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萍
摘 要:高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要求教師重視課堂的導入方法,弄清楚教師并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結構,科學地選取例題和習題,針對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布置課后作業。
關鍵詞:導入方法;角色轉換;題型選取;作業布置
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沒有真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沒有充分地挖掘學生的潛能。因此,研究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課堂的導入方法
課堂導入是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和手段,它是課堂教學的必需環節,也是教師必備的一項教學技能。恰當的導入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1.直接導入法
教師用簡潔明快的講述或設問,直接點題導入新課。例如,在學習“弧度制”時,教師直接引入新課:“以前我們研究角的度量時,規定周角的三百六十分之一為1度的角,這種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們學習另外一種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這種方法多用于相對能自成一體且與前后知識聯系不十分緊密的新知識教學的導入。
2.設疑導入法
例如,在教學“等比數列前N項和”時,可利用學生已有的對珠穆朗瑪峰高度的認識,引導學生從“折紙”這種常見的活動出發,讓學生將一張薄薄的紙片對折,能否在有限次數內其厚度
達到珠峰的高度。那么教師提出問題(1)構成什么函數及性質;
(2)需要多少次折疊;(3)把每疊紙厚度加在一起如何計算?使學生心理形成強烈的反差,形成懸念,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3.創設情境導入法
選取具體的背景,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比如:在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節中,教師在黑板上畫兩個圓,同時講個小故事:古希臘大哲學家芝諾的學生問他:老師,難道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嗎?芝諾風趣地打了一個比方:“如果用小圓代表你學到的知識,用大圓代表我學到的知識,那么大圓的面積是多一些,但兩圓之外的空白,都是我們的無知面,圓越大,其圓周接觸的無知面就越多。”然后請學生談談其中的道理。這樣從哲學家的大圓和小圓故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引起學生的注意。
二、教師的角色轉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現代教育要求教師角色由“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教師要弄清楚自己對學生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還有更重要的是將來的學習技能如何形成。對于新知識的學習,最好是通過問題形式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去探索、去發現,其效果遠勝于教師單純的講解。數學上任何一個知識點都有其形成過程,或是對實際問題的數學抽象,或是對舊知識進行歸納、類比后推理得出結論,這種數學抽象或推理的過程就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果學生能掌握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就能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結構,溝通知識的聯系,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將知識學“活”。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挖掘這些知識的產生過程,并將其分解成若干個問題,一步一步地去引導、去探求、去發現。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發現思維能力在不斷形成、不斷完善、不斷總結中得以提高,進而避免了知識上的死記硬背,應用上的生搬硬套現象。
三、例題和習題的選取
例題和習題的選取要注意,一是要具有典型性、梯度性、新穎性;二是要針對目標,難度不宜過大,最好有多種解法;三是要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取。目標明確、新穎有趣、難易適度的問題,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教給學生思考的方向和線索,引導學生對問題作層層深入的思考,并掌握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四、課后作業的布置
基礎好且接受快的學生,只要求課后做有針對性的回顧知識點及解決的問題類型,再完成配備的練習題;基礎好但接受慢的,需詳盡回顧知識點并具體演練每個類型,也要完成配備的全部練習;基礎弱的,需反復詳盡回顧知識點并演練每個類型題,但只需完成基礎題。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學生們的數學思維,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創新,就會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這樣才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的意義,減輕學生認為數學枯燥無味的顧慮,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鄧日堅.淺談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成功:教育,2008(12).
(作者單位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