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素芳
摘 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堂教學倡導課前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特別是要做好充分的預設,給學生一個施展個性的廣闊舞臺。靈動的生成出乎充分的預設之外,是“走預設”還是“尊重生成”?大多時候,“生成”的標簽是靈動與精彩,“預設”卻只能與禁錮死板為伍,看起來它們是對立的。靜下心來想想,其實不然,“生成”和“預設”在課堂教學中相輔相成,更像是一對朋友。“生成”是師生的“即席創造”,它天馬行空,不期而至。“預設”以其深厚的底蘊、寬廣的胸懷接納、寬容這份“無法預約的美麗”,故而成就精彩的課堂!
關鍵詞:生成;預設;相輔相成;學具
正如葉瀾教授所說:“一個真正把人的發展放在關注中心的教學設計,會給師生教學過程創造性的發揮提供時空余地。”
教學四年級上冊“線的認識”中“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過兩點只可以畫一條直線”這一知識點時,課前我認真翻閱教材和各類教輔參考,仔細甄別,反復比較,發現還是課本上的方法最好,用一個圖釘做點,一些長度、寬度一樣的硬紙條做線,圖釘從這一疊整齊的硬紙條中間穿過,利用其活動性就可以演示“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接著將一個圖釘換成兩個圖釘,卻發現紙條無法動彈了,很好地詮釋了“過兩點只可以畫一條直線”,越比較我越覺得這個方法好,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手與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的工具”。《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讓學生在做中學”。有了這些理論的支撐,我決定就用這個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明真相。
我和學生都準備了學具,由于進行了預設充分,我信心滿滿,相信他們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
在充滿期待的這節課上,我發現不時有同學在悄悄玩學具,
對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心不在焉。運用學具解決這兩個知識點的時候,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動手拉拉紙條,并通過比較手中兩個學具的異同,總結自己的發現,經過小組成員共同的提煉,最后形成簡潔的結論。我開始在組中間巡視,問題還真大,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興趣點集中在學具本身,或者可以說學具在他們手中充其量是一個玩具,我嘗試著指導其中的一些小組,但其他小組呢?
時間在流逝,忽然我的腦海中一個靈光閃現,找一個更能吸引學生眼球或興趣點的東西來替代或過渡,還要行云流水,不留痕跡。算了,也不管它什么三對照(課程表、教學方案、課堂三對照)了,“同學們,學了這么久,大家可能也累了,輕松一下,我們來做個游戲。”游戲?課堂一下子安靜下來,幾十雙眼睛齊刷刷地看著我。“游戲的名字叫‘我送你點,你送我線,規則:我送你一個點,你通過這個點送我直線,看誰和老師的感情最深。動手畫下來送給我。”不大一會兒,“老師,我送您2條。”“我送您5條”“我送8條。”“15條”“21條”……數字在不斷變大,感情似乎也在逐漸加深,“我送老師無數條!”“我也是無數條。”“對,就是無數條。”……“啊?這么多啊,都把我砸暈了。說說看,怎么就這么多?”學生理直氣壯地講解著他們的理由,我暗喜!然后做恍然大悟狀。短短的時間,小組已經總結出了“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孩子們,你們送這么多禮物給我,這份愛我感覺到了,心里真暖和。我決定再多送你們一個點,變成了兩個點。”過一個點可以送我無數條直線,過兩個點又會有多少條直線呢?拋給學生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迫不及待地驗證是他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從情感上說,他們肯定想給已經非常感動的老師一份更大的禮物。教室里靜悄悄的,托腮想想、畫畫、再想想、側著身子端詳端詳、皺皺眉、表情開始堅定了……我不動聲色地和他們一起經歷蛻變的過程。“1條”“1條”“1條”……清一色的“1條”,“老師,我傾其所有,只能送給你一條。”“老師,我送的也是全部,只有一條。”至此,“過兩點只可以畫一條直線”已深深扎根于學生心中。“同學們,謝謝你們的禮物。其實感情不是以禮物的有無或多少來定論的,這節課你們積極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最后大膽尊重客觀事實的態度就是送給我最好的禮物。”
靈動的生成出乎充分的預設之外,是“走預設”還是“尊重生成”?我個人認為,學生真實的學習動態是關乎走哪條道的關鍵。本節課上如果走預設,會是一節表面熱鬧、內里空虛的課,會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課堂教學應當是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到過的最美的地方,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因此,我從學生的真實需要出發,尊重生成,及時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力求真實與自然,在獲得知識與方法的同時,讓真善美融進學生的血液。這種對于生命的熱情關懷,給作為教師的我帶來驚喜,而這份驚喜也會激勵我和孩子們不斷創新。
要做到充分的預設,首先要深鉆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具有走進去的深度和跳出來的勇氣;其次是要廣泛涉獵相關知識,增加“背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第三是對兒童年齡階段特征和班級學生學習心理狀況的研究,清晰地把握班級學生的知識經驗背景和思維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點和興奮點,從而能夠較準確地洞察和把握學生學習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走向,而這三點恰恰是課堂中催生和捕捉有價值生成的前提;反過來,生成的隨機性(不可預知性)、動態性、主體性,又提高了預設的可變性、針對性和開放性。它們仿佛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如此看來,它們更像是一對朋友。
“生成”是師生的“即席創造”,它天馬行空,不期而至。“預設”以其深厚的底蘊、寬廣的胸懷接納、寬容這份“無法預約的美麗”,故而成就精彩的課堂!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