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倍鑫圖片說明:意大利人對羅馬萬神殿進行加固。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云南省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上周末發生火災,導致數百棟房屋被毀,其中包括部分文物。作為一個地方甚至一個國家文化、藝術、經濟等多方面發展的見證及標志,古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這場罕見的大火再次把保護古建筑的議題引入輿論視野。香格里拉火災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損失,與中國古建筑的特點有關。和西方建筑相比,我國古建筑多以木構架結構為主,由此而來的一大問題就是火災隱患。故宮太和殿在明代曾遭火災,民間各種建筑也經常“走水”。過去,中國人的古建筑保護意識不強,全國大量古建筑被拆,各種各樣的維修和翻新工作也使古建筑保護陷入混亂。直到進入上世紀90年代,歷史建筑保護體系的建設才被提到國家戰略性發展的位置。“整體看,國內目前對古建筑的保護尚可,特別是這兩年好了很多,沒人再敢隨意亂拆,地方政府投入也比較大。但由于要保護的古建筑太多,資金仍然顯得十分有限”,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王貴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王貴祥教授認為,目前古建筑保護存在的一大問題是觀念混亂:原來不重視所以亂拆,現在重視了又開始加建。建假古建筑,思路和觀念都不對。最好的保護應是原樣修復。浙江財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牛少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根據她手頭掌握的資料,比較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國家基本上都給了政策,政府投入的力度還是非常大的。我國古建筑保護的薄弱環節是地處貧困落后地區的小型建筑群。目前負責古建筑保護的單位主要是國家文物局、各省文物局和文物所以及世界遺產保護中心。牛少鳳認為,中國古建筑保護存在明顯的單一性問題,即保護主體以政府為主,經費來源也以政府撥款為主。而古建筑保護是非常耗錢的工程,僅靠官方遠遠不夠。此外,有些看似現在沒有價值的建筑,不代表以后沒有價值。在保護名錄編冊上,社會上的意見也存在很大分歧。以成龍事件為例,有關建筑從官式建筑而言,保護意義不是很大,但從民間建筑角度看還是有其價值的。王貴祥教授對記者說,像把老宅子買下來修一修這類情況,國內是有的,但理論上講古建筑不能異地保護,應該原址保護,買下來挪到別處蓋起來,不是保護,而是把古建筑當作商品。事實上,一些國際資本開始進入國內古建筑領域參與保護(不是很多),如北京故宮倦勤齋的修復是美國一家基金會投入的,故宮建福宮花園則由香港一家公司投入。國內民間企業在這方面的覺悟和認知程度還跟不上國際形勢。牛少鳳也向記者介紹說,為數不多的國內民間資本的投入目的不是純粹出于公益,而是同地方聯合搞旅游開發。她表示這種局面可以理解,畢竟建筑保護工程的投入和產出比過小,很難吸引到資本。牛少鳳說,讓更多商業資本參與到古建筑保護是一個很好的方向。隨著社會對古建筑價值認識和保護意識的提高,商業資本介入應該會慢慢多起來。當然,國家也應通過政策引導推動這一趨勢。對于企業參與保護古建筑,社會上大多數人持肯定態度。已連續舉辦5屆古建筑攝影大賽的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曾匿名委托第三方專業公司就公眾如何看待企業介入古建筑知識普及和保護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幾乎沒有人對此持負面看法,大家認為這是一件雙贏的好事。至于其背后的商業宣傳動機就不必過于較真了。▲
環球時報201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