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安洛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湖北 武漢 430077)
信息產品、信息市場的演進與信息服務
○譚安洛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湖北 武漢 430077)
產品和市場的含義,先是從物質產品、物質市場到信息產品、信息市場的豐富,再到后者的演進與劇變,實在是迅雷不及掩耳,人們在科技、經濟、社會、乃至生活中顯然難以招架。本文詳細分析了信息產品和信息市場的演進歷程,最后提出信息服務是核心。
信息產品 信息市場 信息服務
信息產品是在信息化社會中產生的以傳播信息為目的的服務性產品,新聞產品、媒體產品、廣告、軟件產品、網站產品等是信息產品的主要內容。信息市場是以提供各種信息來滿足用戶需要的信息交換的場所。
產品設計一直以來都是以“物質”作為研究對象,在以信息和服務為主要商業競爭力的“非物質”社會,產品設計的作用和側重點發生了轉移,傳統意義上局限于點線面等物質形態的設計內容正受到挑戰。
信息產品可分為有形信息產品和無形信息產品。有形信息產品是必須依附于物質載體存在的信息產品,也可稱之為信息物品。有形信息產品又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其內容不隨物質載體形態的轉換而改變的信息產品,如科技信息產品、經濟信息產品等,絕大多數有形信息產品都屬于這一類;第二類是因物質載體形態的轉換而改變其內容的信息產品,如工藝、美術方面的信息產品。
無形信息產品是指無固定物質載體的信息產品,它是伴隨互聯網和現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應運而生的。這類信息產品是可以脫離物質載體而存在的,或者以人腦為貯存載體,或者以聲波、電磁波、數字化形式存在的一種特殊的信息產品。在課堂教學、廣播電視服務、口頭咨詢服務中,用戶只能得到無形的信息。
非物質社會是以計算機為核心技術,以信息為主要資源,以服務為主要消費對象的社會;非物質化是受物質文化影響而呈現出的某些共同特征的趨勢。無形信息產品就是一種非物質化產品,且這些產品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數字產品就是信息內容基于數字格式的交換物,包括:內容性數字產品、交換工具型數字產品、數字過程及服務。數字產品具有不易破壞性、可改變性、可復制性等特征。
不易破壞性。數字產品的存在依托于一定的物質載體,物質可損壞,而數字產品本身不易被破壞。只要數字產品能被正確地使用和存儲,無論反復使用多少次,數字產品的質量都不會下降,沒有耐用與不耐用之分。
可改變性。數字產品的內容可以改變,它們很容易被定制或隨時被修改,生產商不能控制其產品的完整性。數字產品一旦被下載,就很難在用戶級上控制內容的完整性,盡管可以驗證數字產品是否被改過,如加密技術和數字簽名,但程度和范圍都非常小。
可復制性。大量的信息產品都具有可復制性,但這里特指復制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的可復制性。這一方面給數字產品生產者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另一方面又為數字產品的盜版活動提供了邊際生產成本低廉的制造基礎,從而給數字產品生產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網絡產品是以網絡為載體的信息商品,可以用專門網站提供的搜索引擎來查找,繼而消費。網絡信息產品不但具有一般信息產品的內在特征,它還有一些更為獨特之處:及時性、低成本性、易被知性、充分共享性、可追溯性。
數碼產品以電子技術和軟件為產品的核心部分,大部分功能由軟件完成,“非物質化”特征在此類產品中最明顯,也以最直接的方式體現出來。
有數字或網絡功能的產品以智能家電、智能化汽車等產品為代表。此類產品是傳統產品的“數字版”,數字技術優化了傳統產品的功能,為其提高了附加值,使產品的局部直接體現“非物質化”特征。
概念性產品如概念手機、概念汽車、概念手表等。試圖顛覆傳統產品的理念,探索未來趨勢的產品大多呈現概念性的“非物質”特征。
前已敘及,信息市場是以提供各種信息來滿足用戶需要的信息交換的場所,信息市場有多種類型。一是供需對應型市場,即由單一的信息供求雙方就某個具體問題而進行的信息交換市場;二是網絡咨詢型市場,即信息生產經營機構或咨詢機構同時為許多信息需求者服務的信息市場;三是大眾傳媒介型信息市場,即以大眾傳播手段傳播的信息交換市場;四是科技成果信息市場,即由一種專利機構或科研機構或科研成果信息所有者直接從事的信息交換市場;五是通信信息市場,即通過電話、電報、電傳等現代化手段進行交換的信息交換市場。由于互聯網的發展和沖擊,社會的發展變化,信息市場也在發生變化。
從2004年開始,分類信息網站風靡市場。但據中國軟件資訊網報道,國內目前的分類信息網站主要有三個:58同城、趕集網、百姓網,他們盡相搶占國內分類信息市場。
前不久,58同城網CEO姚勁波先生對外宣稱“傳統分類信息網站已死”,傳統分類信息網站無法解決信用體系、及時溝通、位置服務等問題。58同城網的新戰略是繼續向“生活服務平臺”轉型,趕集網和百姓網則加快深耕垂直細分領域。
根據CN IT-Research(中國IT研究中心)監測數據,2014年6月5日—11日,58同城網的日均PV為54210000,趕集網為49140000,百姓網為7200000,58同城網是趕集網的1.1倍,是百姓網的7.5倍;另外,58同城網的日均UV是趕集網的1.8倍,是百姓網的4.6倍。三方網站日均頁面瀏覽量如圖1所示。

圖1 網站日均頁面瀏覽量
與其他行業的前三強不一樣,趕集網、百姓網和58同城網的差距比較大。CN IT-Research(中國IT研究中心)分析師認為,對于差距較大的趕集網、百姓網而言,選擇垂直領域突圍是比較現實的方式。
2014年,趕集網集中進攻在線招聘這一垂直領域,目標是兩年內在線招聘營收超15億元,全面趕超前程無憂。
百姓網企圖通過免費戰略從對手的盤子搶食。其針對營業收入超過50%以上的產品,包括最賺錢的房產、招聘類目,對用戶免費開放。據其透露的數據顯示,免費模式推行一個月后,每天有數千人級的流量增加,目前已有近10萬用戶在使用房產管家和招聘管家。
從模式來看,百姓網創始人王建碩認為,58同城網和趕集網走的是以極高的成本和收費運營模式;百姓網走的是更貼近Craigslist的輕模式,“所有的成本加在一起也就不到100人的團隊,極低的服務器成本,幾乎為零的廣告費用。”
業內人士認為,58同城網在行業內已經形成一定的壟斷地位,但是單純地向商家賣廣告很快會觸到天花板,這也是他們現在走差異化往線下縱深發展的原因之一,短期內不會發生并購,但趕集網和百姓網的生存空間將進一步受到擠壓。
現實經濟和生活中,信息不對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市場參與雙方中的一方擁有另一方所沒有的信息就是非對稱信息。信息不對稱理論由于能夠很好地反映市場博弈的本質而得到廣泛的關注、研究和應用。
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典型的不對稱信息市場。由于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消費者處在不同的立場和地位上,掌握的信息和權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各方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在各個層面上開展靜態和動態的博弈。房地產商對商品房的定價選擇與消費者的決策,構成信息不完全的動態博弈。政府的策略行為可以引導市場的發展方向。
不對稱信息市場是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社會分工以及專業化的發展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信息不對稱對任何經濟市場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在證券市場,主要是股票市場,信息不對稱對市場參與者的影響和作用又是其他市場所不能比擬的。正是信息決定著股票的市場價格,決定著投資者的行為,因而股票市場的信息是否對稱,直接影響到股票市場功能的發揮和市場效率。
中國股票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比歐美成熟股市要嚴重得多。中國股票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造成了一級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在二級市場上造成了股票的“逆向選擇”和嚴重投機行為。因此,應該加強監管、增大懲罰力度,從而減少上市公司信息不披露或延期披露、虛假披露的現象。
信息服務是信息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信息管理學和信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和領域,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戶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項活動。信息服務活動通過研究用戶、組織用戶、組織服務,將有價值的信息傳遞給用戶,最終幫助用戶解決問題。從這一意義上看,信息服務實際上是傳播信息、交流信息,實現信息增值的一項活動。
“信息服務”是應有之意,信息產品、信息市場的演進與變化,更彰顯信息服務的重要性和深廣度。
服務型經濟的到來使得出售服務成為未來企業的必然趨勢,用戶得益的是績效。使用CDMA的用戶,購買的是聯通公司的服務產品,手機只是“贈送”;Dell出售的不僅僅是電腦,而是“系列售后服務”;惠普的“手”系列廣告,通篇沒有出現電腦的實物,而是敘述了所有用電腦可以做到的事情。這都充分說明了用戶對產品的訴求點在于其提供的信息和服務。很多曾經以硬件為主營業務的大型企業(如IBM、EPSON等),其目錄里看到的是“產品&解決方案”,公司的產品圍繞“解決方案”而成,產品會隨時根據客戶的需要而改變或重新設計,產品成為服務的一部分而出售。
信息服務業是利用計算機和通信網絡等現代科學技術對信息進行生產、收集、處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和利用,并以信息產品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專門行業的綜合體,是服務者以獨特的策略和內容幫助信息用戶解決問題的社會經濟行為。信息服務業主要有三大類:信息傳輸服務業、信息技術服務業、信息資源(信息內容)產業。
信息服務業是信息產業中的軟產業部分,包括系統集成、增值網絡服務、數據庫服務、咨詢服務、維修培訓、電子出版、展覽等方面的業務。其信息服務主要包括網絡信息服務和專業計算機服務兩大塊。網絡信息服務主要是通過互聯網提供的信息服務,包括互聯網接入服務、互聯網內容服務、網絡應用服務等;專業計算機服務包括系統集成、咨詢、培訓、維護和設施管理等服務。
服務業是“綠色產業”,尤其是現代信息服務業,它的知識、技術密集程度高,對傳統原材料消耗卻很少。在目前看來,只有加大現代信息服務業的投入,用“軟性投入”替代工業經濟模式中能源、資源等“硬性消耗”,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除此之外,發展現代服務業所帶來的高盈利、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人才,也是世界各國重視該行業的重要理由。
[1]桂學文、婁策群:信息經濟學[M].科學出版社,2008.
[2]琳達:新華網北京軟件頻道[EB/OL].2014-06-12.
劉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