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段敏
(內蒙古中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宋一亭教授治療慢性充血性心衰經驗
張晶段敏
(內蒙古中醫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宋一亭 心衰 經驗
宋一亭教授,從醫50余年,系國家第2批、第4批、第5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長期從事中醫內科臨床醫療與科學研究工作,中醫理論淵博深厚,尤其在中醫心血管疾病的診治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自己的臨床診療特點。
慢性充血性心衰具有預后差,死亡率高的特點[1],是多種器質性心臟病的終末階段[2]。該病患者生存質量差,病情極易反復[3]。在跟師過程中筆者發現應用中醫的辨證治療,可以明顯改善心衰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阻止病情的反復。宋師在治療慢性充血性心衰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而且在臨床中取得良好的療效,筆者有幸跟隨宋師學習,稍有心得,現總結宋師對慢性充血性心衰治療經驗與同道分享。
本病屬中醫“胸痹”、“心悸”、“水腫”、“喘證”等范疇。該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病因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亦或勞累、大量飲酒、暴食等因素,而使本病誘發或加重。病機較為復雜,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機理為本虛標實,本虛為心腎陰陽氣血虧虛,尤其以心腎陽氣虛衰為主。標實為水飲停滯、痰濁壅塞、瘀血阻滯。涉及肺、脾、肝臟,病證表現是水腫、瘀血。根據病理階段的不同,病變臟腑側重不同,病機也稍有不同。本病一般發生于大病久病之后。此時脾腎陽氣虛衰,既不能溫養心脈,也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為飲,飲邪上犯,心陽被遏,可發為胸痹、或心悸。腎陽氣虛衰,腎不化氣行水,水濕泛溢,或氣不歸元,納攝失常,則可發為喘證、水腫[4]。
1.1 從腎陽虛衰分析來看 腎陽虛衰,溫煦失職,腎不化氣行水為本,水液代謝功能失調為標。腎乃先天之本,水火之臟,臟腑陰陽之根,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陽虛衰,腎不化氣行水,水濕泛濫,泛溢肌膚,尿量減少,體液增加,體循環淤血,是加重心臟負荷的一個病理機制。腎的陽氣虛衰,水寒射肺,痰濕壅滯,而使虛衰的陽氣不能宣發,可致肺氣不宣,同時又因腎氣虛,腎的納攝功能失常,癥見吸多呼少,吸氣困難,動輒氣喘,咳唾、喘息不得臥,表現為肺循環淤血,亦是加重心衰的一個病理機制。腎陽虛導致脾陽虛,脾失健運,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加重水液內停,更加重體循環淤血;且因脾胃功能障礙,胃腸道淤血,不能攝入,后天之本功能喪失,亦可使心衰加重,所以脾陽虛、脾胃功能障礙也是加重心衰的一個病理機制。
1.2 從心的陽氣虛衰來分析 心之陽氣虛衰可分為心氣虛、心陽虛衰兩個方面。心氣虛表現為心氣不足,功能衰退的病理變化,其特點為運血無力和心神不足。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則心力、心律、心率有所改變,血脈失充,血行無力,心神失養,則心神不寧,癥見心悸氣短、動輒尤甚,所以心氣虛為心衰的一個病理機制。心陽虛衰表現為虛寒內生,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其病機特點為虛寒內生,血行不暢,心神不足。心陽虛衰,不能溫煦,則虛寒內生。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血脈失于陽氣溫煦,則血行不暢,甚則寒凝血瘀,故心衰患者顏面口唇紫紺、舌紫暗。心神失于陽氣鼓動振奮,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減弱,見胸憋悶,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寒肢冷,所以心陽虛衰為心衰的另一個病理機制。心衰患者陽氣虛衰,衛陽不能固攝,所以易外感,而感冒也可加重心衰。
根據本病的標本虛實,陰陽、氣血、邪正盛衰的不同,治療亦靈活采用標本同治,攻補兼施,扶正祛邪之法。但治療大法是補陽益氣,利水消腫,佐以活血化瘀,宣肺平喘,健脾養胃。方用參附湯合五皮飲加減。本病病機為心腎陽虛衰,溫煦失職,腎不化氣,水濕泛溢肌膚,癥見水腫,腰以下為甚,尿量減少,形寒肢冷。心的陽氣虛衰,無力運血,則胸悶、心悸、氣短、血瘀。根據病機要點,治療用參附湯加五皮飲,佐黃芪、白術、車前子、澤瀉、葶藶子、桔梗、細辛、地龍、水蛭等,以溫補元陽、益氣、利水、消腫、健脾、止喘、消瘀。五皮飲去大腹皮用冬瓜皮,《滇南本草》注本藥“止渴、消痰、利小便”。《藥性切用》則注該藥“行皮間水濕,善消膚腫”。在此用以增加利水消腫之效,兼治喘滿;用茯苓皮,甘淡性平,專攻皮膚水濕,奏利水消腫之效,亦能健脾;陳皮理氣和胃,醒脾化濕;桑白皮清降肺氣,通調水道以利水消腫;而命門陽氣虛衰,衛陽不能固攝,易外感,用生姜皮以和脾散水消腫、益衛解表;用人參、炮附子,取其大補元陽、大補元氣,用以補氣固脫、回陽救逆;黃芪以升舉陽氣、益衛固表、利水消腫;而水寒射肺,痰濕壅滯,肺氣不宣,腎不納氣之類,用桔梗以宣發肺氣,細辛(應在保證患者的肝腎功能正常的前提下用該藥)以解除表邪、溫肺化飲,地龍以平喘利尿,葶藶子以瀉肺平喘、利水消腫[5]。對于頑痰不化,加白芥子以溫肺化痰、利氣散結;脾失健運,脾胃功能障礙,加白術以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或佐以焦三仙、雞內金以健脾胃、助消化;加水蛭、丹參以破血逐瘀,疏通經脈。
患某,男性,45歲,因胸憋悶,氣短,乏力月余,曾前往多家綜合性醫院就診,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心衰,并住院治療糾正心衰,但療效不滿意。住院期間醫生建議該患者及家屬,可以考慮心肌干細胞移植等手術治療方案,患者未予接受。2011年10月24日來本院初診,胸憋悶,心悸氣短,動輒尤甚,乏力,伴見雙下肢及眼瞼浮腫,口唇紫紺,小便短少,大便如常,舌紫暗,苔白膩,脈沉滑無力。查心臟彩超示:全心擴大,室壁運動普遍減低、且欠協調,LADs 50.9 mm,RADs 44.7 mm,LVDd 71.9 mm,LVDs 60.4,二、三尖瓣中量+返流,肺動脈壓增高,EF 32.5%,左室收縮功能明顯減低,仍考慮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查肝、腎功能正常。宋師辨證為陽氣虛衰、水飲凌心證,治以溫陽利水,益氣活血。處方:炮附子12 g,人參10 g,茯苓皮20 g,炙桑皮 15 g,冬瓜皮 15 g,生姜皮 20 g,陳皮 12 g,黃芪 30 g,白術 15 g,車前子 30 g,澤瀉 20 g,水蛭 20 g,丹參 30 g,葶藶子 15 g,桔梗 10 g,細辛 3 g,地龍 10 g,甘草 10 g。水煎服,每日1劑。同時配合口服雙氫克尿噻片25 mg、螺內酯片20 mg,隔日服1次,1周后癥狀有所好轉,改為隔2 d服1次,1月后,水腫消失,停西藥。治療開始地高辛片劑量0.125 mg,每日1次,10 d后胸憋悶,心悸氣短、動輒尤甚諸癥明顯減輕,改為隔日1次,1個月后停藥。中藥方劑一直服用,癥狀逐漸好轉,心臟的功能逐漸恢復。患者每月進行心臟彩超檢查、監測,經過近6個月的治療,臨床癥狀痊愈,且心臟彩超結果也基本恢復正常。2012年3月22日心臟彩超結果顯示:各心腔內經正常范圍,室壁運動正常范圍,三尖瓣微量反流,二尖瓣輕量返流,左室舒張功能減低,EF 57%。之后經過斷續的中藥治療,隨訪至今未復發。
按:本例宋師根據證、舌、脈,診斷為本虛標實之胸痹,辨證為心腎陽氣虛衰、水飲凌心、瘀血阻滯,方用參附湯合五皮飲加減,標本同治,溫陽益氣與利水活血并治。參附湯出自《正體類要》,五皮(飲)散出自《華氏中藏經》。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人參含有多種人參皂苷,具有強心、抗休克,提高應激能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疲勞等作用;附子有強心、抗炎,增加機體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衰老等作用;然后合以利水消腫之五皮飲,以及宋師的經驗用藥,通過恰當的配伍,準確的辨證分析,精準得當的藥物劑量,及時的治療,收到良好的療效。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診斷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2):1076-1095.
[2]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0-172.
[3]2012年歐洲心臟學會.《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處理指南》簡介[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2,12(6):435-437.
[4]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62-272.
[5]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38,424-425.
R249.8
A
1004-745X(2014)07-128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7.028
201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