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醫院,467099)
為保持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優勢,提高中醫護理效果,規范中醫護理行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了重點專科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該方案在原先優勢病種護理常規的基礎上進行了優化,根據醫生的辨證施治,責任護士進行臨癥(證)施護、健康教育等方法,規范了優勢病種中醫護理常規的臨床應用,對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有一定作用。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中醫護理實踐的規范性及主動性,促進了中醫專科護理效果的不斷提升[1]。
選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9月胃脘痛患者96例,在中醫護理方案的指導下,采取中醫辨證施護,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
飲食停滯:暴飲暴食后,胃脘疼痛,脹滿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減,不思飲食或厭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飲食停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脘痛連脅,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得噯氣、矢氣則舒,遇煩惱郁怒則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脈弦。
肝胃郁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喜冷惡熱,得涼則舒,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少苔,脈弦數。
瘀血停滯:胃脘疼痛,痛如針刺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食后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濕熱中阻:胃脘疼痛,嘈雜灼熱,口干口苦,渴不欲飲,頭重如裹,身重肢倦,納呆惡心,小溲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胃陰虧虛:胃脘隱隱灼痛,似饑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飲,消瘦乏力,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光剝無苔,脈細數。
脾胃虛寒: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后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
1.胃脘疼痛: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持續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癥狀。
急性發作時宜臥床休息,給予精神安慰;伴有嘔吐或便血時立即報告醫師,指導患者暫禁飲食,避免活動及精神緊張。根據證型指導患者進行飲食調護,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煙酒。調攝精神,指導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轉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聽音樂等。遵醫囑穴位貼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樞、氣海等。遵醫囑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根據病情需要,可選擇脾、胃、交感、神門、肝膽、內分泌等穴位。遵醫囑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2.胃脘脹滿:觀察脹滿的部位、性質、程度、時間、誘發因素及伴隨癥狀。
鼓勵患者飯后適當運動,保持大便通暢。根據食滯輕重控制飲食,避免進食過飽。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郁怒、悲傷等情志刺激。遵醫囑穴位貼敷,取穴:脾俞、胃俞、腎俞、天樞、神闕、中脘、關元等。遵醫囑穴位注射,取穴:雙側足三里、合谷。遵醫囑艾灸,取穴:神闕、中脘、下脘、建里、天樞等。腹部按摩:順時針按摩,每次15~20min,每日2~3次。
3.噯氣、反酸:觀察噯氣、反酸的頻率、程度、伴隨癥狀及與飲食的關系。
指導患者飯后不宜立即平臥,發作時宜取坐位,可飲用溫開水;若空腹時出現,應立即進食以緩解不適。忌生冷飲食,少食甜、酸之品,戒煙酒。指導患者慎起居,適寒溫,暢情志,避免惱怒、抑郁。遵醫囑穴位注射,取穴:雙側足三里、內關。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脘、內關等。遵醫囑艾灸,取穴: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神闕等。
4.納呆:觀察患者飲食狀況、口腔氣味、口中感覺、伴隨癥狀及舌質舌苔的變化,保持口腔清潔。
定期測量體重,監測有關營養指標的變化,并做好記錄。指導患者少食多餐,宜進高熱量、高優質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忌肥甘厚味、煎炸之品。遵醫囑穴位按摩,取穴:足三里、內關、豐隆、合谷、中脘、陽陵泉等。遵醫囑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根據病情可選擇脾、胃、肝、小腸、心、交感等穴位。
1.飲食指導:飲食以質軟、少渣、易消化為原則。烹調以蒸、燉為佳。戒煙酒、濃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和壅阻氣機的南瓜、甘薯、土豆等品。脾胃虛弱者應益氣健脾,用山藥60g,切碎煮粥,1日分食。胃陰不足者宜滋陰養胃、清熱潤燥,用山藥百合大棗薏苡仁及大米適量共煮粥食用。脾胃虛寒者宜健脾散寒、溫胃止痛,可食生姜粥、紅棗粥,或用砂仁、白胡椒、生姜數片及適量羊肉共煮湯服食。肝氣犯胃者宜補益脾胃、調理中氣,用瘦豬肉與黑木耳同炒后食用。食積者可食蘿卜粥。
2.情志調理:責任護士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指導其保持樂觀情緒。針對患者憂思惱怒、恐懼緊張等不良情志,指導患者采用移情相制療法,轉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針對患者焦慮或抑郁的情緒變化,可采用暗示療法或順情從欲法。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勵病友間多溝通交流疾病防治經驗,提高認識,增強治療信心。指導患者和家屬了解本病的性質,掌握控制疼痛的簡單方法,減輕身體痛苦和精神壓力。
3.用藥護理:中藥湯劑一般宜溫服。脾胃虛寒或寒凝氣滯者,中藥湯劑宜熱服。服制酸藥物應選擇餐后1~2h;胃黏膜保護藥宜在進餐前1h;含鐵劑藥物忌用茶水送服;成藥或藥片宜研碎或嚼碎吞服,對胃出血者尤應注意;診斷未明確前忌用麻醉性止痛劑,以免掩蓋病情。
通過開展辨證施護、實施中醫護理技術和中醫個體化健康指導,70%以上的患者認為中醫護理配合治療對改善胃脘痛的主要不適癥狀有良好的護理效果。
中醫護理技術是中醫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疾病的常見癥狀護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不同證型胃脘痛患者進行中醫辨證施護,并結合護理效果分析評價,患者易于接受,主動性高,且操作方法簡單,臨床易于實施。同時,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在臨床護理中的實施,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和滿意度,促進患者的康復,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
[1]郭敬,周姣媚,陳揚,等 .肺癌中醫護理方案臨床應用實踐[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