供心理咨詢、養老助殘等10多項專業服務。通過“社工+義工”聯動等方式,聚合社區服務力量,整合服務資源,專業服務輻射轄區近30萬人。
制度先行,培育社區自治。新安22個社區全部實行居委會、社區工作站分設,居委會全部推行居民直選,建立居民議事會,真正實現“居民事情居民議,居民事情居民管”。2013年,依據中央黨校教授謝志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等專家對新安社區發展的提議,街道以黨工委1號文件形式下發《新安社區自治年的意見》,并配套印發《實施方案》,引導各社區、各部門培育社區自治。
挖掘社區“領頭人”,展現社區人才技藝。我們挖掘出140多名有文藝才華、熱心社區事務、有組織能力、有影響力的社區人才,通過建立新安社區人才聯絡站,完善組織架構和活動制度,對社區人才進行分類編組,搭建各類平臺,引導他們把身邊的居民活動團隊組建成各類功能的社會組織,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務,調動居民參與社區事務,開展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活動。
項目扶持,打造社區自治實踐樣本。街道出臺《社區建設創新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設立300萬元的社區建設創新項目資金,扶持29個具有公益性、創新性、實效性、參與性、持續性的社區居民創新項目,資助資金288萬元,打造出寶民社區民族之家、興東社區“小候鳥”夏令營等一批社區居民自治樣本,調動居民廣泛地參與社區文體活動、教育、議事、管理等社區事務。
(作者為深圳寶安區新安街道辦副主任)
責編/徐艷紅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