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蓮 朱生樑 程艷梅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437)
人類的心理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因素等密切相關。社會的進步,價值觀念的改變使得心理問題的合并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著現代人的健康,其危害性呈上升趨勢[1],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并投入了大量精力、物力來研究和應對。在這種嚴峻的形式下,從心理學角度來治療該類疾病變得尤為重要。中醫心理學作為一種心理治療醫學,在醫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在改善抑郁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現就近年來中醫心理學在伴發抑郁癥狀疾病中的應用進展作一簡要概述。
迄今為止,中醫心理學在心血管系統中的應用較多,腦卒中作為目前人類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卒中后抑郁是該類患者最多見的并發癥之一,該病包括多種精神癥狀和軀體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神經功能的恢復。周蘭英通過對腦卒中抑郁患者中醫心理護理的研究發現,及早對腦卒中抑郁患者實施中醫心理護理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認知和情感功能,改善患者的預后,明顯減少致殘率[2]。周蕓通過運用中醫心理療法采用中醫學的移精變氣法、情志相勝法轉移患者注意力、改變患者心理狀態,調攝患者心神,從而改變患者的不健康精神狀態,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3]。正如《靈樞·師傳》云“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鄭榕芳等通過以情勝情的中醫心理護理干預方法,明顯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狀態,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質量[4],另外還發現中醫心理護理方法介入的時間越早,患者康復的效果越好[5],可促進腦卒中患者運動功能改善及恢復[6]。蔣玲玲等通過中醫心理療法配合治療中風病伴抑郁癥30例的臨床研究發現,中醫心理療法能使中風病伴抑郁癥狀患者心神寧靜,情緒樂觀,樹立康復信心,啟發自信心,啟發自知力,達到精神開朗,氣血通暢的效果,使抑郁癥狀和軀體癥狀均有顯著改善[7]。姚桂英針對不同的患者分別運用情志相勝法、勸說開導法、移情易性法及暗示解惑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8]。由上述研究可見,中醫心理學在卒中后抑郁癥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其在改善抑郁心理狀態,促進自理能力及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存在一定優勢,具有簡便易行的特點,有較廣闊的臨床發展潛力。
中醫心理學也常常被用于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功能性胃腸病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高,在同一標準下東西方國家的發病率大致相似,隨著對該病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發現,社會、心理因素導致的焦慮抑郁狀態對其發生、發展及預后具有重要影響[9]。目前認為功能性胃腸病癥狀嚴重程度與心理健康、個性特征及負性生活事件有關,主張精神與心理治療同時進行。毛瑞峻等通過對常規藥物療效欠佳的107例功能性胃腸病患者,采用物質相勝心理干預,根據患者表現的不同情志,應用個體化方案治療后,患者精神癥狀減少,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下降,胃腸道癥狀明顯改善,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復發率,達到了從根本上治療功能性胃腸病的目的[10]。胡芳研究發現,精神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生、發展及治療中起著重要作用,中醫心理療法可以對脾胃功能及情志狀態進行整體調節,從而達到減輕或消除癥狀、改善情志的目的,最終提高治療效果[11]。符賓等通過中藥聯合中醫心理情志療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發現治療組癥狀及抑郁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中醫心理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患者容易接受[12]。慢性乙肝患者具有心理水平低下的特點,是心理學方式干預的高危人群。彭立生通過對14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研究發現,配合祝由法或情志療法干預的治療組與單純的藥物治療組相比較,在軀體化、強迫、抑郁、焦慮、敵意因子方面存在統計學差異,說明中醫心理學干預是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狀況、提高療效的有效手段[13]。目前有研究發現,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程度的抑郁焦慮合并率[14]。由以上研究可見,情志在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只有在合理用藥的基礎上,采用恰當的心理治療才能取得最好的臨床療效。所謂 “心病還須心藥醫”正是這個道理。
另外,中醫心理學也廣泛應用其他疾病的護理治療中。目前認為,胸痹是一種身心疾病,其發生發展與心理、社會的因素密切相關[15]。同時有大量研究表明,抑郁可誘發或加重冠心病病情,而心理干預可以明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療效[16-17]。董愛榮通過運用語言開導療法、五音音樂療法及放松療法對胸痹患者進行干預,發現中醫心理護理干預能明顯減輕胸痹患者治療過程中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促進身心整體健康[18]。對于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抗焦慮、抑郁等藥物副作用大且患者依從性較差[19],針對此類患者,孟昭蓉等在中藥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傳統中醫心理療法中的說理開導法和靜心安神法,臨床療效較好,能夠顯著改善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且安全。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是一種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具有反復發作、難以根治的特點[20]。劉若纓等通過采用隨機配對方法,對120例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進行中醫心理干預研究,發現祝由、情志相勝、移精變氣、告之導之、暗示開導等中醫心理學方法能有效改善此類患者的精神抑郁和焦慮癥狀,并降低年平均復發次數[21]。馬暉等研究發現勸說開導法、順志從欲法、移精變氣法、暗示轉移法及情志相勝法等中醫心理護理治療能改善突發性耳聾患者焦慮和抑郁等情緒,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突發性耳聾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2]。盧文杰等通過對45例惡性腫瘤患者精神抑郁狀態進行中醫藥及心理干預的初步臨床研究發現,以調暢情志為主的中醫藥及心理干預治療可以作為腫瘤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可提高腫瘤患者生活信心及生活質量,調節免疫功能并控制腫瘤發展[23-24],在改善精神抑郁或者焦慮方面大有裨益。而老年慢性病患者人群心理障礙是普遍存在的,在進行對癥治療的同時輔予中醫特色的心理護理,能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藥物的依從性及藥物治療效果,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質量[25]。總之,中醫心理學作為中醫學的重要分支,在當今的臨床中仍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在配合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施以中醫心理療法,會取得更好的臨床效果。
“抑郁證”病名在古籍中并無記載,中醫學將與抑郁相關的疾病歸屬于情志疾病中的郁證。張景岳曾經提到“凡五氣之郁,則諸病皆有,此因病致郁,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交織,在疾病的過程中使病情反復加重,遷延難愈,形成惡性循環。中醫心理學在治療相關疾病的實際應用中以治神重于治形為特點,強調整體觀念,正如《素問直解.寶命全形論注釋》所云“若欲全形,必先治神。治神,所以保命;保命則能全形矣”。在臨床上多采用情志相勝、勸說開導、暗示轉移、移情易性及順情從欲等方法。
綜上可見,無論何種心理治療方式,在諸多疾病中中醫心理學存在較大的醫學價值,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達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統一。這是醫學從單純醫學模式到生物-醫學模式轉變到今天的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人們對保護健康、防治疾病的經驗積累及醫學科學的發展,對于健康的認識也趨于全方位、多層次。如何真正實現心身健康的統一,成為諸多患者所關注的焦點。最近《柳葉刀》上一項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療法治療憂郁癥或健康焦慮比常規護理更有效[26]。雖然目前西方心理治療設計嚴密、手段先進,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心理現象在類型、性質、規律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差異[27],中醫心理學以中醫學為沃土,深深植根于傳統文化,與中醫學具有高度一致性,更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更適合于中國人的人格特征,更易于為大眾所接受,心理干預的依從性更高,可以以相對便宜的方式對抑郁癥狀進行相應的治療,相對于西方心理學存在更大的優勢。
[1]董湘玉.中醫心理學基礎[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2.
[2]周蘭英.腦卒中抑郁患者中醫心理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07,26(9):61-62.
[3]周蕓.中西醫治療腦卒中后抑郁概況[J].河南中醫,2013,33(7):1090-1091.
[4]鄭榕芳,蕭蕙.中醫心理護理對腦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復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6,20(6):1464-1466.
[5]宋俊蘭,梅松柳.腦卒中后抑郁障礙的中醫心理學干預[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9,31(4):354-355.
[6]孫華,郭長秀,石晶,等.運用中醫心理學對腦卒中后抑郁障礙的心理干預[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08,30(2):139-140.
[7]蔣玲玲,徐前方,鄭超英.中醫心理療法配合治療中風病伴抑郁癥 3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2,48(8):17-18.
[8]姚桂英.卒中后抑郁心理護理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2,4(17):106-107.
[9]張聲生,汪紅兵,李乾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診療規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5(4):1.
[10]毛瑞峻,王世愛.五志相勝心理干預對功能性胃腸病患者的作用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8):2590-2592.
[11]胡芳,張光奇.中醫心身綜合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10):37-39.
[12]符賓,楊澤武,繆燦銘,等.中醫治療伴抑郁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2008,28(9):646-648.
[13]彭立生,周大橋,高輝,等.中醫心理學干預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療效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09,15(4):22-23.
[14]張秀蓮.內臟高敏感性參與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發生的敏感化機制及中醫藥干預的研究[D].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2013.
[15]楊黎,張曉明,楊紅梅,等.冠心病與心理社會因素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8,22(33):3013-3016.
[16]Rozanski A,Blumenthal JA,Davidson KW,et al.The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and management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in cardiac practicethe emerging field of behavioral cardiolog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5,45(5):637-651.
[17]Strike PC,Magid K,Whitehead DL,et al.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underlying emotional triggering of acute cardiac event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6,103(11):4322-4327.
[18]董愛榮.中醫心理護理干預對胸痹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環球中醫藥,2012,5(3):224-225.
[19]李彥,湯蘇陽,李卉.黛力新輔助雌激素替代療法治療更年期心理精神障礙[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0):1321.
[20]孟昭蓉,楊東東.中醫心理介入對圍絕經期綜合征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6):71.
[21]劉若纓,虢周科,楊曙東,等.中醫心理治療對復發性生殖器皰疹患者精神癥狀的作用研究[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1):36-38.
[22]馬暉,張偉,李志鋼.中醫心理學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新疆中醫藥,2010,28(6):68-70.
[23]盧文杰,段綠化,周月強,等.對45例惡性腫瘤患者精神抑郁狀態進行中醫藥及心理干預的初步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0):2346-2348.
[24]賈玫.中藥配合心理干預方案提高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初步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07.
[25]楊穎.老年慢性病心理特點及中醫心理護理對策[C].第14次全國行為醫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78-80.
[26]Tyrer P,Cooper S,Salkovskis P,et al.Clinical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for health anxiety in medicalpatients: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e Lancet,2013,doi:10.1016/S0140-6736(13)61905-4.
[27]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