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細娥
摘 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優化課堂教學,讓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煥發出無限的生命活力。課堂教學需要通過學生進行認知、建構、發展、完善來達成,這就要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教師只不過是學生發展的服務者,因此,實現生本化課堂教學、踐行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這是廣大英語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從有效教學存在的困惑,學習主體的幸福發展,情感體驗等方面來談有效教學。
關鍵詞:學習熱情;情感體驗;以生為本;分層教學
“有效教學”這是個熱門話題。許多學者對此有過研究,特別是一線老師更關注這個話題。但是,絕大多數的理論和成果都是從“技術層面”去探索,只關注有效教學的操作和策略,而忽略學習的主體。在交談中,我經常聽到許多教師發出感嘆:“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很痛苦。”然而,筆者認為問題在于我們沒有踐行有效教學。什么是有效教學呢?專家認為凡是能促進學生發展和進步的教學就是有效教學,而不是局限于成績的高低,這符合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 避免教師唱主角。如果一味地追求教學進度,完成教學任務,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行為,這樣的教學將是低效或無效的。因此,教師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教師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夸美紐斯)可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怎樣讓學生進步,幸福發展呢?我認為,著重做到以下四個關注。
一、關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必須有志于學、樂于學,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所以,課堂上教師要轉變觀念和角色,領悟“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從而使“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真正成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如果老師只顧于自己的教,對學生聽課狀態漠不關心,忽視對學生學的指導,那又如何會取得高質量的教學?因此,為了防止因教學方式單調,內容枯燥乏味,疲勞過度等導致學生失去聽英語課的興趣,厭倦學英語。我開始嘗試寓教于樂,采用“選材有樂、動中找樂、美中求樂”的愉快教學模式。在學生聽課疲勞時,我有時會給學生講講英語笑話,猜猜謎語,做做游戲等激活他們的思維,讓他們在樂中學,學生不但精神大振,而且對英語這門課更加喜歡了,學習興趣也更濃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課堂效率。當然,這要求張弛有度和長短適宜,不宜過長過泛,也不能本末倒置。可見,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教師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讓教師的“教”真正內化為學生的“學”,既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關注學生課堂上的情感體驗
1.課堂消極沉默
有些學生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對英語很頭疼,上英語課焦慮緊張,顯得很被動,再加上膽子小,課堂不敢發言,始終保持沉默。對老師所講知識要么被動接受,要么不懂裝懂。對課堂提問不理不睬或不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使課堂教學活動中斷或是失去生機。如果老師沒有及時給予關注和引導,他們的聽課狀態會繼續惡化,更談不上有效學習,我們的教學也是無效的。因此,應該對這類學生進行原因分析,及時有效地轉變他們的狀態,提高課堂效率。
2.課堂體驗成功
體驗是新課程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有思想、可塑性較大的學生,他們都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學習以及英語文化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好成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情感,要平等相待學生,尊重和關愛每個學生,尤其要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嘗試、體驗成功,找到自信。教師與學生間心靈的碰撞、情感的共鳴,在共同探究和學習中分享快樂。可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特別是那些學習相對較差的學生,會使他們心靈上得到安慰和鼓勵,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激發其學習動機和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大量研究表明,在自尊受到保護和信心得到鼓勵的環境中,學生的認知活動最有效。
三、關注學生,提倡積極參與,體現“以生為本”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注重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要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只有當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時,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狀態。因為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獲得感知和體驗,領略學習的艱辛與樂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有針對性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要扮演好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充當組織者、管理者、鼓勵者、參與者和解難者,要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參加到語言實踐中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生為本”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精髓、也是教學有效性評價的重要指導思想。因此,組織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創造各種語言環境,提供多種運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接觸英語,運用英語,使學生始終保持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作為教師,要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努力創設良好的師生互動環境,使學生輕松愉悅地學習,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而不是負擔。可以嘗試“先學后教”“少講多學”,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做學習的真正主人。如:“duty report”,學生可自由選擇話題和形式,如:唱英文歌曲、講英語小故事、復述課文、講笑話、模仿新聞聯播、美文誦讀等。這些頭腦風暴不僅可以營造出濃厚的課堂氛圍,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關注學生認知水平,嘗試分層次教學
新課程目標定位是:為了全體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承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個體差異,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比如,對學習不大好的學生,要降低難度,讀單詞、練習簡短對話、回答較簡單的問題。而對學習較好的同學,可以編對話、背課文和美文、表演劇本等。又如,寫作文,對基礎較差的同學,鼓勵他們從一句開始,也可以你寫一句,我寫一句,他寫一句,盡量表達清楚。然后讓學習較好的同學把所寫的內容串起來,并自由發揮成不同的文章,再由作文高手來修改和打分。這樣的寫作方法,不僅培養了尖子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同時也給學習較差的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層次的進步和發展。
綜上所述,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是人本主義的教育信仰。課堂的教學是否有效?新課程標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不再是以成績的高低來衡量,而是看能否促進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有責任和義務不斷學習新的理念,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創新,優化教學策略,真正做到關注學生,了解學生,走近學生,努力提高課堂效率。關注學生是有效教學的起點,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這是我們每一位英語教師應該牢記和做到的。
參考文獻:
[1]金文麗.試論英語愉快教學.國外外語教學,2001(3).
[2]應文琴.高中英語分層教學的嘗試[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6(9).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