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勝明
摘 要:選擇適宜的知識內容,精心設計,就會使課堂教學更有趣、有序、有效。
關鍵詞:課堂討論;步驟;綜合性問題
要上好一堂高效的討論課,教師就必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組織方法、控制手段和評價體系;教師既要教師駕馭課堂教學藝術風采的“主導”作用得到展現,又要使學生思辯、交流、表達的科學探究能力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必須做到:
一、對課堂討論進行有效性管理
課堂討論存在的最大挑戰就在于若組織不好,導致課堂雜亂無序,教學效果會適得其反。為此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建好討論小組,選擇好的討論形式
課堂討論小組的建立,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個性特點,使學生在討論中能取長補短,相互促進。我一般以4~6人為一小組,小組成員允許調換,6個人以上的小組設立主持人和記錄員,以控制時間,提高效率。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有多個不同意見的,也可在多個小組間進行辯論討論、分析討論等集體討論方式;采用哪種方式,應根據內容、背景來選擇合適的討論形式,運用較多應該是小組討論。但不管采用哪種形式,都要精心設計、組織,才能充分發揮討論的作用。
2.選好話題,精心設計討論的方法及步驟
好的討論話題應該具備三點:
(1)要有難度
學生自己獨立學習或聽老師講解后無法及時消化的知識點是討論的好話題。
(2)容易產生不同理解,可產生多個答案的內容
不同觀點的碰撞最能鍛煉學生的思維,這樣的討論往往使他們樂在其中,印象深刻。
(3)要有趣味
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但又不十分明了的問題,會讓學生充滿探究的樂趣。達到以上三方面條件的討論才能體現課堂討論的意義。
為此,教師必須對提出的問題用心設計,充分準備,在拋出討論話題后,還須配以有引導性和指向作用的問題,指明討論的方向,提高問題討論的目的性、時效性。另外,還應注意,問題提出后,應先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看法,這樣就能夠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捕捉思維的閃光點,討論交流時就能避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這樣的討論才會有趣、有效。
3.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討論氛圍
教師要從過去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要把學習目標轉變成探究目標,巧妙地設計問題情境,以問題帶動學習,做學生主動探究的參與者和領路人。一方面,要允許學生大膽質疑,敢于向教師提問,敢于向權威挑戰,增強自我創新實踐能力。對參與不積極的學生,教師要誘導思考,激發其表達的欲望,務必使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得到充分的發展。另一方面,還要關注學生集中討論的熱點和普遍疑惑的問題,關注課堂生成性的材料,以便在反饋時更有針對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討論效果。對小組提出的疑難問題,教師可視具體情況在小組內予以解決或組織全班討論,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三講”“四不講”講易錯點、易漏點、易混點。學生會的不講、自己能學會的不講、小組討論后能解決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
4.盡可能展示討論“成果”,使學生從討論中得到“收獲”
自己討論出的“成果”被展示,學生就會從中感受到相互合作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就會不斷地激發起他們探索新知的欲望。但一堂課因時間有限,教師如果只讓少數匯報展示,就會讓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受挫,并影響教學的開放度,為此結果呈現不論采取何種模式,教師都應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擴大參與度,面向全體學生為宜。例如,在學習“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時,了解了生物膜的構成后,教師可讓學生分組討論,將模型示意圖畫出來,教師挑選出不相同的幾組,利用幻燈等教具在全體同學前呈現,再進行分析比較。為了讓更多的學生的討論能有效進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討論結果以書面形式記錄并上交,然后由教師進行全面評價。
值得深思的是:當學生的討論結果不一致時,不要把學生的討論引向教師所期望的統一結論,這樣的做法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扼殺他們活躍的思維。把學生的討論結果作為教學資源,用于教學,這會更有利于學生關心自己的觀點怎樣被評價。對有偏差的討論結果,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希望通過進一步學習,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或反敗為勝。
二、對討論內容進行最有效的選擇
不是說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能適用課堂討論這一教學方式,那些內容最能充分體現課堂討論這種教學方式的價值呢?首先,如器官移植、克隆技術、轉基因工程等等,這些開放性問題由于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最能誘發學生興趣,是最適宜組織課堂討論的話題。其次,在高三綜合題訓練中,經常會有一些習題會讓學生感到困惑,因此,教師應先組織學生尋找到問題的關鍵詞后,學生就會感覺到題目并不復雜。經過這樣多次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方法和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明顯提高,所以,對綜合性問題組織討論最能建立學生學習的信心。第三,生理學知識在課堂討論中會化繁為簡。如減數分裂的教學中,讓同桌的兩位同學,把動物精子與卵細胞形成過程圖解對比學習,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并板書,學生不但理解深刻而且不易遺忘。第四,疑難概念在課題討論中也會變得輕松易學。如在染色體組的概念教學中,先在黑板上畫出雌雄果蠅體細胞的染色體圖解后進行提問:“圖中有多少對同源染色體?減數分裂后的配子中有幾條染色體?”把這幾條染色體用不同的顏色標記出來,接著告知這四條染色體可構成一個“染色體組”。再組織學生討論,得到其概念。
課堂討論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中的一種,雖有其優點,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要在教學中正確合理地選擇運用。
(作者單位 寧夏中衛市中寧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