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藝 陳艷萍 林麗珠 黃毅彬 黃種月 李培勇
(福建省安溪縣醫院,362400)
腺性膀胱炎是一種膀胱黏膜增生性病變。目前具體病因不明,雖經治療療效仍不滿意。近些年來,隨著臨床上膀胱鏡檢查和病理活檢技術的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檢出率有明顯的增加。現報道如下。
我院2007年5月~2013年10月共收治腺性膀胱炎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齡22~71歲,平均49歲;病程3個月~3年;有尿道刺激征30例,伴血尿10例,單純血尿4例,無癥狀5例。合并膀胱結石5例,膀胱腫瘤2例,前列腺增生6例,膀胱頸抬高2例。膀胱鏡檢:位于三角區20例,頸部、左右側壁15例,呈濾泡樣、乳頭樣、假柔毛樣改變,三角區充血并斑點樣改變及單純充血性改變。病理活檢均診斷腺性膀胱炎。
采用電切鏡行膀胱黏膜電切加膀胱灌注化療藥物。電切所有病變黏膜及相鄰的正常膀胱黏膜,切除深度為黏膜下層和淺肌層,病變嚴重者可切至深肌層。并發膀胱頸部抬高者行膀胱頸部電切術,并發膀胱結石者同時行鈥激光碎石,并發前列腺增生者行TURP術。膀胱電切術后留置尿管2d,術后1周開始灌注絲裂霉素40mg加0.9%氯化鈉溶液40mL,1次/周,共8次,以后改為1次/月,共10次。術后每3~6個月行膀胱鏡復檢。
隨訪5~24個月,平均10個月。35例患者中,30例一次性治愈,5例治愈后復發,再次治療后沒有復發。33例臨床癥狀減輕,2例無效,總有效率94.3%。術后每3個月復查膀胱鏡。應用絲裂霉素治療期間,血象無異常改變,肝、腎功能無明顯變化。30例患者手術后經絲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療3~6個月后,原有的尿路刺激癥狀、肉眼血尿基本消失;膀胱鏡檢查顯示膀胱黏膜較平整、血管紋理轉清晰,活檢未發現異常細胞。5例絲裂霉素灌注者于術后3~12個月復發,再行經尿道電切治療,重新施行絲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療,未見惡變病例。
腺性膀胱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認為與膀胱慢性炎癥、結石、尿路梗阻有關[1]。腺性膀胱炎好發于膀胱三角區、膀胱頸部及輸尿管開口周圍[2]。
腺性膀胱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及鏡下血尿等下尿路感染的癥狀,無特異性指征,主要通過病理活檢及專科膀胱鏡檢查對腺性膀胱炎進行鑒別確診。雖然B超檢查對該病的診斷有一定的幫助,但腺性膀胱炎的結節增生型和混合增生型在B超聲像圖表現與膀胱腫瘤極為相似,超聲鑒別有一定難度,常導致誤診。膀胱鏡下可把該病分為6型:乳頭狀瘤樣型,皰疹樣型,絨毛樣水腫型,慢性炎癥型,廣基蘑菇狀型和尖葉狀高聳的實體腫物型。上述6型在膀胱鏡下大多透亮光滑,血管很少(尤以腫物末端明顯)。這可與腫瘤水草樣不透明,有豐富血管,觸之易出血相鑒別。但確診還是要依靠病理結果。
腺性膀胱炎有多種治療方法,主要有經尿道膀胱電切術、激光燒灼術、卡介苗、絲裂霉素及其他抗癌藥物膀胱灌注等,均有一定的效果。對于乳頭狀瘤樣型、皰疹樣型、絨毛樣水腫型,如果病變范圍小(1~2cm),均可采用腔內手術,切除范圍應超過病變部位1cm,深度達黏膜下層,病變范圍大,則切到淺深肌層,術后給予藥物灌注。絲裂霉素為放線菌族中分離出的細胞毒類抗癌藥物,在細胞內通過還原酶活化,阻斷DNA復制,并使DNA降解,高濃度時對RNA和蛋白質的合成也有抑制作用。由于絲裂霉素相對分子質量較大,不易被膀胱黏膜吸收,術后用絲裂霉素定期膀胱灌注,可清除殘存病灶,預防復發及惡變。
綜上所述,經尿道電切,術后絲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療腺性膀胱炎,有助于膀胱上皮的組織學轉歸,是治療腺性膀胱炎的較好方法。
[1]陳志強,馬勝利,吳天棚,等 .腺性膀胱炎專題討論[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3,18(1):60-62.
[2]宋東奎 .腺性膀胱炎2228例文獻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6):3087-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