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詩紅
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以主導的身份出現。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同化新知識的積極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靠學生自己來完成,任何高明的教師也不能替代學生,必須使學生主動發展,讓每個學生動起來,會思考、能實踐。在語文學習中激活學生思維、增強課堂活力。可見“讓學生動起來”既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也是語文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高中語文《愚溪詩序》一文中運用這一方法,師生獲益匪淺,現整理出來,與同行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動起來;思考;實踐
一、讓學生“愿”動
1.培育“真實、和諧、平等”的活動環境
“真實”指師生關系的真實、真誠、說真話、做真事、講真情;“和諧”指人際交往的和諧,能夠交往、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平等”指師生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文明交往。教師要培育這樣的活動環境,一要從實際出發,了解學生實際,二要以生為友,取長補短。三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2.營造“友好、積極、創新”的人文氛圍
“友好”指同學間關系符合《中學生文明禮儀規范》《中學生守則》等校園準則。“積極”指思想、行動積極,愿做、敢做,做好;“創新”指學生能有創造精神、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學生要創造這樣的氛圍,一要了解自我、相信自我;二要與人為善、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三要敢為天下先、超越自我、不斷創新。
二、讓學生課堂“真”動
1.手動
一是找愚字。課前分好的三組同學各派代表在題板上寫出數字,看誰寫得又快又準,在于明確本文線索“愚”、創設比賽氛圍;二是繪愚景。在學習第二段寫“愚景”的部分時,請同學們根據課文提示,明確溪、丘、泉、溝、池、堂、亭、島八愚景之關系。并發揮想象繪出“嘉木異石錯置”的山水畫并給自己的作品命名。目的在于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展示自己的想象力等。
2.嘴動
一是敘愚事。讓學生敘述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自認為“愚”的事,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二是唱愚歌。如:《愚公移山》歌等;三是誦《愚》文。分組分段朗讀本文。
3.腦動
一是想愚情、解愚意。讓學生結合作品背景、自己實踐或閱讀實際還原或展示愚情愚意,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假設,多創新。如:以“如果我是……”為題進行小作文比賽等。
三、學生課外“爭”動
1.身動
走進生活。了解萬州潭樟峽、長灘漂流、小三峽、小小三峽開發情況,明確只有在社會主義新中國這些“小溪”才如此美麗迷人;在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為人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2.鼠標動
走進網絡。了解北美、澳大利亞等新大陸開發史和中國西部大開發;了解柳宗元其人其文其事,通過了解寫作背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筆動
(1)補寫《八愚詩》
(2)征集“愚溪”開發方案
四、幾點主要體會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賦予語文學習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指引下,師生掙脫“應試教育”的“樊籠”,自由馳騁于“書山、學海”中,獨立思考以及主動性、創造性、積極性明顯增強。師生徜徉其中,發現自我、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共同進步。
2.多媒體、網絡等教學新技術賦予現代教學更加廣闊無邊的天空,我們要充分挖掘其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潛能
教師在使用新技術教育資源的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
不能死板地依靠教學媒體,要根據本章節或課題所提出的教學要求,準確把握好教學重點、難點,多渠道、多視角地呈現教學內容,使之形象化,從而達到變深為淺、化難為易的目的,提高教學
效率。
(作者單位 重慶市萬州區上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