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路透社1月15日報道,原題:提前放假表明中國的小工廠前景黯淡 由于訂單較少和成本上漲,與往年相比,許多位于中國制造業中心地帶的工廠已提前放假過年。官方數據仍稍顯樂觀,但在5個沿海工業城鎮的實地考察發現,在某些區域,約1/3的工廠可能在春節前幾周就開始關門歇業。有的廠家將此歸咎于來自歐美等市場的訂單疲弱,其他則因用工荒被迫減產。后者是中國人口變化的征兆之一,已困擾制造商多年,且狀況仍在惡化。在生產中國半數以上出口產品的珠三角和長三角,本周的氛圍顯然比上周更冷清。隨著打工者陸續回家,開始長達6周的無薪假期——遠比往年更長,很多小廠已關門。“大量工人離開了,估計約占總數的1/3”,東莞常平鎮一名工人如是說。當地許多商鋪和餐館也已停業。北京正加大力度,讓經濟從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轉向側重國內消費。但當中國試圖施展艱難平衡術之際,貿易仍是極其重要的經濟引擎。數據顯示,去年12月中國對美歐的出口貨運增長分別降至3.9%和3%。東莞某工廠主說:“本地100個工廠主中,80個日子都不好過。”美歐市場的試探性復蘇跡象,尚未轉化為消費者需求和信心激增,這意味著向中國工廠發出的訂單或將更為零碎。特定行業的處境更艱難,如建材和玩具等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對中國制造業而言,勞動市場的人口變動是長期嚴峻挑戰,內地出現更多收入高的工作意味著,到沿海打工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少。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專家預測春節后的勞動市場甚或更緊張,缺乏工人應對新訂單將成為工廠的潛在瓶頸。“訂單并非最大問題。最大的難題是工人”,義烏某工廠主說,“工資每年增長20%至30%,工人數量卻在萎縮。”與25家中國工廠有合作關系的某技術集團的總裁本·斯沃估計,進入1月份以來,其80%的合作廠遭遇工人提前回家過年的問題,“他們說:‘我隨時都能回來,我知道你還會雇我。如果你不,街對面的那家伙就會雇用我。”▲(作者詹姆斯·龐弗雷特等,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1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