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可
摘 要:生物學是一門具有實驗性質的學科,觀察與實驗都是生物學習的基本方法。而傳統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過多地關注了實驗對書本知識點及觀點的驗證,不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良好掌握,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初中生物實驗課堂,必須不斷探索創新的教學策略,以實現生物實驗教學的高效性。
關鍵詞:生物實驗;高效性;教學策略
初中階段的生物學習中,實驗是學生獲取新知的重要方式與手段,也是有效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伴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教學策略,致力于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素質與綜合能力的提高。
一、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
初中生物,雖然是一門實驗性學科,但很多生物教師卻沒有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傳統的生物實驗教學,也純粹是為了知識的鞏固和驗證教師的觀點,并為真正樹立生物實驗對學生綜合
能力培養的意識,未將實驗教學與學生自身發展有機結合。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設計中,學校的實驗條件有限,部分實驗器材都需要教師自己準備,再加上大量的實驗前工作準備,比如:細胞樣本的選取、光學儀器的調試等都需要耗費很多的精力,所以就影響了教師的實驗教學熱情,轉而以課堂講解為主要手段,學生也會很少有自己動手實驗的機會。
此外,在學生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會提前講授實驗的
目的、步驟等細節,讓學生有章可循,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實驗課的初衷和學生的意愿。而新課改的不斷深化,突出的是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為了實現初中生物實驗課堂的高效性,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為其營造輕松、民主、獨立的課堂環境,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索,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
二、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高效性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引導學生規范實驗操作
實驗步驟與操作要領,是實驗成功的前提與基礎。初中生物教師應改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會引導式教學,知道學生掌握實驗的步驟,規范其實際操作,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實驗學習。
例如:在“顯微鏡的使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教材中實驗的每一步涵義進行了解,講解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安放距離桌邊一掌,5~7 cm;對光時候,應物(物鏡)、目(目鏡)、通光(通光孔、光源)成一條直線,平面鏡用于強光,凹面鏡用于弱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1 cm,然后引導學生自主進行顯微鏡的使用。同時,對這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進行糾正,比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糾正轉動轉換器時扳物鏡的錯誤操作等,進一步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驗能力及觀察與分析能力,促進其創新性思維的培養及拓展。
實驗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式教學的應用,啟發學生自主進行實驗任務的設置、明確實驗目標、了解實驗器材并提出可行性方案,由學生自主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其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其全方面素質。
2.合理創設疑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實驗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應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手法,合理創設疑問,以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與熱情,引導其主動參與實驗過程。而質疑的過程,也是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及創新的過程。
例如:“在葉的結構”的實驗教學中,在用顯微鏡進行實驗觀察之前,教師就可提出這樣的問題:葉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具備這些功能的原因是什么?葉的結構又是怎樣的?等等,問題的提出,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實驗學習的熱情與興趣,以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過程,探尋問題的答案。
3.生物實驗教學生活化
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必將為生活所服務。為了達到初中生物實驗課堂的高效性,教師可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學素材,拉近生物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現象,更好地為生活所服務。
例如:在“種子的萌發”教學中,教師就可提前為學生分發各類種子,并讓其進行播種,引導學生對種子的破土、發芽、生長等狀態進行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并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理論,最后在實驗學習中驗證自己的猜想與觀點,加深其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總之,要想實現初中生物實驗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教師就必須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培養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觀察與分析能力、動手能力以創新能力,開發其智力,拓展其思維空間,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李攀學.淺析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理念的轉變[J].教育教學論壇,2012(17):215-216.
(作者單位 江蘇省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