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慶紅
摘 要:小學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要重視實驗前的準備,鼓勵師生共同探索和設計實驗內容,并嘗試延伸實驗活動到生活之中,實現科學實驗對小學生科學素質培養的長期影響。基于此提出了科學實驗開展的重要性,總結了小學科學實驗開展的有效措施,保證科學課程教學彰顯實效性。
關鍵詞:實驗準備;自主設計;活動延伸
科學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小學科學是自然學科的入門和基礎概括,而實驗是探索自然學科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通過科學實驗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整個科學探究過程的各個步驟中,學會觀察和提高證據意識這一步,最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讓教師和家長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科學學習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科學實驗開展的重要性,總結了小學科學實驗開展的有效措施,保證科學課程教學彰顯實效性。
一、充分的課前實驗準備
小學生年齡較小,在開展實驗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課前有充分的準備,一方面保證實驗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善設計。第一,要準備好學生的情況。開展實驗教學前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實驗能力,例如:“食鹽在水里溶解”的實驗中,教師明白學生會使用燒杯和玻璃攪拌棒,就不用增添這部分實驗用具用法的講解。反之就要重點強調具體的用法。第二,要準備好教材重點。了解教材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班級、季節靈活處理教材,在教材與學生之間找到恰到好處的結合點。第三,準備材料。材料的準備必須要全面。需要注意的是在準備全材料的同時對于安全性材料也要考慮充分,例如進行“熱傳遞”實驗時要準備一些燙傷膏,在用酒精燈時就要準備滅火裝置等。另外,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實驗準備。讓學生自己動手準備實驗,不僅能彌補教學器材的不足,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食物的營養”實驗中,老師只負責準備鐵架臺、托盤等器材。而其他食物材料等可以由學生分小組準備。
二、實驗活動的自主設計
科學實驗活動不是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最后得出必然的結論,而應該是讓學生自己考慮如何完成實驗,實現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例如: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溶解第六課“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這節課,教師與同學共同了解教學內容之后,可以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設計實驗方案,制定一杯水50 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研究計劃。學生的方案設計往往存在不足,教師可以幫助進行完善。具體設計過程如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如果設計一個實驗,來確定一杯水5 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
生討論20分鐘
生匯報:A不能一次放入太多,否則會出現錯誤,我們準備逐步地放入,用天平稱量出來的食鹽。
B我們組認為一勺一勺地放入就可以了,記錄有多少勺,最后再稱重量。
教師補充:我們需要準備什么材料呢?
生:水;燒杯;鹽;筆和紙;天平或彈簧秤。
教師補充:放入的每一勺的多少要盡可能平均,同時要記錄好友多少勺,并仔細觀察是不是達到難以溶解的情況了。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學生自主進行設計實驗的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完成、自己總結實驗結果,學生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多的是科學研究的態度和科學探索的精神,這也是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實施要求的。當然,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計劃制定、小組討論、動手實踐、匯報交流等都需要占用課堂時間,因此教師要設計好環節,重視準備工作的開展,保證能夠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和實驗設計。
三、實驗活動的有效延伸
科學探索不是局限在課堂教學之中的,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延伸實驗活動。例如:教學新版教科版小學科學實驗三年級上冊的“觀察蝸牛的運動”這個過程如果在課堂上進行耗費時間同時效果也不理想,學生往往會有興趣玩弄蝸牛,而不會認真觀察。因此,可以設計課外的實驗觀察活動,組織學習小組在課后觀察蝸牛的運動,然后編寫實驗報告,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并通過繪畫、編寫小故事等形式來豐富實驗內容。實驗活動的有效延伸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夠拓展課堂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能夠有持續的科學探索積極性。
上文是筆者總結多年的實踐經驗對小學科學實驗活動的探索與研究。概而述之,科學活動是一種求真活動,科學必須用事實說話;科學結論必須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科學探索離不開實驗活動。小學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要重視實驗前的準備,鼓勵師生共同探索和設計實驗內容,并嘗試延伸實驗活動到生活之中,實現科學實驗對小學生科學素質培養的長期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偉臣.提高小學科學觀察實驗實效性的探索[J].中國教師,2012(23).
[2]徐敏.淺談小學生科學探究的實證意識培養[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黃埭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