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并在“課程性質”中將實驗稿中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三個特性調整為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開放性四個更符合本課程的特性。
四個課程特性的明確,使我們將品德課的教學路徑看得更為清晰,即以生活性為第一要義、以活動性為本質特征、以綜合性和開放性為主要標志,使我們能夠在向學生播撒道德的種子的過程中,讓教學開出只屬于本課程的有特色的“花兒”,讓學生的心靈結出真實的道德情感的“果兒”。
一、尊重兒童,綻放“生活之花”
生活是兒童生活的沃土,所以,教師一定要在教學中緊密聯系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生活實例,這樣會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容易產生學習興趣。讓他們感覺學習就在自己身邊。將枯燥的課堂教學內容變的鮮活起來。
“喝水的學問”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知曉喝水的學問,幫助和培養學生形成科學喝水的良好習慣。盡管學生是一年級孩子,但他們都有喝水的經歷和一定的經驗,已經形成了與他們年齡相適應的生活態度,表現出了初步的社會性。所以,開展教學時,可以從與孩子談談與喝水有關的話題開始,如:每次體育課下課后,回到教室你最想干什么?你平時喝什么水?為什么我們要喝水
呢?……當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積累出發,學生感到所學的內容正是自身生活中遭遇的現象和問題時,就會容易理解課文的意義,從而樂于投入學習。
像“盼盼遲到了”“我掉了一顆牙”“上學路上”……諸如此類,孩子或多或少的經驗均應引起教者足夠的重視,合理地利用和改造它們,為教學所用。同時還應不斷地豐富和深化學生的生活經驗,使之得以拓展、擴充、提升。換句話說,也就是基于經驗,生成經驗。
二、創設情境,綻放“活動之花”
在《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品德課程的目標決定了品德學科教學的性質必須是活動性的。只有當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活動中學會觀察、記錄、歸納、探究、體驗、感悟、整理、交流,知識才能被真正領悟和理解,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才能被真正觸及和調動,態度、價值觀才能真正形成和發展。
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時,為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設計成四個主題活動:家鄉美景我贊美、游玩方案我設計、特色菜肴我來點、家鄉特產我推薦。這一設計創設了多個情境,當學生的眼前出現了熟悉的家鄉風貌時,個個如數家珍;當學生作為家鄉的小主人,為來客根據時間設計游玩方案,個個躍躍欲試;當學生跟隨攝像機來到本地的特色餐廳,為客人奉獻可口的佳肴,個個熱情洋溢;當不失時機地把畫面切到土特產經銷處,讓學生推薦起家鄉特產時,那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課堂上,幾乎人人能說、人人都說,讓人耳目一新的同時,通過學生的交流、暢談、贊美,實現了教學內容與受教育者生活的融合。
總之,品德學科的教學不能像以往教學一樣,只是讓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教師應該在課堂上不斷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及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在教師特意創設的教學情境中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組織實踐,綻放“綜合之花”
如果只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而忽略了學生的實踐操作和體驗的過程,整個品德教學無異于“紙上談兵”。正所謂“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記住了;實踐了,就理解了”。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組織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活動。特別是針對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并在班上進行匯報,探討,讓學生積極發言,教師并作出詳細點評。這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踐,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那怎樣組織實踐,使教學不停留在空洞的說教上,促進品德的內化過程呢?“網絡連接你我他”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們很多啟發。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通過“網絡助我行”“第三只眼看網絡”“藍盾三大行動”這三大課堂活動,現場交流互動,上網查資料、聽音樂、收發電子郵件、消費,充分感受網絡帶來的便利和服務,探究了網絡的種種負面問題,在明白了要保持高度的警惕,科學上網后,師生互留網絡通信方式,這樣老師就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學生的網絡生活中,隨時給學生以引領與幫助,使學生遠離網絡這把“雙刃劍”的傷害。如此一來,即可避免“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遺憾和不足。
其實,在組織實踐的過程中,還可與學校、少先隊組織的活動相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安排相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相結合。
四、整合資源,綻放“開放之花”
品德課程綜合性極強,它的課程資源更是多樣而開放。所以,教師應該摒棄以往的單調枯燥的教學方法,進行多方知識滲透,并且要與生活相聯系,這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無疑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教師對相關資源知識進行整合后,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會更容易產生興趣,更易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春天的種植”的教學則體現了學科資源間的整合。上課伊始,與孩子共背《二十四節氣歌》,由于先前的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背起來朗朗上口,立刻便入情入境,為“賞春天”教學的展開做好了鋪墊。賞完春天,教師不失時機地播放《春天在哪里》,熟悉的旋律,優美輕快的歌聲再一次將孩子帶入春天。當眼睛與耳朵完全被春天所浸潤時,情由境生,引導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春天的喜愛,孩子有的用成語、詩歌來贊美春天,有的用鮮艷的色彩來體現自己對綠色的情有獨鐘,有的用植樹來表達把春天留住的愿望……整節課春意盎然,有如春風撲面而來。
品德課程的核心價值是時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和體驗,激活學生的情感世界,使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學習的樂趣、生活的多彩和人生的幸福。“言傳身教”是很重要的,所以身為品德課程的教師,首先教師時刻都應該注意學生的思想世界,積極與學生溝通。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愛上你,愛上你的課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湖塘橋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