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萍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摒棄舊的知識傳授型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多與同學合作,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索精神,調動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空間的觀念。
關鍵詞:深挖教材;資源整合;合理使用
一、中心對稱教學
1.資源整合
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媒體查找教學的相關資料;密切聯系其他學科并從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資源創設情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教學情境。例如,“中心對稱圖形”這一內容,教材中敘述較籠統,處理精略,需要再“加工”,教師可通過查看參考書、網上搜索等方式得到大量素材,經仔細閱讀、篩選,進一步把握內容;教學時從常見的事物引入,引起學生興趣,有利于學生認識中心對稱圖形,也可找生活中的中心對稱圖形,如:風車、地磚、撲克牌、交通標志、車標等;通過多媒體來展示圖形,直觀形象地體現數學中的美(對稱美),這樣既避免了對教材的盲目開發,又改變了學生認為數學抽象、難以接近的觀念。
2.多與同行、學生合作
充分利用同行、學生這些寶貴資源。例如,在教授“中心對稱圖形”時,可采用如下做法:教師初步設計后,與同行進一步研究討論,大家提建議。如:為深化概念和性質可加入例題“將中心對稱圖形補充完整”、經討論整理后的內容由大家共享;同時發動學生通過各種方式查找相關素材,經小組篩選整理后將有價值的資料、圖片提供給教師,經過這樣的合作、討論、交流、更新,教材更充實,用起來也更得心應手。這一做法對教師來講可以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避免了一個人單打獨斗、費時費力、收效甚微的局面;同時避免了同一教學內容的低水平重復開發,對學生也大有益處,學生經過篩選最后得到的一定是最適合自己認知結構的素材;有利于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巧妙地設計問題,優化教材、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探索是數學教學的生命線。更新后的例題、材料最好能以有趣或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出現,并通過對問題的“探究”驅動教學。如果問題設計得合理巧妙,學生定會對數學學習充滿熱情和渴望,愿意每天在數學這個奇妙的世界里遨游。
與平鋪直敘的講解相比,學生更有熱情探究解決這些問題,很快會發現對稱點的規律,并能歸納出找對稱點的簡便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主動積極,是學習真正的主人。這一策略有助于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懼怕、排斥心理,避免了學數學不知從何入手的現象,引導學生真正地學會學習。
4.深挖教材
要更新教學材料,前提是老師必須把握中學數學課程的整體結構,必須清楚為什么要學習這一內容,它與以前及后續知識有怎樣的密切聯系,怎樣引入更有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怎樣拓展對后續內容更有幫助,等等,都必須考慮到位。例如,把“中心對稱圖形”的學習安排在學習“四邊形”內容之后,引入的原因是研究平行四邊形及正多邊形的對稱性問題用軸對稱知識無法滿足研究需要,更新教學材料后可從生活中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引入新知,不僅欣賞了對稱美,更重要的是達到了很好的銜接效果,學生很清楚這兩種圖形都是對稱思想的體現;在課后拓展材料中教師還可找一些有趣的圖形進行不同的旋轉,讓學生畫出旋轉結果示意圖,進一步體會旋轉變換思想。這樣教師處于主動地位,主動駕馭教材而不被教材奴役;學生也會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構建脈絡清楚的知識體系,而不是知識堆滿大腦卻因為雜亂無章而無法使用。
二、幾何教學
1.論證幾何
過去中國基礎教育的幾何教學中,論證幾何是占有至高無上統治地位的,甚至在相當一部分教師中產生“不論證就不能稱其為幾何”的觀念。其實,無視實驗幾何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是不利的。第一,置初學學生的心理特征于不顧,過高地要求演繹推理反而會將一大批孩子拒之于演繹推理的大門之外。第二,扼殺了學生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實驗幾何是發展學生觀察、發現、歸納、猜想、合情推理等能力的有效平臺,許多教師卻認識不到這一點。認為實驗幾何不科學,不理解實驗幾何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以為實驗幾何是搞花樣。
因此,實施新課程的幾何教學,第一件大事是提高教師對于進行實驗幾何教學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認識。要站在培養直覺思維、滲透創造性思維的角度來認識實驗幾何的教育功能。不重視操作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中國數學教育的軟肋之一,跳出這個教育誤區,有待于所有數學教師的共同努力,打破“唯演繹推理為大”的模式。
2.空間觀念的培養
前面已經談到,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不是幾何教學的唯一目的。培養空間觀念也是重要目的之一。這里所說的“空間觀念”不僅指三維,也包括二維。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知水平,常常被教師估計過高。例如,圖形被變式處理后,一些學生就識別困難了,特別是再加入一些干擾圖形后,就幾乎不認識了。而對幾何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常常要學生會從復雜的圖形中識別出基本圖形,這就要教師在教學中予以必要的訓練。此外,新課程中增加了變換內容,變換后的圖形位置的判斷,也是教學難點之一。
3.信息技術手段的合理使用
當前,很多農村中學也配備了計算機,這就為信息技術走進課堂鋪平了道路。與數學相關的軟件也很多。最受初中數學教師喜歡的軟件是“幾何畫板”,不僅可以演示幾何量的動態關系,還可用來研究幾何問題。此外,由張景中院士開發的“超級幾何畫板”功能更強大,還能證明幾何命題,這些軟件的應用,為數學課堂教學提供了現代的手段。
事情總是有兩方面的,電教手段可以促進課堂教學,但若濫用就要適得其反。幾何教學如果走入完全依賴計算機輔助手段的歧途,就是誤人子弟了。運用“幾何畫板”的目的應是最終拋開“幾何畫板”,使學生實現由直觀到抽象的過渡,而不是離開直觀就寸步難行。
總之,打破傳統的教法,帶領學生體驗數學的樂趣,使幾何課堂充滿探究的氛圍、充滿活力是擺在數學教師面前的一大新課題。
(作者單位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荷堯鎮荷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