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月嬌
一、課標解讀
課程標準:本節內容關注的對象是大氣。旨在借用或繪制原理示意圖,如:大氣熱力環流示意圖,認識導致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為后面學習大氣環流、天氣系統以及全球氣候變化打下理論基礎。
二、設計思想
地球上的大氣這一單元各部分內容前后之間的關聯性很強,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是本單元的基礎,也是理解大氣運動的突破口。因此,學好這部分內容是學好大氣運動的基礎,為后面學習大氣環流(三圈環流、季風環流)打好基礎,起到分散降低教學難度、便于學生掌握的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并聯系學生身邊的一些現象,并借助于現代化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把抽象的大氣運動具體、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認識發展過程的實現,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欲望,而且還可以實現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展能力的目標。
1.教材分析:熱力環流主要闡明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運動形式,用圖示的形式形象地講解了地面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密度和氣壓的變化,進而形成熱力環流的過程。
2.學情分析:大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與一系列的知識有關,尤其是物理學的知識,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相對來說比較困難,
同時,這部分知識還涉及等壓面這一空間概念,但由于高中階段剛開始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概念建立不牢固,空間想象力不足,所以本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熱力環流的概念,熟練閱讀熱力環流示意圖,理解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并培養學生觀察、思維、想象和判斷的能力。
(2)通過繪制熱力環流圖,訓練學生繪制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3)能夠利用熱力環流原理解答生產、生活中的熱力環流問題。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地理事物的觀測判斷能力和運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經歷“感知地理知識——理解地理知識——鞏固地理知識——應用地理知識”的思維過程。
(2)在提出問題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推理、歸納等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理解、觀察熱力環流,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2)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逐步學會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3)通過對熱島效應的介紹和城市風的分析,讓學生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四、教學方法
由于該部分內容理論性較強,同時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系比較緊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勢必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讓學生在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及探討中,掌握所學的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原因以及原理的運用。
難點:運用熱力環流的理論去解釋城市風、海陸風和山谷風。
(作者單位 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武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