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蒴 劉 虹付美芳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073)
陳寶義教授運用活血化瘀法辨治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的經驗
楊 蒴1劉 虹2△付美芳1
(1.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073)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活血化瘀法陳寶義經驗
陳寶義教授從事兒科臨床工作近50載,對于小兒病毒性心肌炎進行了深入研究。陳教授認為病毒性心肌炎總屬本虛標實之證,在其病變過程中,無論是熱毒壅滯血脈還是心之氣、血、陰、陽之不足,都會導致心脈瘀阻的病理變化。因此在治療上,應抓住這一基本病機,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病情階段、病變特點,及臨床表現分別施以清熱解毒散瘀,養血通脈,理氣寬胸通脈之法,用于臨床屢獲良效。現摘要介紹如下。
陳寶義教授認為熱毒之邪是心肌炎的致病主因。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易于感受溫熱毒邪,毒熱逆傳于心,犯及營血,血與熱毒互結,形成熱壅血滯之證。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在本病急性期開始時,除了發熱、微惡寒、咽紅腫痛、咳嗽、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原發病癥狀以外,可出現諸如胸悶憋氣、心悸不寧、心前區疼痛、口唇發青,舌質隱青或有瘀斑,脈象三五不調或結代、心臟擴大等心血運行不暢之證。臨證時,在著重辨治原發病的同時,應注意護顧心臟,旨在防止病情傳變。治宜清熱解毒為主,兼以涼血化瘀,養陰復脈,以期達到祛邪匡正的目的。臨證時,若屬風熱邪毒上犯,常以陳氏經驗方清心解毒湯(金銀花、連翹、野菊花、大青葉、梔子、生地黃、玄參、赤芍、黃連、黃芪、甘草等)。若為濕熱邪毒內侵,則以藿連湯化裁清熱利濕,解毒散瘀,藥用藿香、川連、苦參、葛根、厚樸、郁金、山楂、丹參、甘草等。
陳教授認為熱毒侵心之后,易耗氣傷陰。心主血脈,心氣(陽)虛,則勢必造成血運無力。心陰(血)虛,易導致血行滯澀,心脈瘀阻。瘀血既成,阻滯脈絡,進一步使氣血滯澀不暢,加重病情,即所謂的虛可致瘀,瘀亦可夾虛。另一方面若病程遷延日久,心陽虛衰使心脈失于溫煦鼓動,氣血運行不利,血脈澀滯不通,則更能導致心脈瘀阻。患兒可見心中刺痛,心悸怔忡,胸中窒悶,自汗盜汗,面色暗滯,唇甲青紫,心臟擴大,舌質隱青或有瘀斑,舌苔薄,脈澀或弦細或結代促等。此時由于“宗氣不行,血為之澀”,心搏無力,血運滯澀,亟需配伍活血化瘀之品達到強心復脈的目的。故采取活血通脈,益氣養陰法標本同治。方用陳氏自制通脈方(當歸、三七、赤芍、姜黃、山楂、降香)加減。臨證時,若氣陰兩虛明顯者,加太子參、玉竹、麥冬、五味子以加大益氣養陰力度。若陽氣虛衰較重者,癥見面色蒼白,四肢發涼,心悸氣短,自汗盜汗,頭暈乏力,舌質淡或暗紫,苔薄白,脈遲緩無力或結代、遲澀。則以益氣溫陽,活血復脈為治法,常用陳氏溫陽復脈飲(黨參、桂枝、淫羊藿、制附子、炙麻黃、細辛、黃芪、丹參、等),兼血瘀氣滯,加川芎、降香、枳殼、香附;兼痰濕內阻,加半夏、瓜蔞、茯苓、陳皮、郁金。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在心肌炎病程中,可因心脈瘀阻日久不復,肺氣不宣,氣郁生痰,內阻心肺,致使氣血運行不暢而心脈瘀阻,同時瘀血亦能加重痰氣互結,胸痹不宣。臨床見有面色青灰,胸悶氣短,或長出氣,肢體困倦,胸背疼痛,舌暗苔膩,脈弦緩或澀等,每遇情緒波動而癥狀加重。治宜理氣化瘀,寬胸宣痹。治療常以陳氏經驗方舒心通脈飲(蘇葉、厚樸、瓜蔞、半夏、茯苓、陳皮、降香、丹參、川芎、甘草)加減。瘀血癥狀較重,唇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者,可選用桃仁、紅花。臨床之際可適當配伍柴胡、砂仁、薤白、沉香等理氣之品,胸痛明顯或脈律慢而不整可配伍桂枝、太子參溫陽益氣復脈,兼氣虛,加黨參、黃芪、白術。
4.1 驗案1王某,男性,12歲。2010年8月27日初診。患兒20 d前發熱同期出現胸悶、憋氣。2 d后熱退,仍間斷乏力、憋氣。外院予抗感染、營養心肌治療,效果不明顯。查體見:咽紅充血,雙側扁桃體Ⅰ°腫大,心音低頓,律齊,心率:56次/min,雙肺(-),舌紅苔薄黃,脈細緩。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超聲心動圖示左心房輕度擴大。Holter示心動過緩,平均51次/min。心肌酶45U/L。診為心癉(熱毒證)。治以清熱解毒,兼活血養陰。方用自擬清心解毒湯加減:野菊花12g,連翹12g,黃芩15g,桔梗10g,虎杖10g,炙黃芪15g,赤芍10g,丹參15g,川芎10g,郁金10g,玄參12g,牡丹皮10g,茯苓15g,玉竹15g,北沙參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另服通脈口服液(當歸,山楂,三七,降香,郁金,赤芍)每次25mL,每日2次。治療2周,患兒自覺癥狀明顯減輕,心率升至66次/min,Holter(-),心肌酶(-)。停用清心解毒湯,單用通脈口服液治療1月后患兒自覺癥狀消失,復查超聲心動圖示正常。
按:患兒外感熱毒之初,即伴見胸悶、憋氣,胸悶、脈細緩。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超聲心動圖示左心房輕度擴大,其病機關鍵為熱毒留戀,壅滯血脈,心脈不暢,發為心癉。證屬本虛標實,熱毒未去,正氣已傷,瘀血漸生。故治以清熱解毒,散瘀通脈。方用野菊花、連翹、黃芩、虎杖等清熱解毒,涼血瀉火;加川芎、赤芍、郁金、丹參、牡丹皮活血理氣散瘀;炙黃芪、炙甘草補益心氣;沙參、玉竹益氣養陰;茯苓健脾寧心安神;桔梗、玄參清熱養陰利咽。諸藥合用,清熱解毒乃對因之治,清除毒熱可以防止心之氣陰的進一步損傷,散瘀的目的在于疏通經脈,以利于熱毒的消散。
4.2 驗案2李某,男性,10歲。2009年1月20日就診。患心肌炎3年余,經常出現乏力、心悸、胸悶、胸痛、頭暈、多汗等癥狀。體檢:面色蒼白少華,精神倦怠,咽稍紅,雙肺(-),心音略低,心律不齊,心率52次/min,腹軟。舌質淡胖暗,苔白膩,脈濡緩無力。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Ⅱ度Ⅰ型竇房傳導阻滯。24 h動態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律不齊,心動過緩,Ⅱ度Ⅰ型竇房傳導阻滯。超聲心動圖示左心室擴大,室間隔運動幅度減低。心肌酶正常。診斷:遷延性心肌炎(心陽不足,痰瘀留滯證)。治以益氣溫陽,化痰逐瘀為法,藥用黃芪12g,制附子9g,炙麻黃5g,桂枝10g,淫羊藿10g,瓜蔞15g,半夏、陳皮、郁金各10g,丹參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次。治療4周,患兒自覺癥狀消失,四肢溫,心率升至64次/min,竇房傳導阻滯明顯減少。繼以原方化裁調治1年3個月,患兒一般情況良好,無不適癥狀,心率始終維持在60~96次/min,心電圖與超聲心動圖均恢復正常。
按:患兒病情遷延不愈,造成心之氣陽虛損,使心脈瘀阻。痰濁郁結,胸痹不宣。治以益氣溫陽,化痰逐瘀。方中桂枝、附子、麻黃、淫羊霍補心腎而助陽氣、散寒結而通經脈,黃芪、炙甘草、丹參、郁金益氣活血復脈,瓜蔞、半夏、陳皮寬胸化痰。
綜上所述,陳寶義教授認為心脈瘀阻既是其病理變化的基本轉歸,也是臨床較為常見的辨證類型。在發病的不同階段,熱毒壅滯、心虛血澀、氣滯血凝都可導致心脈瘀阻的出現。在治療上分別確立了清熱解毒散瘀,養血通脈,理氣寬胸通脈的治療原則,達到了標本同治、邪祛正復的目的,并取得了良好療效,其經驗值得借鑒。
R249.8
A
1004-745X(2014)01-0076-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1.036
2013-06-05)
△通信作者
·專家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