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初芳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學”,結合具體案例,探討小學語文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分析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有效教學;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的主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以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徑。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們清楚認識到,喚起學習興趣是使學生積極學習,形成有效教學的關鍵條件。有效教學本質上取決于教師建立能夠實現預期教育教學成果的學習經驗的能力,而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是實施有效教學的前提。這就需要教師教學有方,寓教于樂,“開竅”有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那么,如何使課堂教學散發吸引力?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呢?
一、故事激趣,引導古詩文學習
古詩文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人文教學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實狀況是古詩文的教學停留在朗讀背誦、解釋詞句層面上,缺少
深度。
【案例】 《贈汪倫》導入
課一開始,老師將古詩的由來娓娓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李白為什么要送給汪倫這首詩呢?有這樣一首古詩,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仰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自己只是個無名小輩,怎么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后來,汪倫寫了這樣一封信:“李先生喜歡游玩賞景嗎?我們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里有萬家酒樓。”李白聞此立刻高高興興趕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樓”。汪倫微笑著說:“桃花是我們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并沒有桃花。萬家,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接著哈哈大笑起來。李白和汪倫一見如故,便留下來住了好幾天,汪倫對李白盛情款待,兩人相見恨晚。分別時,汪倫踏歌相送,使李白十分感動,立刻鋪紙研墨,寫了這首千古送別詩。
絕大多數學生都愛聽故事,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對學生來講有很強的吸引力。
二、真情投入,拓展詩歌學習
語文學習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經驗,自覺地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教師要努力創設一個個充滿激情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真實情感。
【案例】 《四個太陽》片段
師:我想小朋友也一定有許多美好的愿望吧,你想畫個怎樣的太陽,送給誰呢?為什么要送給他呢?
[課件出示:我想畫個( )的太陽,送給( ),讓( )]
生:我想畫個快樂的太陽,送給大家,讓人們永遠快樂。
生:我想畫個香香的太陽,送給秋天,讓秋天永遠是香香的。
生:我想畫個紅紅的太陽,送給北極,讓冰雪融化,沙漠變成綠洲。
生:我想畫個涼快的太陽,送給非洲,讓那里的小朋友也能感受清涼。
生:我想畫個紅紅的太陽,送給花兒,讓花兒更加鮮艷美麗。
……
師:小朋友們的心愿非常美好。老師從這些心愿中,看出了你們心中裝滿了愛。因為有了愛,我們的生活才能絢麗多彩;因為有了愛,我們的人間才充滿了溫情。
立足文本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加入新的信息,擴大教學容量,拓展思維,課內外適度拓展延伸能讓我們聆聽到孩子們的心聲,能引導學生品出字里行間的精妙,品出文字背后更深的東西。
三、角色換位,故事身臨其境
兒童專注閱讀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將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一個角色,其情緒隨著角色不同境遇而起伏變化,或喜或悲。教師在教兒童故事一類的課文時,不能照本宣科,而應該以一顆未泯的童心換位思考,全方位挖掘文本的文學價值,并利用與文本相關的信息,營造情景,是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
【案例】 《從現在開始》教學片段
師:小動物們,今天我獅子大王召集你們來,是因為我年紀大了,想找個動物繼承我的王位。你們誰能勝任“萬獸之王”啊?
生:我來當,我來當!(個個熱情高漲)
師:從現在開始,你們輪流當“萬獸之王”,每個動物當一個星期。誰做得最好,誰就是森林里的新大王。
(課件出示:看圖體會貓頭鷹的神氣)
師:你能學學貓頭鷹當“萬獸之王”時的神氣樣子,來讀讀貓頭鷹的話嗎?
(生邊演邊讀,拍著胸脯,讀得神氣十足。)
師:小動物們,你們聽了貓頭鷹的話,有什么煩惱?和你的同桌說說。
(生七嘴八舌,說個不停。)
師:一個星期下來,天天熬夜,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生1:我三更半夜出來找吃的,冷得要命,我都三天沒吃東西,快餓死了!
生2:黑夜里我都不能喝同伴們玩游戲,一點意思都沒有。
生3:貓頭鷹,你可害苦我了,我白天睡不著,晚上又不敢出來,都長黑眼圈了!
……
角色轉換所產生的積極效果,使學生在情感驅動下,獲得獨有創意的感受,不知不覺中理解了詞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當然,以上幾點思考只是筆者個人的膚淺觀點。曾經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課,哪怕是千錘百煉的示范課,當我們課后靜靜反思時,總會覺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遺憾。然而,正是在不斷找尋策略、解決不足、彌補遺憾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飛躍。
參考文獻:
張慶著.我的小學語文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浦沿小學教育集團山二分校)