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
針刺太沖、膻中穴治療肝郁氣滯證1例
田宇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
太沖穴膻中穴肝郁氣滯證
患某,女性,78歲,退休,2012年1月16日初診。20 d前與人爭吵后出現前胸及脅肋部脹悶。刻診:情緒抑郁,善太息,前胸及脅肋部脹悶不適,似有氣體走竄,伴有噯氣、呃逆、吞酸嘈雜,噯氣、矢氣后脹悶不適可減輕。睡眠尚可,不思飲食,二便尚調。舌淡紅,苔薄黃,脈弦。患者既往高血壓病史。查體BP 150/80mmHg,HR 80次/min,律齊,雙肺聽診呼吸音清,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雙下肢不腫。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肝功能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辨證:肝郁氣滯證。治則:調氣解郁,疏肝和胃。治療:取穴:膻中、太沖(雙側)。操作:針具選用直徑0.25mm,長40mm毫針。膻中穴平刺1寸,行呼吸瀉法,持續行針1min。雙側太沖穴直刺1寸,行捻轉瀉法,持續行針1min。兩穴均留針5min。治療第1日,行針過程中,患者出現連續噯氣、矢氣,聲音響亮,前胸及脅肋部不適即刻減輕,胸中有豁然開朗之感。治療第2日,行針過程中亦出現連續噯氣、矢氣,聲音不及前1 d響亮,前胸及脅肋部脹悶不適已明顯減輕,食欲好轉。治療3 d后,一切癥狀消失。囑其清淡飲食以養脾胃。6個月后隨訪,未再復發。
按:患者具有前胸及脅肋部脹悶不舒為氣滯證的表現。肝失條達,故情緒抑郁,善太息;肝失疏泄,肝氣橫逆犯胃,胃氣上逆則呃逆、噯氣,胃不受納,故吞酸嘈雜、不思飲食;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為氣郁化火之象。故辨證為肝郁氣滯證。治以調氣解郁,疏肝和胃。該患者年老體弱,取穴宜少宜精。
《內經·舉痛論》云“百病皆生于氣”。該患者因情志不暢而氣積于胸與脅,所以治療上以調氣為主。太沖穴為肝經輸原穴,具有舒達肝氣之效。《靈樞·海論第三十三》曰“膻中者為氣之海”,具有寬胸理氣,調暢氣機之功。兩穴配伍,通降順氣,肝氣得疏,氣機得調。現代臨床試驗證明,“肝郁”動物交感神經節后皮膚縮血管神經緊張性明顯升高,導致血壓升高,促進血瘀過程的發展,其心肌細胞的電興奮性也明顯下降;肝郁氣滯可通過情緒應激對垂體-交感-腎上腺進行影響,從而造成血瘀[1]。
研究表明針刺太沖穴能調節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和內皮素的含量,保護和修復血管內皮細胞,從而具有降低血壓的療效;針刺太沖穴可影響多個腦區功能的變化,并作用于與抑郁癥情感調節相關的腦區,這可能是針刺治療抑郁癥的機制[2-3]。膻中穴的解剖部位屬于肋間神經分布區,刺激該穴后所產生的神經沖動刺激腦干網狀系統,影響心血管神經的調節中樞,可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量;刺激膻中穴的信號,提高了該區植物神經功能,可使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擴大,心肌的血液供應得以改善[3]。以上現代臨床研究結果為選擇該組穴位治療本病提供了相關依據。
[1]李鳳文,須惠仁,張問渠,等.肝郁氣滯血瘀的臨床和實驗研究[J].中醫雜志,1991,24(10):46-48.
[2]吳遠華,朱廣旗,林興友,等.針刺曲池、太沖對高血壓病患者血中ET和ACE的影響及療效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24(12):1080-1083.
[3]易洋,徐放明,謝鵬,等.針刺太沖調節抑郁癥腦功能的靜息態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2):369-373.
[4]鄧集榮,劉涌,李可智.點按膻中穴致心電圖ST段、T波改變在心臟神經官能癥與冠心病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按摩與導引,1998,13(2):6-7.
R245.3
B
1004-745X(2014)01-0021-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1.010
2013-07-12)
·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