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梅 周振坤 秦 楠
(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哈爾濱150001)
復發性口腔潰瘍又稱為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口瘡等。本病以具有明顯的灼痛感、纏綿難愈為特征。中醫認為本病屬于“口瘡”范疇,多與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內傷七情、勞倦過度等因素有關。近年來筆者采用火針治療40例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將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門診就診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火針治療組)40例,對照組(西藥對照組)40例。治療組中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齡(35.57±7.56)歲,平均病程(8.25±2.47)個月。對照組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齡(36.28±8.17)歲,平均病程(8.67±2.51)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復發性口腔潰瘍西醫診斷標準和分型標準[1]。中醫證型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復發性口腔潰瘍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為心脾積熱證。③本次發作病程≤3d。④口瘡至少每3個月發作1次以上。⑤年齡18~65歲。⑥自愿作為受試對象,并能接受火針治療,保證完成全過程。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西醫復發性口腔潰瘍或中醫復發性口瘡診斷的口腔潰瘍,如癌性潰瘍、感染性口炎、白塞病及其他潰瘍者。②有意妊娠或孕期、哺乳期婦女。③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④合并心腦血管、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器質性疾病及造血系統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⑤患有血友病、血小板減少癥及其他有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⑥年齡小于18歲或大于65歲患者。
治療組(火針組):選用28號不銹鋼針,針柄用布包裹,以不導熱為宜。施術時,在潰瘍部及其周圍用碘酒、酒精消毒,然后用5%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約2min后,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紅,左手固定患部,右手持針,迅速刺入潰瘍部及其周圍,然后立即將針拔出。每個部位1~3針。3d后復診觀察療效,并隨訪1年。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食物,忌煙、酒。
對照組(西藥對照組):口服維生素B2片,10mg/次,3次/日;維生素C片,200mg/次,3次/日,在第1次就診治療時,連續用藥3d后復診觀察療效,并隨訪1年。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1年以上無復發,口腔潰瘍愈合,局部無不適感;顯效:1年內口瘡復發,但年內復發不超過2次,且數量減少,程度減輕;有效:1年內復發次數較治療前明顯減少;無效:口瘡癥狀及潰瘍無明顯變化。
結果:治療組40例,治愈22例,顯效12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0%;對照組40例,治愈6例,顯效8例,有效10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60.0%。
火針療法,古稱“焠刺”“燒針”等,是將針在火上燒紅后,快速刺入人體,以治療疾病的方法。《靈樞·壽夭剛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靈樞·官針》云:“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張仲景《傷寒論》中有“燒針令其汗”,“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表里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等記載。直到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才正式定名為“火針”。《傷寒論》中也論述了火針的適應證和不宜用火針醫治的病候。《千金翼方》有“處癤癰疽,針惟令極熱”的論述。《針灸大成》記述最詳:“頻以麻油蘸其針,針上燒令通紅,用方有功。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于人。”火針是在針灸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是針與灸結合的精華,火針的治療作用是針灸不能取代的。火針療法從古至今經歷了數千年的積淀,已經形成鮮明的特色,具備確切的療效。
本病屬中醫學“口瘡”范疇,病因心脾積熱,氣沖上焦,發于口舌,或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而致。火針具有消腫、止痛、排毒、散瘀、生新的作用。火針以神速進針,通過穴位突發性升溫給機體傳遞神經、體溫刺激信息反應,從而加強機體對疾病免疫反應力,促進病灶修復。本研究臨床觀察表明,火針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療效明顯優于西藥對照組,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