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敬
(中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
選取處于構造最有利部位部署的井,一般為垂直井;具有系統的地質錄井﹑取心和地層測試資料;井眼條件好﹑泥漿性能穩定,具有很好的的測井條件,對測井資料質量影響小;測井項目齊全,信息豐富,復雜巖性地層和裂縫性儲層應該具有電成像﹑偶極聲波﹑核磁共振﹑自然伽馬能譜等資料,且測井儀器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如 MAXIS500﹑EXCELL2000﹑ECLIPS-5700等 。將滿足以上條件的井選為該區塊上的關鍵井(標準井)。
巖心歸位的目的在于利用關鍵井巖心物性資料與測井資料,建立測井參數與地質參數的關系方程,確定測井解釋地區參數(如骨架參數﹑泥質參數﹑流體參數等),從而建立本區的測井解釋模型。
巖心歸位的一般原則:首先是巖性歸位,用成像測井成果圖﹑常規測井組合圖和巖心對比,以顯著巖性特征層(如泥質夾層﹑煤層﹑炭質層﹑礫石層等)確定深度校正量;其次是物性歸位,采用孔隙度曲線﹑電阻率曲線與巖心分析孔滲數據對比,確定精細的深度校正量(圖2)。
根據關鍵井巖心分析得到的巖性資料(巖石骨架礦物成分﹑粒度分析﹑膠結物與膠結類型﹑粘土礦物成分及含量等)結果來確定。以川西孝泉—新場氣田須二段為例:巖石類型較為復雜,既有石英含量很高的石英砂巖,也有巖屑含量高的富巖屑砂巖﹑鈣屑砂巖等,與須四段相比,另外一個顯著特征是長石含量較高的砂巖較為發育,組成巖屑長石石英砂巖﹑巖屑長石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等。據巖石薄片鑒定資料統計,碎屑物以石英為主,平均含量為73.9 %,其次為巖屑21.1%,巖屑成份包括凝灰巖﹑石英巖﹑花崗巖﹑板巖﹑泥巖﹑灰巖巖屑等。儲層砂巖膠結物以硅質為主。
粘土礦物及產狀:具巖心樣品X-衍射分析結果表明,須二儲層中的粘土礦物雖然含量不高(一般1~4%之間),但對巖石的物性影響較大,并在砂巖中普遍存在。須二儲層粘土礦物以伊利石為主,占65.35%,次為綠泥石33.6%,少量高嶺石。
因此,巖石體積模型選用多礦物巖性模型進行處理:如巖屑砂巖,采用ACCNL交會;鈣屑砂巖﹑灰質礫巖等,在井眼條件好條件下采用CNL-DEN交會;同時以巖心薄片鑒定的礦物體積含量或ECS測量結果對處理出的巖性剖面進行檢驗。
以新場氣田須二儲層為例,利用關鍵井巖心資料建立測井解釋模型。
孔隙度計算模型:
利用巖心測定孔隙度和測井多參數的分析,建立了須二段多參數孔隙度模型:

相關系數為R=0.7375。
滲透率計算模型:

相關系數為R=0.72
含水飽和度計算模型:
采用通常的阿爾奇公式計算含水飽和度:

其中的地區常數a﹑b﹑m﹑n是在實驗室測定不同飽和度巖石的地層因素和不同含水度條件下的巖心電阻率實驗分析數據來確定,地層水電阻率利用水樣資料確定。即: a=1,b=1.08,m=1.46,n=2.09,RW=0.025。
由儲層測井響應特征和所建立的測井解釋模型計算結果,結合地質錄井﹑巖心分析﹑試氣結果,在本區建立反映儲層綜合性質的巖性﹑物性﹑電性﹑含油氣性“四性關系”,從而建立適合本區儲層識別評價的綜合標準。由此對儲層進行橫向上研究。
對儲層進行油氣識別后,以關鍵井物性資料的孔喉結構﹑累積儲集能力丟失﹑毛管壓力等分析為依據,求出巖心物性孔隙度和飽和度下限,利用測井與巖心建立的巖電關系計算出測井孔隙度和飽和度下限,據此去掉儲層中無生產價值的低孔隙度﹑低滲透率和低含油氣飽和度的層段,進而計算統計出有效的儲層參數。由于儲層顯裂縫和微裂縫造成巖心滲透率和測井計算滲透率的較大差別,因此一般未選用滲透率做為下限標準。在測井下限標準基礎上,統計出儲層的有效厚度和孔﹑滲﹑飽等儲量參數。最后確定新場須二測井參數下限為:解釋POR測井=2.28%,Sw測井=59%。
在關鍵井中,一般都測有自然伽瑪能譜或化學元素俘獲﹑電成像和偶極聲波等特殊測井項目,通過對這些特殊測井資料在地質﹑工程方面的拓展研究應用,可以為地質家在儲量計算中和區域構造﹑地質研究方面提供更充分的依據。
本文表述了儲量計算中關鍵井的選取與測井綜合研究的一般工作方法和流程,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效果良好。
1儲量中通過關鍵井的選用有利于建立統一的油氣田測井資料刻度標準;
2通過對關鍵井測井資料﹑物性資料﹑地質錄井及測試資料的綜合研究,建立油氣田統一的“四性”關系和測井解釋評價技術方法﹑可靠的孔隙度﹑滲透率﹑飽和度等參數的測井解釋模型以及有效儲層下限的測井下限標準,提高儲量測井參數的計算精度。
3關鍵井特殊測井項目資料的綜合應用,對于解決儲量計算中的難點起到了補充作用,另外在地質﹑工程上的拓展應用,提高了測井資料的應用范圍,也為地質家在區域構造﹑地質研究方面提供更充分的依據。
4通過對關鍵井測井資料的綜合研究應用,可以在此基礎上確定適合本地區儲層測井解釋評價所需的測井系列。
[1] 雍世和、張超謨等. 測井數據處理與綜合解釋.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6
[2] 楊通佑,范尚炯等.石油及天然氣儲量計算方法[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
[3] 張守謙等. 成象測井技術及應用.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