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航 張國榮
(1.山東省青州市中醫院,山東 青州 262500;2.山東省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山東 青州 262500)
手法復位紙殼外固定治療掌骨干骨折28例
周志航1張國榮2
(1.山東省青州市中醫院,山東 青州 262500;2.山東省濰坊市益都中心醫院,山東 青州 262500)
掌骨干骨折手法復位紙殼外固定
掌骨干骨折是手部常見的骨折之一,多由直接暴力引起,臨床上掌骨干骨折多發生在第3、4、5掌骨。筆者對28例掌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復位紙殼外固定治療,收到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28例閉合骨折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16~54歲;第3掌骨干骨折8例,第4掌骨干骨折12例,第5掌骨干骨折6例,第4、5掌骨干雙骨折2例,骨折后均在當日就診。
1.2 治療方法(1)復位方法。一般復位不需要麻醉。患者取坐位,助手握持前臂,術者用一手握患指作拔伸牽引,另一手拇指在對抗牽引下用力向下按壓骨折突起處以便矯正骨折端向背側成角,然后用食指和拇指在骨折兩旁自掌側與背側擠壓分骨矯正側方移位。(2)固定方法。掌骨干骨折復位后,在背側兩相鄰掌骨間隙各放置用繃帶制成的分骨墊,防止其側方移位。然后在骨折突起部放置小棉壓墊,防止向背側成角。最后用雙層硬紙殼作為掌骨板,內襯棉墊覆蓋于手掌的掌側和背側,用2條膠布環周固定,膠布條應有一定的拉力和緊張度,用繃帶加強固定。手法復位外固定后3 d及10 d各復查X光攝片1次以便調整夾板及觀察骨折斷端是否有移位。
1.3 療效標準(1)復位標準。根據復位情況自擬標準。優:骨折解剖對位,脫位復位,功能完全恢復正常。良:骨折端近解剖對位,功能恢復正常。可:骨折端功能對位,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差:脫位復位,骨折成角大于15°,旋轉大于10°,傷肢功能受限大于30%。(2)臨床療效標準按TAFS評分標準執行[1]。
2.1 復位情況本組28例患者中,優18例,良8例,可2例,差0例,優良率92.86%。
2.2 臨床療效固定時間為24~42 d,拆除紙殼外固定后進行功能鍛煉,平均隨訪6個月。TAFS評分結果顯示:優16例,良11例,差1例,優良率為96.43%。X線顯示骨折愈合時間為4~8周,其中1例患者出現短縮畸形,但功能尚可。
掌骨干骨折類型多為橫形、斜形、螺旋形或粉碎形,骨折后因受骨間肌及蚓狀肌的牽拉作用,骨折端向背側成角畸形,因此合理、有效的固定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手部的軟組織較少,因此大多數骨折通過手法復位加外固定都可獲得滿意的療效,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只在必要時施行[2]。掌骨干骨折手術適應癥包括:掌骨干開放性骨折、多發性骨折以及骨折不穩定、骨折復位不佳者[3],而適于紙殼外固定的掌骨干骨折,應為橫形骨折、移位較輕的斜形骨折或軟組織損傷程度較輕的粉碎骨折。注意在固定過程中掌側的掌骨硬紙板必須抵住掌骨頭,以克服因骨間肌收縮造成的掌骨頭下垂[4]。復位固定后,患者不可作伸直及握拳活動,為便于局部消腫,可保持上肢懸吊位。臨床愈合時間一般在4~6周,此后可解除紙殼外固定逐步加強手指和腕關節的功能活動鍛煉,并且可局部外用海桐皮、伸筋草等舒筋活血類藥物熏洗作為輔助治療,以防止關節僵硬和疼痛。紙殼不僅具有很好地可塑性、韌性和彈性,而且還有一定程度的通透性,便于皮膚表面散熱。其質地較輕,便于患者出入行走,從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紙殼外固定還能被X線穿透,便于更好地讀片復查,這點比石膏外固定有明顯的優越性。從筆者觀察的28例患者來看,除了嚴格把握紙殼外固定的適應證外,對斜形骨折中骨折線長短的把握也顯得尤為重要,本觀察中有1例患者為第4、5掌骨干雙骨折患者,考慮斜形骨折線較長,從而發生短縮畸形。因此把握對骨折線長度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總結臨床實踐,甚至細化到多長才更適合紙殼外固定,避免明顯旋轉短縮畸形,甚至影響患手的功能恢復。總之,這種方法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有效,還可以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避免手術治療,患者易于接受。
[1]顧玉東,王澎寰,侍德.手外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66.
[2]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1:517-521.
[3]戚煒,闞世康.掌骨骨折治療[J].實用手外科雜志,2002,12(4):221.
[4]畢榮修.中西醫結合骨傷診療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49.
R274.1
B
1004-745X(2014)01-0050-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1.023
2013-05-19)
·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